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历史多少年(历史上的羌人和今天的羌族是什么关系)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人人皆知,但对于制造羌笛的羌人,由于历史上鲜有重大事件与其相关,所以许多人对羌人认识比较模糊。

羌族历史多少年(历史上的羌人和今天的羌族是什么关系)(1)

事实上,先秦时期中国重要族系自西向东分别为夷、夏、羌,羌人为三大族系之一。在宋朝以前,羌人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

羌人曾经是西陲古地青海境内最早的民族。汉代以前,羌人在青海历史舞台上处于独尊的中心地位,羌人活动构成了青海早期历史的主线。要揭开羌人的神秘的面纱,必须去青海。

借支教之机,终于有机会走进青海,得以近距离接触丰富的羌文化遗址和文物。在青海省博物馆内,在讲解员非常自豪地向大家介绍精美的羌文物和丰富的羌文化时,我产生了一个非常困惑的问题:青海是羌人的发源地和主要聚居地,为什么作为中国 56个民族之一的羌族,却分布在四川,而不在青海境内?请教讲解员,得到的答复是,羌人和羌族不是一回事,是两个概念。

羌族历史多少年(历史上的羌人和今天的羌族是什么关系)(2)

青海古羌人用过的武器

那么青海羌人为什么会消失?他们去哪里了?羌人和羌族都有一个羌字,他们之间真的没有联系吗?

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将羌人的历史大致梳理一下。羌人作为中国古代西部地区的一个大的族群,部落众多、支系繁杂、分布广泛,遍及今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四川等地。《后汉书·西羌传》云:羌人“性坚刚勇猛”,“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所以说羌人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民族。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许多商朝与羌人的战争史实。

羌人英勇善战的民族特性,成为各个时期中原王朝和民族政权争夺、利用的对象。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队伍中有包括羌人在内的“庸、蜀、羌、髳、微、纑、彭、濮”八族战士。在秦汉时期,因担心羌人与强大的匈奴联合,秦汉政权实行了“隔绝羌胡,断匈奴右臂”的政策,采取了驱逐、内迁、设护羌校尉等措施,隔断羌人与匈奴的联系。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马腾、韩遂等皆依靠羌兵起家。

羌人支系众多,散居面积大。例如秦汉时期,羌人部落有名号的有150个,还有若干没有名号的。而且羌人不立国、不设君王、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导致凝聚力极差,没有形成一个大的能够号令整个羌族的部落联盟或国家。历史上羌人建立的政权,只有存在了34年的十六国时期的后秦,以及存在了190年的西夏(西夏的建立者是羌人的一支党项羌)。而且羌人内部也攻伐不断,更加削弱了自身力量。所以,羌人无法聚集大规模的作战部队对汉族进行掠夺性战争,只能进行小规模的寇边活动,对中原王朝构不成大的威胁。例如,东汉与羌人之间大大小小的战争多达百起,几乎贯穿东汉王朝始终。但因为战争的规模较小,又是以羌人的失败而告终,所以没有引起后人太大的关注。

由于政治、经济、气候等原因,羌人不断进行迁徙,羌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迁徙史。他们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迁徙,即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例如南北朝时著名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五族内迁”。

羌人在迁徙过程中,传播了羌文化,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但也失去了本民族的特性。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 “羌人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似乎和汉人刚好相反。汉族以接纳为主而日益壮大,羌族却以供应为主,壮大了别的民族”,“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许多民族都流着羌族的血液。”羌人与汉族、藏族、彝族、白族、怒族、纳西、哈尼、拉祜、普米、傈僳、独龙、景颇、门巴、珞巴、基诺、阿昌等十几个民族皆有密切的族源关系,这些民族的血管里流淌着羌人的血液,其中汉族和藏族尤甚。羌人与中国各民族关系密切和复杂之程度,仅次于汉族。羌人发展壮大了其他民族,自己却没落于历史长河之中,以至于羌人人数越来越少,宋代以后已难觅羌人踪迹。

但非常幸运的是,羌人没有像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那样整体消失。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多元的族群结构,众多的族群支系,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不会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消亡,加上川西北复杂封闭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以及羌人极强的适应能力等,使居住在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和湔江上游的极少数羌人竟然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中国 56个民族之一。

羌族历史多少年(历史上的羌人和今天的羌族是什么关系)(3)

羌族历史多少年(历史上的羌人和今天的羌族是什么关系)(4)

今天的羌寨和羌族人

所以,历史上青海境内羌人,可能和今天四川境内仅有的30万羌族人没有什么联系。今天的羌族只是历史上羌人保存下来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历史上的羌人和今天羌族同属羌文化,都有相同的羌文化特征,在文化上应该是有密切联系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