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的故事和寓意(美文背后的故事)
诗词和对联是历来为国人所喜,几千年来薪火相传。其对声调、格律有严格的要求,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声律启蒙》,是声律方面较有代表的一种。
《声律启蒙》,全名《声律启蒙撮要》,是清代车万育在元代祝明撰写的《声律发蒙》基础上,节录《声律发蒙》中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进行必要的删改修订而成,分为上、下两卷。每卷均有十五韵。
声律启蒙不仅郎朗上口,让我们感受到汉语的音律之美。更是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了解许多历史和文化常识。
今天我们解读下,上卷 一东
第一部分: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这两句是说自然气候现象。
晚照,一般就是傍晚的夕阳。有时候也指月亮。
常出现在诗词中,比如宋词中的名句: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惜晚照,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鸿本指大雁,后引申出“书信”、“大”、“美”等意。比如鸿雁传书指书信;比如鸿运当头,鸿指大运。
“翩若惊鸿,娇如游龙” “曾是惊鸿照影来” 又有比喻佳人体态优美之意。
鸿雁传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劝降不成,将他流放北海去放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十几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想让苏武回汉,还骗使者说苏武已死。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买通下人,把实情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知道瞒不住,只好让苏武回汉。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古时候剑,一般长三尺。古文中常见。最著名的,莫过于汉高祖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汉高祖斩蛇起义《史记》中为了神话刘邦,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刘邦作为亭长,押送苦役去骊山,半路上逃走了很多。他想,估摸这样下去,到了骊山也不剩几个人了。走到芒砀山时,就停下来痛痛快快得饮酒,趁夜色把所有的苦役都放了。有许多壮士感其恩德,愿意和他一起逃走。大家沉醉上路,抄小路,遇到一个沼泽。有人来报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劝大家绕路。喝得醉醺醺的刘邦,豪情万丈,说有什么好怕的。于是冲上前去,把大蛇砍成两段。砍完继续往前赶路,走了几里,困了就睡着了。
后边走的慢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就一个老妇人在哭泣。就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她的儿子。有人就问她:你的孩子因何被杀?
老妇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被赤帝之子杀了。
众人正想说,你说的什么疯话?那妇人却忽然不见了。
从此,大家对刘邦更加畏惧,也坚定了跟随他起事的决心。
这就是“高祖斩蛇起义”的典故了。
六钧弓《左传·定公八年》:“士皆坐列,曰:‘ 颜高 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 杜预 注:“ 颜高 、 鲁 人。三十斤为钧,六钧共有一百八十斤。古称重,故以为异强。”
后来就用六钧弓表示强弓。
岭北对江东我们常常听说江东,或者江左、江右的说法。有何根据呢?
因长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江东所指区域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因对于中原人来说,在其左边,又叫江左。
江北则称为江西。又叫江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东晋孝武帝,曾造清暑殿,以避暑消夏。《景定建康志》:“ 清暑殿 在 台城 内, 晋孝武帝 建。殿前重楼复道通 华林园 ,爽垲奇丽,天下无比,虽暑月常有清风,故以为名。”
广寒宫的名称,据说来自唐玄宗。《明皇杂记》记载,唐明皇与申天师中秋夜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这两句容易理解,不做赘述。
第二部分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老人头发斑白,儿童头发泛黄。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孔子弟子三千,其中号贤者七十二,而颜回为第一。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
《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阮籍,竹林七贤之首,生活在魏晋之际,原有雄心壮志。曹魏后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他们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造成异常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阮籍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
晋书记载: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他在《咏怀》组诗里所: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这个蔑视礼法的狂士,却是“终日履薄冰”,生怕说错了什么话,得罪了什么人,自己的性命就会不保。所以,他内心的苦痛可知,人生对他来说已是穷途末路,只有长歌当哭了。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秋水清澈,秋收过后马肥粮足,擦拭盔甲兵器准备出征。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春夏之交的谷雨前后水较为浑浊。古代老百姓闲时为农、战时为兵。
在描写屈原流放的《渔父》中有:“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被流放后,遇到一个渔父,得知他是三闾大夫,劝他“与世推移”,就是与时俱进,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屈原却表示不会这样,要宁死不屈。渔父笑语而去,唱了这几句。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这其实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韵府群玉》:“石尤风,打头逆风也。”又《琅环记》载,商人尤某之妻石氏,思夫成疾,死前曰“我欲变成逆风,阻止天下商人远行”。
梁帝讲经同泰寺,梁武帝萧衍晚年笃信佛法“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不仅如此,他还曾四次入寺为僧,不得已,群臣只得筹钱将其赎回。
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萧衍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
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大般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
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
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得得得,你要真是不想做皇帝,有的是人相当。这行为艺术搞的。
和尚吃素,也是从他开始。他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根据,下令僧人必须吃素。从此,汉传佛教形成吃素的传统。
同泰寺,今尚存,就是南京的鸡鸣寺。
汉皇置酒未央宫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未央宫。
"九年冬十月,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朝未央宫。置酒前殿,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 ——《汉书.高祖纪》"
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成为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西汉以后,未央宫仍是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时也被划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尘虑:思虑尘世之事。
绿绮:名琴,相传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霜华:花白发鬓。青铜:指青铜镜,古时用青铜炼制的镜子。
第三部分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说一下 鬓皤对眉绿 ,其他好理解
皤,白色,也有大的意思。所以鬓皤就是两鬓花白。
眉绿?眉毛怎么会绿色是呢?
其实不是的,绿作为形容词还有颜色昏暗,乌黑色的意思。
绿云扰扰。——唐· 杜牧《阿房宫赋》
旋拆云鬟拭眉绿。 -- 韦庄《秦妇吟》
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半年眉绿未曾开。 -- 苏轼《南歌子》
天意与、脸红眉绿。 -- 晏殊 《红窗听》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这几句容易理解,对仗极工整。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芰荷】芰是菱的古称。芰荷指菱叶与荷叶。
《楚辞·离骚》:“製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贺知章《采莲曲》:"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旧时看相,女子眉纤细,才温柔娴淑。后一句形容男子需有宽阔的胸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