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存活的极限温度,现代人普遍怕冷

人类存活的极限温度,现代人普遍怕冷(1)

最近40年来,对比上一个40年甚至400年,都是地球相对最温暖的环境,基本已经是共识。那么为何前3次工业浪潮形成的、基本都在北纬40度以北的几大工业带,反倒大多数已经成为铁锈地带。即使少数“幸存”的,比如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大陆中西部工业带,整体衰退趋势也很明显呢?仔细分析下来,本质上还是当代人类自身的原因。并非现代人对比上几代人更不适应高纬度冬季的严寒气候。而是现代人接受的信息更广泛,行动更加自由,而且对自身生活品质的追求,更趋向于舒适性而不是单纯的生存性。说白了一句话,就是现代人普遍更懂得如何“享受生活”,而不是单纯为了生存。才导致出现一个对“寒冷气候更加不适应”的表面现象。这个问题反过来说,工业革命以来的接近300年,

人类存活的极限温度,现代人普遍怕冷(2)

以前的十几代人,就普遍不懂得“享受阳光与沙滩”?当然不是。人类自古就明白什么是“享福”。只是在工业化开始以后早期的150多年,也就是在高纬度凉爽气候下“天然”形成的几个有全球战略意义的重工业带的时期,大多数参与者其实是没多少选择余地的。也就是当时的大多数人卷入早期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以及相应工业带形成的过程,很多情况下都是“被迫”参与的。大工业化生产,按说与资本ZY的形成与壮大的过程是同步的。资本ZY 社会体系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大前提,就是雇佣与被雇佣双方都可以自由选择。这个生产关系对比古代的奴隶制劳动与封建农业劳动都要先进的多,表面上也没有多少强迫性。怎么就敢说全球几个典型的重工业带的形成,都有相当多的“被迫”意义在里面呢?

人类存活的极限温度,现代人普遍怕冷(3)

简单回顾一下全球重工业史。就会发现“被迫”2字的意义,几乎从头到尾无处不在!最早的,当然是英伦三岛的工业化起源。但是英伦三岛上这个最早形成的有现代意义的工业带,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世人皆知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意味着什么?凡是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正因为“羊开始吃人”,才导致英伦的工业区能获得最廉价的大批劳动力。因此资本ZY工业化从一开始,就是让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被迫参与。最早的产业工人群体虽然不是古代意义的奴隶,按照理论,甚至是最先进生产力的D表。但是最早的产业工人阶层的产生,在整体上却是被迫的。而且是待遇普遍低下的。而北美五大湖与大西洋沿岸的工业带,规模比英伦更大。早期需要的劳动力更多。而其劳动力来源主要有2种。

人类存活的极限温度,现代人普遍怕冷(4)

第一是来自欧亚大陆的大批移民;第二则是解F后的H人奴隶。回看当年的一些描述北美工业化的无声电影,就知道不论是来自欧洲还是亚洲;历尽艰苦渡海而来的大批移民,达到美洲后基本都是一贫如洗,全家挣扎在饥饿线上。此时尽快进入工厂做工是唯一的出路。虽然工作条件艰苦,待遇恶劣,但是总比流落街头强。凡是进入工厂,全家有一个落脚点,冬季稍微寒冷些又算啥?而南北战争结束后所谓被“解F”的H奴,也是无所事事、穷困潦倒,不论主动逃到北方还是被招工广告吸引到五大湖区做工,也基本别无选择。而以德国为中心的中欧工业带,以及前苏联工业带,虽然没有经历圈地运动也没有大批外来移民,但是这两家;从19世纪末期开始,所有工业生产都围绕着8个字,那就是“时刻为战争做准备”!

人类存活的极限温度,现代人普遍怕冷(5)

因此这两家的工业化,同时都是实打实的军工化,这个特征一直延续到冷战后期。一切工业生产都是为战争服务;不是正在进行战争,就是准备战争。这样的工业生产,本身就是半军事化的。甚至这两家的社会体系,都曾经是军事重工业的长期附庸。二战后德国的重工业化稍微向民用化转变,一些当今知名的豪华汽车品牌,过去基本都是造飞机造坦克的。而在苏联,这个趋势则自始至终都没有转换过来。凡是参与这种军工式重工业化的国民,自然也是军事化或者至少是半军事化的生活环境。社会个体可以选择自己前途命运的空间非常有限。而当前的一些战争,之所以打得拖泥带水,狼狈不堪。本质上就是在于有人想用已经明显过时与破败的高纬度工业残余,来整合相对条件更好的低纬度黑土带。

人类存活的极限温度,现代人普遍怕冷(6)

不但不符合历史大趋势,更难找到上世纪那种廉价且普遍吃苦耐劳的人力资源。最后一个,就是东北亚的重工业地带的形成。其实一开始也是为了军工化服务。这个过程甚至在1930年代就已经开始,只不过到1950年代以后再次强化了一遍。参与这个工业带形成与发展的产业工人群体,虽然“被迫”的意义没有前几个高纬度工业代那么强烈。但是一定程度上也是“被迫”的。这种被迫,就在于从十九世纪末期以来,相对低纬度关内农业带土地与人口承载严重超标的压力,导致生存条件的普遍恶劣性。这种关内生存条件的相对低下,甚至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因此长达半个世纪,可以一直为东北亚重工业带提供源源不断的工业劳动力的补充。也导致了这个全球最晚形成的重工业带,大半个世纪的相对繁荣。

人类存活的极限温度,现代人普遍怕冷(7)

由此可见,北纬40度以北形成的全球几大重工业带;第一是气候与资源条件适合重工业化大生产;而各种历史与人文条件,又可以在工业化的同时,聚集足够多的产业人口。尽管这个聚集过程,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外在的“强迫”意义在里面。只是当时大多数参与这个过程的人员,尤其是最广大的底层产业工人及其家庭,是别无选择的。能够参与这个过程,起码可以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而且比单纯从事原始的封建农业甚至是奴隶化种植园经济当然要好很多。此时冬季的雨雪低温,又能算什么?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已经普遍进入信息化以及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整体的认知与生存条件,绝非前200年可比。电视以及网络的普及,让高纬度的人群认识到地球上还有无数的阳光沙滩。在过去只是少数上层贵族,

人类存活的极限温度,现代人普遍怕冷(8)

与大资本J可以享受的度假休闲环境,很快成为普通中产以及以上阶层的选择。而大型工厂产业工人的工资待遇已经普遍可以算做各国的中产。于是在低温季,除了少数低纬度的游客喜欢北方的雪景外,更多的是工业带的人群大批到南方温暖地带过冬。而当今的大多数发达国家,基本也是早期经过工业化的国家;也是国民普遍富裕,对综合生活品质要求最高的地球人类群体。于是这种“北雁南飞”的趋势则一发不可收拾。不仅仅是短期度假,甚至导致全家都往低纬度温暖地带迁移;也就成了全球近乎一致的选择。人都走了,那些老工业地带自然就普遍铁锈了。不过此时对个别国土与人口大国来说,纬度纵深相对英法德等传统工业化国家大得多。对比苏联这种全部领土都在北纬45度以北的情况选择性也更大。

人类存活的极限温度,现代人普遍怕冷(9)

因此即使人口与工业带普遍往南迁移,也仍然可以做到基本都在本国国土之内;毕竟有从热带、亚热带一直到寒温带延绵不断的庞大国土纵深。工业与人口重心怎么迁徙都没有出自家庭院,属于典型的“有肉烂在锅里”。而北方重工业带经过“复垦与整合”。也可以逐步恢复生态,保留一些关键的核心战略项目。这样可以维持一个大国整体的长期繁荣与顶尖国力水平。而北半球有这样的天然纬度优势条件的,其实只有2大国。这也是当今与今后上百年,全球将长期维持2大超级强国的先天决定因素,是其他国家都无法望其项背的。那么2大世界超强到底是谁?

(全篇结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