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在历史是什么人物(杨坚原名普六茹坚)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宣传,很多历史爱好者变得迷茫起来:很多历史名人的评价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份也变得诡异莫测起来。

比如纣王、隋炀帝这样的暴君,被美化成了千古一帝,孙殿英则成了民族英雄。很多一些不被公众所熟知的非常识性的细节,也得到了披露。这让很多网友感到迷茫: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

杨坚在历史是什么人物(杨坚原名普六茹坚)(1)

在这些让人感到真伪莫测的说法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说法:隋文帝杨坚本名普六茹坚,而李世民的原名叫大野世民。那么,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客观来说,杨坚确实叫过普六茹坚,但李世民却没叫过大野世民,不过,李世民的家族确实和大野家族产生过渊源。

大分裂时期

东汉末年,由于东汉朝廷对民众的压榨,导致东汉百姓觉得生无可恋,于是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爆发了。缺乏斗争经验的农民起义军很快被东汉朝廷镇压下去,但是东汉朝廷也很快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于是导致了军阀之间互相混战。

杨坚在历史是什么人物(杨坚原名普六茹坚)(2)

在东汉末年的这些军阀中,很多军阀并没有治国理政的意识,他们只懂得掠夺和战争,这就意味着,社会生产秩序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很多老百姓也在战乱中丧生:当然,直接死于刀兵的到并不多,但是,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的则要占据大部分。因此当曹操在北方建立稳定的秩序以后,北方地区已经陷入了人丁萧条的地步。而在这个背景下,曹操只好从塞外引进移民来中原进行生产建设。

其实引进外来移民这种情况,孙权也有过。比如孙权派人前往宝岛就打算带一些移民到大陆进行生产,结果遭到了失败。

西晋在曹魏的基础上统一了中国。但是西晋贵族阶层沉迷于享乐,其享乐的腐朽程度,从后世的角度来看都让人感到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西晋宗室为了抢夺权力,而发动了内战。这些,都导致了老百姓的空前痛苦。

杨坚在历史是什么人物(杨坚原名普六茹坚)(3)

而因为不满于朝廷的压迫,西晋境内的各族老百姓于是起来造反。于是著名的永嘉之乱爆发了,最终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后,晋朝在吴国故地开张,这便是东晋的来源,而北方地区则陷入了长期的战乱,这种战乱一直延续到东晋灭亡前后,才被北魏基本上终结。

而普六茹坚和大野世民这类名字,其实和北魏朝廷以及其后继者存在着关系。

北魏的动乱与分裂

北魏是一个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鲜卑族的老家来自于今天大兴安岭的北段。一般认为:鲜卑族属于东胡的一个分支。东汉出击北匈奴以后,北匈奴被迫迁移到西域,之后继续向西迁移,最终下落不明。

杨坚在历史是什么人物(杨坚原名普六茹坚)(4)

而北匈奴离开漠北以后,鲜卑人占领了北匈奴的故地,并在东汉末年开始逐步内迁。最终,鲜卑人里面的拓跋鲜卑,在东晋后期,建立北魏,并且北魏逐步消灭了其他北方的割据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按:说基本上完成,是因为曾经有个阶段,山东还在刘宋手里)。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考虑到了北魏内部存在着的各种社会问题,于是决定改革。这便是著名的孝文帝改革事件。当代历史学界对孝文帝的改革予以好评。但是,这一改革在当时来看,也是存在巨大的阻力的。最起码很多鲜卑贵族对孝文帝的改革就持有反对态度。此外,孝文帝的改革也触犯了很多底层鲜卑人的利益。因此,孝文帝改革虽然给北魏带来了汉化,但也导致了北魏出现了大幅度的动荡。

杨坚在历史是什么人物(杨坚原名普六茹坚)(5)

这种动荡,最终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北魏因为动荡因素,分裂成了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两部分。

东魏和西魏从创立开始,便是权臣控制下的傀儡政权。西魏的皇帝名义上是元宝炬,但是真正掌权的是宇文泰。宇文泰是西魏事实上的皇帝。

宇文泰建立西魏以后,针对朝廷里比较信任和功劳巨大的八位大臣予以册封:宇文泰封这八个人为八柱国。宇文泰是鲜卑人,因此,给了朝廷里面很多比较重要的汉族大臣赐姓,让他们改用鲜卑姓氏。

杨坚在历史是什么人物(杨坚原名普六茹坚)(6)

在这个背景下,八柱国里面的李虎(按:李渊的祖先,唐朝建立后,李虎被尊为唐太祖)赐姓为大野氏,李虎也就改名为大野虎。杨坚的先人杨忠,则被赐姓为普六茹氏,更名为普六茹忠。

杨坚因为父亲的缘故,故而也有过普六茹坚的名字。不过,随着北周的灭亡,杨坚篡夺了皇位以后,杨坚也废除了之前的赐姓,于是恢复了杨坚的本名。

而大野虎的儿子李渊,并没有史料明确表述曾经有过大野渊的这个名字,不过,按照时间线来推算,李渊童年时候,确实存在着叫大野渊这个名字的可能性。

不过,由于李世民出生的时候,北周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无论如何,李世民都不可能存在大野世民的这种说法。

杨坚在历史是什么人物(杨坚原名普六茹坚)(7)

近代以来,有关隋唐皇族的族群争议很大。有说法认为隋唐皇族是汉人,也有说法认为隋唐皇族是鲜卑人。其实这个争议注定是没有确切答案的。

因为质疑这个问题的人,往往是将现代的民族观念强加给古人身上。而古人本身并没有这样的意识。对于古人来说,首先值得自己重视的,是自己的宗族利益。事实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最先是用来形容和自己不是一个家族的群体。对于古人来说,自己家族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而家族的利益之下,则是地域的利益:比如说对于关陇贵族来说,关陇集团的利益大过国家的利益,而对于江东贵族来说,江东贵族的利益大于一切。当然,这种观念用现代的观念来看,无疑是十分狭隘的。

杨坚在历史是什么人物(杨坚原名普六茹坚)(8)

因此对于杨坚也好,李渊也罢,对他们来说,汉人也好,鲜卑人也罢,都是抽象的观念,反倒是弘农杨氏、关陇贵族这些概念,倒是符合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