农村四大习俗讲究(农村老人说立夏不下)

农村老人说“立夏不下,高挂犁耙”,是真的吗?

今天立夏,夏日的第一天。

农村四大习俗讲究(农村老人说立夏不下)(1)

就在昨夜,美丽如画的春姑娘悄然离去,热情似火的夏大叔急步而来。

“立夏不下,高挂犁耙”,这夏日能否帅得起来,似乎要看一场雨,农民们率先为他划下了“道道”。

毕竟,温度、光照和水是农作物生长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有一个耍滑头,都会严重影响当季农业生产。春日的画卷铺向夏日的大地,能否渲染得漂亮,就看三者能否调制出绚烂的色彩。从全国范围看,今年颇为严重的倒春寒,终于几番折腾后退场了;太阳已然回归北上,充足的阳光,使温度快速回升;水,成了目前的关键。

农村四大习俗讲究(农村老人说立夏不下)(2)

“立夏不下,没水洗耙”,看上去,夏大叔很给力,昨天一大早起来,鲁西南的天空已然彤云低垂,厚重的天空似在酝酿着情绪,隆重地准备着一场行动;广袤的大地上,麦花摇曳,大蒜抽苔,更有腾身欲花的辣椒茄子,临风而动,跃跃欲试,象在赶赴这一场千年之约,耳语着,准备着一篇大文章。

行文到此,窗外已经有了雨声,打在谁家的雨棚上,轻轻的,雨脚并不密,该是潜入今夜的哨探,趁风收月隐,召唤不远的将士,初试夏日第一场云雨。

农村四大习俗讲究(农村老人说立夏不下)(3)

“立夏不下,高挂犁耙”,农村的老们说得真的这么准,真有这么神吗?

倒也不全然。

不过,农民们躬耕于斯,一做就是千年,沉淀下来的经验,化成农谚、俗语,留与子孙,并未有半点欺骗。

春去也,夏将至,丽阳千里,气温陡升,万物蓬勃,水分蒸发得快,作物需求量大,水成了亟需之物,麦花尚在,春桃勃发,倘若有一场雨来,一夜间,大地就会爆发出一场盛典!

天知人意,虽然装得傲慢,多数时候,还是会在立夏前后,唤来东南季风,爬上低压冷空气,布下夏天第一场风雨大阵,算是给农民们划下的“道道”第一个回答。所以,数千年下来,农民还是总结出了“立夏多有雨”的经验。

农村四大习俗讲究(农村老人说立夏不下)(4)

不过,夏大人也有脾气,常常反手发难,立夏前后,滴雨不落,农民们面对的反而是一场抗旱大考,所以除了“立夏不下,高挂犁耙”之说,还有“立夏不下,旱到麦罢”、 “立夏不落,无水洗脚”、 “ 立夏日晴,必有旱情”的无奈,他们对夏日的这第一场雨,更多的是期盼与期许,“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立夏小满,江河水满”,“立夏落雨,谷米如雨”等等,看天吃饭的农民们,每一句背后,都是沉甸甸的辛酸。

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民不再一遍遍看天爷爷脸色,你下雨,自然高兴,你不下雨,我也坦然,打开地头的水阀,不消半天,庄稼便有了饮水,不多不少,刚刚好,只等麦黄时节,收麦种豆。——农民们头拱土地,背扛长天的姿势不再那么沉重。

农村四大习俗讲究(农村老人说立夏不下)(5)

但是,这一场雨水仍然重要,天上的雨水,不会让土地板结,庄稼也会长得更好,大自然的东西,仍然比一切都自然;天的脸色也一样重要,风雨霜雪仍然是大自然重要的调节器。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已经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从气象云图可以看出,我国华东、华北等多个地区,地下水资源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水资源被严重浪费,而大气污染和水资源污染,雪上加霜,不仅威胁着农作的种植,而且已经传导到人类,成为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水是生命之源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是一场灾难,一场浩劫!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水资源正在变得日益匮乏,这很可怕,而天是调节这一切的巨人,居功至伟!所以,风调雨顺,仍是庄稼之福,万民之幸!

农村四大习俗讲究(农村老人说立夏不下)(6)

当然,每一句农谚都有其地域性,就象我这面在下雨,可能您那面正晴天,就象北国在播种,南国已打场,就象古时洪水滔天,而今旱情严重。所以,有所不同,色彩斑斓——

“立夏十天旱,农民吃饱饭”。

“立夏晴,好收成”。

“立夏落,炒破锅”。

……

虽然与前面的谚语截然对立,但也没有对错,只有区域的不同。

同样,谚语千百年的跨度,也毫无疑问地有着其时效性和局限性,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和提醒,更多的时候,还是要相信科学,依靠科学,而不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最后给自己造成损失。

农村四大习俗讲究(农村老人说立夏不下)(7)

但是,我们同有一片蓝天,同处一片大地,虽然人有南北,地有西东,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华夏文明,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先辈们,用心血和汗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谨记和珍视。

春天走了,也许昨夜梦好,没来得及告别,但夏天来了,让我们伸出双臂,拥抱扑面而来的蓬勃,与夏大人携手,越干越有!

关注乡村滋味

一起为三农发声、加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