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

荷兰哲学家托·富勒曾说:"只为财富而结婚的人就是出卖自己。"而中国的《诗经》中也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可见,在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婚姻和爱情都是深受人们关注的话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后世女性地位的提高,中西方也相继诞生了以女性婚恋心理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1)

其中,以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为代表,若将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和婚恋,都在战乱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转变。只是,两部作品作者个人经历的差异,对两部作品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两位女主人公的婚恋观既都表现出了功利的心理,也有矜持、开放等具体意识的不同。比较二者的同与异,可以看出中西方战争文化下,女性婚恋心理的异同。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2)

《倾城之恋》和《飘》的相同点

1,《倾城之恋》和《飘》都是乱世背景

首先,《倾城之恋》以20世纪40年代日本占领香港,为创作的时代背景。生动再现了日本轰炸浅水湾前后,香港的经济和社会遭受剧变的过程,以及香港的旧式大家庭的生活从纸醉金迷到捉襟见肘的过程。描写了在战乱下香港的社会所受到的巨大冲击,以及百姓生活的剧变。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3)

所以,《倾城之恋》既是一部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也是一部对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剧变进行探讨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中国旧式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下,女性对于男性经济上的攀附。比如,以白流苏的两段婚姻为代表,记述了时代剧变下,战乱对于民众生活和观念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旧观念下婚姻失败身无分文的女性,所面临的苦难和折磨。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4)

其次,《飘》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为创作的时代背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由兴盛到崩溃的过程,以及奴隶主的生活从骄奢淫逸到穷途末路的过程。描写了在奴隶主阶级挑起战争却面临失败,奴隶主经济也被新兴的资产主义经济所取代,这一美国南方奴隶社会的崩溃史。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5)

所以,《飘》既是一部充满浪漫情节的爱情小说,也是一部对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方的剧变进行探讨的伟大小说。小说中对美国南方战乱前的生活、民主党掌握下的佐治亚州的政权变化着以重墨。比如,以斯嘉丽的前后几段婚姻为代表,记述了美国内战对民众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影响,战争摧毁了民众赖以生存的家园,夺走了无数人的性命,社会分工也被打乱,标志着南方旧生活的破灭,以及美国内部的矛盾冲突。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6)

2,白流苏与斯嘉丽的命运,在战乱下都发生了改变

再则,白流苏与斯嘉丽的命运,在战乱下发生了改变。其一,《倾城之恋》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而女主角白流苏原本是个地道的旧上海传统闺秀,却不幸经历了离婚,之后一直在家。于是,白流苏开始计划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只是她所想的仍是和上一段婚姻一样,将自己嫁给一个门当户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无奈而矜持的计较着许多得失。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7)

后来,白流苏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为了成为范柳原的妻子,白流苏甚至远赴香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是,在她和范柳原的关系中,她仍依附着范柳原的金钱,为了成为他的妻子而不是情妇,她掌握着暧昧的尺度,两人在在暧昧中互相试探着,只是,一直没有结果。但战争突然爆发,让两个人突然心意相通,两人成婚。只是,在这场婚姻中,经济匮乏的白流苏仍然没有话语权。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8)

并且,白流苏贵族小姐的出身,也为她套上了重重的枷锁。白流苏传统的贵族出身,使得她整个人非常的矜持,潜意识中也认同传统的婚姻方式:女性完全依附于男性。但是,第一次失败的婚姻,使得她产生了写于的抗拒心理,但是却并没有寻求改变。可见,白流苏宋寡居的女性,变为了新婚的女性。而她的命运之所以会发生改变,是因为战乱的推动。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9)

其二,斯嘉丽与白流苏一样,出身良好、经历过失败的婚姻。《飘》的故事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而女主角斯嘉丽出身在一个富裕的种植园家庭,原本一心所想的只是她的心上人和她的追求者。只是,突然爆发的战争使得她原本的优渥生活得到破坏,旧体制的彻底打破,斯嘉丽的生活也发生了剧变。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10)

因为,新政府命令塔拉庄园限期交纳新附加税,否则就要拍卖庄园来抵税。斯嘉丽为了保住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家园,但是,经历过战争后她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于是,她想到了白瑞德,但是白瑞德因涉嫌侵吞南方邦联的大笔资金入狱。无奈下,斯嘉丽为了钱,勾引了自己妹妹的未婚夫,只是却没有解决掉自己的难题。后来,斯嘉丽重新面临险境,还是出狱的白瑞德借给她一大笔钱,这才开始了她的经商之路。可见,由于战乱,斯嘉丽从养尊处优的小姐,变成了一个懂得经商的女性。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11)

3,白流苏和斯嘉丽的婚恋观,都不符合传统的道德观

另外,白流苏和斯嘉丽的婚恋观,都不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其一,《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本质上,是一对自私而精明的男女。而女主人公的婚恋观更是自私的,她自从寡居后,一直遭受别人的白眼,为了改变这种处境,她完全放弃了闺秀的道德,从自己妹妹的手中抢走了范柳原。而根本的目的,则是想要借自己尚且年轻的年纪,来赌自己的后半生衣食无忧,和范柳原结婚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经济条件,她的婚恋观是带着浓厚的功利色彩的。而两人最后的结合,也是因为战争的爆发,因此,她与范柳原的婚姻没有真心和爱情,其背后是带着交易的婚恋观念,体现的是人性的自私和功利。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12)

其二,《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婚恋观也是自私的 。她的第一次婚姻,是为了报复阿希礼,结果不幸守寡。她的第二次婚姻,是她抢了自己妹妹未婚夫的结果,目的很简单为了钱,其手段完全没有道德性可言。她的第三次婚姻,建立在白瑞德对她的深情下,但是,与她本人而言也是为了钱。可见,斯嘉丽的婚恋观也是充满着功利性,是斯佳丽为恢复她失去的家园,经济不独立的她只能以婚姻作为一种攫取利益的手段,也是自私性的体现。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13)

所以,《飘》与《倾城之恋》两者在艺术上有相相同点。故事的背景都是战乱时期,白流苏和斯嘉丽的婚姻观都是自私且功利的。而这种人性中常见的自私,也使得两个人的形象有了相似性,同时为这两个角色增加了真实性。其背后,是中西方女性对于男性依附的后果,也是男权社会下女性没有话语权的表现,所以才将终身大事视作谋取利益的筹码。白流苏和斯嘉丽的婚姻观,是中西方上层闺秀的叛逆表现,她们的这些观念是对当时伦理、道德提出的挑战。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14)

《倾城之恋》和《飘》的不同点

1,《倾城之恋》和《飘》的社会文化背景、主题偏向,都存在不同

首先,《倾城之恋》和《飘》的社会文化背景、主题偏向,都存在不同。其一,主题方面,《飘》的主题涉及了斯嘉丽等19世纪少女对于爱情的憧憬,以及南北战中种植园的失落,其背后蕴藏着作者对于美国历史开拓者的尊敬和自豪;而《倾城之恋》的主题,则是对中国20世纪时以经济为基础的旧式婚姻的讨伐,以及在香港沦陷的大背景下,其背后蕴藏着作者对于战争的无声讨伐。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15)

其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张爱玲生活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当时是新旧观念的融合期。中国旧式的婚姻观,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家庭条件的门当户对,而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使得西方自主、自由的婚姻观开始进入中国。而白流苏前后两个婚姻,虽然都有对男性的依附存在,但是,第一个是完全的旧式婚姻,第二个则是她个人选择的结果。可见,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新旧融合的变革时代。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16)

而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00年出生于美国南部的亚特兰大。儿时她就很喜欢听长辈讲关于亚特兰大的历史故事,喜欢看门前仍存在的战壕。并且,她出生的城市亚特兰大就是南北战争下的新兴城市,所以,她从先眼见的就是亚特兰大的民众对于家园的开垦和建设。而斯嘉丽对于家园的热爱,甚至为了重建家园而以婚姻为交换手段,这也是对于亚特兰大城市历史的体现。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17)

2,《倾城之恋》和《飘》的作者个人经历不同,对两部作品有影响

其次,《倾城之恋》和《飘》的作者个人经历不同,对两部作品有影响。一来,张爱玲成长与一个中国旧式的贵族家庭,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廷重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黄逸梵则是新式女性,新旧的结合、无爱的婚姻,使得她父母的婚姻以离婚告终。这也影响了张爱玲的婚姻观,她的作品多是表达旧式婚姻的悲哀;再加上她幼年时曾目睹家庭逐渐败落,于是她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家境败落、没有拥有过纯真爱情的女性形象,张爱玲的作品带着刻薄的锋芒。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18)

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就是一个家世败落、经历了失败旧式婚姻、没有经历过纯真爱情的女性形象。最后她有范柳原的结合虽为和局,可是他们婚后生活平淡、枯燥,书中写到:"柳原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同时,社会礼教对白流苏的影响显现出来,她满足于范柳原妻子的定位,礼教已将其牢牢束缚。张爱玲通过否定女性奴性的定位,表达了对于女性挣脱开历史文化的束缚,成为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可见,满含着张爱玲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讽刺,对当时女性地位和社会礼教对女性束缚的反思。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19)

二来,玛格丽特·米切尔成长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母亲早逝使得她早早就辍学管理家务。而这样的成长环境养成了她独立、坚强、勇敢的性格,可是后来婚姻的不幸让她感受到了绝望。所以,《飘》中的斯嘉丽是一个独立、坚强、勇敢的女性,她依靠自己的努力熬过了战争和战后重建,她可以独立支撑起家园的重建,为了重建家园她将自己的婚姻做为交换筹码的手段,知道最后才意识到白瑞德对她的重要;而斯嘉丽面对婚姻失败的无措感,则是对作者不幸婚姻的体现。斯嘉丽和浪荡子结婚、违背礼教和道德抢了妹妹的未婚夫,则是西方文化中肯定个人幸福感文化的体现。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20)

总结

在《倾城之恋》和《飘》两部作品中,表现了中西方战争文化下,女性婚恋心理的异同。两部作品有相同的战争背景,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和婚恋也在此发生了转变。只是,作者个人经历的不同,对于两部作品的写作风格有重要影响: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以刻薄讽刺性的语言,表达了旧式婚姻的不幸和女性自私功利的婚恋观;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以记述性、感性的笔触,写了南北战争时期女性婚姻的不幸和女性以婚姻为筹码的功利婚恋观。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两位女主人公的婚恋观,既都表现出了功利的心理,也有对矜持、开放等中西文化意识的不同体现。

从世界的角度赏析倾城之恋(中西方战争文化下)(21)

另外,这两部作品表现出了中西文化中女性意识、女性婚恋观的差异,与各自历史文化的关系。中国的旧式女性,常常将物质金钱作为婚姻的基础,在婚姻中也完全依附男性的经济条件。即便是民国新文化运动后,女性的解放也远没有成功,中国男权社会下,女性地位低下个人意识薄弱,是男性的附庸。而西方的女性在自己的婚姻中,则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可以追求自己的事业,即便不靠男性也可以重建自己的家园,但是对于男性的经济依附仍然存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