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爱敢拒总统 为不爱敢拒总统
刘喜奎的名字今天已经陌生了,然而在100年前的民国初期,刘喜奎的名字响彻华夏大地,妇孺皆知。在戏剧界是与梅兰芳齐名的领军人物。当年的刘喜奎是唯一可以和谭鑫培、杨小楼唱对台戏的女演员,她和鲜灵芝、金玉兰并称“女伶三杰”。戏剧大师曹禺对刘喜奎的艺术成就评价极高。
刘喜奎出生于河北沧州,家境贫寒,父亲早年去世,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刘喜奎7岁开始学艺,她聪明伶俐,天资过人,刻苦专研,少年时代就在京剧和河北梆子两个领域崭露头角,后来几乎红透了半边天,著名京剧大师、鼻祖谭鑫培曾说过男有“男有梅兰芳,女有刘喜奎”,对刘喜奎的表演艺术高度赞赏。
刘喜奎表演功底扎实,演技精湛,她天生丽质,国色天香,正是由于她才貌双全,引起她日后无尽烦恼和坎坷人生。
当时人们追星程度一点都不逊色今天的粉丝,迷恋刘喜奎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段祺瑞的一个侄子,单相思刘喜奎,那晚刘喜奎在“广德楼”演《西厢记》中红娘,散戏后,在大庭广众下,他冲向戏台,一把抱住刘喜奎,叫喊心肝宝贝,吓得刘喜奎花容失色,人们立即将他扭送警察局里,问他姓名他死不回答,于是罚了他五十大洋了事,出了警察局,他大呼:“痛快!痛快!值得!值得。”当时报纸大肆渲染,还配发了打油诗:冰雪聪明目下传,戏中魁首女中仙。何来急色儿唐突,一声心肝五十元。
仅仅崇拜者骚扰也就罢了,更大的麻烦是一些位高权重者盯上了她。
第一个是总统袁世凯家族,这是一个荒诞不经的家庭。袁世凯及二儿子袁克文、三儿子袁克良三人都看上了刘喜奎,而且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袁世凯派清史馆馆长赵尔巽当媒人,带着三千两黄金去提亲,想娶刘喜奎为十姨太,刘喜奎不为金钱所动,回绝了赵尔巽的来意,袁克文、袁克良兄弟俩也使出浑身本事,讨好、巴结刘喜奎,都被刘喜奎一一拒绝,此事直到袁世凯去世,父子三人的这一闹剧才消停下来,也成了民国时期的一个笑话而广为流传。
第二个达官贵人是张勋,张勋是个粗人,他先是利诱,然后威逼,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刘喜奎万般无奈下,急中生智,她知道张勋是保皇派,一直留着长长的辫子,把辫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刘喜奎决定戏弄一下张勋,对前来提媒的副官说,提亲可以,但张大帅必须把辫子剪掉。张勋知道后,万分为难,后来竟然同意剪去辫子。正巧,段祺瑞率领部队攻打北京城,张勋自身难保,此事才算了结。
接下来追求者分别是曹锟和陆锦,曹锟是总统,陆锦是曹锟手下的陆军总长,他们的套路都一样,利用金钱开路,权力压制。1921年,曹锟六十大寿,刘喜奎与其他名伶大演会堂戏。戏一唱完,曹锟就露出本来面目,强行留下刘喜奎,幸亏一位同情刘喜奎的戏迷急忙找到了曹锟的正室夫人,正室大太太怒发冲冠,向来怕老婆的曹锟不敢放肆,刘喜奎才逃出虎口。陆锦更卑鄙,他抓了刘喜奎戏班的人,逼刘喜奎就范,他本以为刘喜奎会恳求他放人,没想到刘喜奎不卑不亢,慷慨陈词,陆锦词穷,被迫放人。
据传,民国徐世昌、黎元洪、冯国璋等几位总统都很迷恋刘喜奎,刘喜奎早就厌倦了官场上这些达官贵人。
为了彻底摆脱这些权贵,刘喜奎希望嫁人,在她心中,有一个白马王子,他就是梅兰芳。说起梅兰芳,人们自然会想到王明华、福芝芳、孟小冬。其实梅兰芳和刘喜奎曾经相爱过,刘喜奎比梅兰芳小一岁,两人初次同台演出,大约是在1915年,此后他们相互仰慕,暗生情愫。尽管后来二人感情很深,刘喜奎还是主动放弃了这段感情。她后来回忆说,放弃这段感情是很伤心的,当时,她感到一股势力正缠绕着她,如果她嫁给梅兰芳,这股势力必然会伤害梅兰芳,影响梅兰芳的京剧事业,这是她不愿意看到的。大爱无疆,刘喜奎的品质是何等的高贵。
此时,刘喜奎注意到了一个人,一名普通军官,他叫崔承炽,刘喜奎是从报纸上认识崔承炽的,当时崔承炽写了一篇关于军队腐败的文章,刘喜奎天真地认为,崔承炽一定是一个正直的人。刘喜奎不认识崔承炽,就委托自己的舅舅去拜访他,看看他长得如何。崔承炽得知这个消息受宠若惊,他为了促成这桩婚事,隐瞒了年纪和肺病病史,并且派自己身强体壮的卫兵,冒充自己与刘喜奎的舅舅见面。
刘喜奎的舅舅回去把情况告诉了她,为了急于摆脱权贵的纠缠,刘喜奎决定嫁给崔承炽。真相大白后,刘喜奎气得昏死过去,可木已成舟,刘喜奎以泪洗面。刘喜奎嫁给崔承炽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各界哗然,戏迷们愤怒,陆军总长陆锦更是怒不可遏。陆锦仗势欺人,假公济私,委派崔承炽考察各地军情,由于长期奔波,积劳成疾,肺病复发,崔承炽病重期间,刘喜奎悉心照顾,崔承炽非常愧疚,不久崔承炽去世,两人结婚才三年多。崔家为了留住刘喜奎,将崔承炽的侄子崔光辰过继给了刘喜奎。刘喜奎自己也下定决心,永不再嫁。
此后的刘喜奎基本不登台演出,一心抚育孩子。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喜奎登过两次舞台,一次为了赈灾,一次为了抗日,所得款项全部捐献。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委托田汉打听刘喜奎的消息,刘喜奎终于重返舞台。在1950年文化部举行的宴会上,周总理嘱托刘喜奎:“你应该把技艺传给后人”。遵照周总理的嘱托,刘喜奎来到刚刚成立的中国戏曲学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发挥光和热。1964年,刘喜奎在北京去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