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爆炸真凶浮出水面(谁是北溪管道爆炸祸首)

“北溪”到底是谁炸的?

“北溪”管道被炸已过去约半年了,到底谁是凶手?答案若隐若现,但仍未彻底浮出水面。

北溪管道爆炸真凶浮出水面(谁是北溪管道爆炸祸首)(1)

俄罗斯的呼吁

13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说,“北溪”天然气管道公司在距离爆炸现场30公里处发现了疑似爆炸装置碎片。为此,俄方呼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就此事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

其实,2月21日,应俄罗斯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就曾召开会议审议“北溪”爆炸事件。面对俄罗斯提出让联合国开展独立调查的要求,美国则反驳说,俄罗斯此举是在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之际转移注意力。美国强调说,丹麦、瑞典和德国已在进行公开、客观的调查,无需以此来消耗联合国的调查资源。

虽然“北溪”管道遭炸使俄罗斯蒙受巨大损失,但运营该管道的公司是一个国际联合体,俄罗斯企业只是股东之一,爆炸地点也并非在俄罗斯海域。俄罗斯总统普京14日受访时说,俄罗斯向丹麦政府提出了检查“北溪”管线的建议,因为那里可能还有爆炸装置,但丹麦的回复很含糊。普京表示,如果不被允许进入现场调查,俄罗斯很难自行调查“北溪”事件。

谁在转移注意力?

今年2月8日,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调查记者西摩·赫什爆料说:美国是“北溪”事件的幕后黑手。在报道中,他详细披露了美国联合挪威实施爆炸行动的全过程。爆料中提到,早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美国高层就曾威胁会对“北溪”管道下手。2022年2月7日,在美国总统拜登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之后举行的发布会中,他谈到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那么美国将结束“北溪”二号。在这之前,美国副国务卿纽兰也透露出了相同的信息。

去年6月,美国借助为期13天的北约年度军演“波罗的海22号行动”,在“北溪”管道附近进行了水下埋设炸药模拟演练。随后,潜水员便按计划在管道的保护罩上安装了C4炸药。在爆炸发生二十多天前,美军飞机曾在事故点上空盘旋。

西摩·赫什的报道非常劲爆,内容很扎实。很多分析都认为,其可信度非常高。但奇怪的是,消息发布之后,美国主流媒体几乎集体沉默。美国官方对此报道则明确予以否认。实际上,美国媒体当时最热衷于炒作的是“中国气球事件”。美国官方持续主动爆料给媒体,维持这一事件的热度。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此举意图很明显,就是转移注意力。

动机与能力

一石未起千层浪,只因石头不一样。

3月7日,美国《纽约时报》援引美国政府官员的话报道称,根据所谓美方获取的情报,一个亲乌克兰团体制造了“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德国《时代》周报等媒体则披露,德方正在调查由五男一女组成的一个团体,他们使用假护照,租借的一艘船只中发现爆炸物痕迹。《纽约时报》还报道称,美方没有掌握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卷入“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证据,但一些美方官员认为,乌方有对“北溪”发动袭击的“潜在动机”。

有意思的是,相对于赫什的爆料,对于《纽约时报》的这份报道,美西方媒体都进行了跟进报道。英国的《泰晤士报》还绘声绘色地报道说,相关情报在西方情报圈里已经流传了数月,即一家位于乌克兰的私人企业参与了爆炸事件,但该企业的名字至今“保密”,以避免乌克兰和德国之间可能出现“公开争吵”。

美国官员爆料,美国媒体跟进,似乎让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但明眼人看得出来,这操作的配方太过于老套了。

对于这样一份报道,3月10日,西摩·赫什在接受总台CGTN主持人刘欣专访时说,乌方没有能力制造“北溪”爆炸事件,西方媒体此时这样做,就是为了转移视线。“北溪”管道一共有四条,“北溪-1”和“北溪-2”各有两条,为了让这些钢管不受海水中盐分的腐蚀,这些钢管外都包裹着混凝土。所以执行任务的人必须既是潜水能手,又是使用特别易爆的C4炸药的专家,他们的行动需要非常迅速,要确保把炸药放在合适的位置,以便引爆后能摧毁管道;他们还得花费数周乃至数月的时间在波罗的海海域反复练习才行。

俄罗斯总统普京14日受访时也斥责西方媒体就“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案抛出的新说法系无稽之谈。他认为,“北溪”爆炸案不可能由某个亲乌克兰组织自发策划实施,元凶只能是掌握特定技术的国家所全力支持的专家。“这种类型、威力、深度的爆炸只能由得到国家全部力量支持的专家实施,那些掌握特定技术的国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也认为,炸毁“北溪”管道面临艰巨的工程量,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周边国家的严密监控。很少有国家可以越过美国展开这次行动,只有美国既有动机也有能力实施此次破坏。

美国有破坏的能力确定无疑,美国的动机也很明显。长期以来,美国对俄罗斯在欧洲的能源优势“耿耿于怀”。美国多任总统都力推将美国能源出口欧洲,占领利润丰厚的欧洲市场。但由于俄罗斯有地利之便,美国天然气要在欧洲市场与俄罗斯竞争,并无优势。

明争不行,就暗抢。炸掉“北溪”管道,虽然有点风浪,但鱼更贵。事实证明,俄乌冲突和“北溪”事件明显有利于美国。美国能源信息局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22年前10个月,超过60%的美国液化气出口流向欧盟,欧盟成为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最大目的地。不仅天然气,2022年美国对欧出口的原油达到了175万桶/日,较2021年上涨约70%。深陷能源危机的欧洲,不仅更加依靠美国,还需要支付高价向美国购买能源。

北溪管道爆炸真凶浮出水面(谁是北溪管道爆炸祸首)(2)

真相与假象

去年9月“北溪”管道被炸后,欧盟要求彻查的调门一度很高。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博雷利曾说,“北溪”事件并非偶然,欧盟将支持对此“进行任何调查”。可在赫什上月初发表长篇爆料报道后,欧盟不仅在两周后才迟迟回应,而且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安德烈·马辛还将这一爆料说成是“猜测”,并称不会就此发表评论。

更耐人寻味的是,受“北溪”爆炸影响的德国、瑞典和丹麦三国政府在事发5个多月过后迄今都未发布任何调查结果,并同样拒绝就赫什的调查报道进行表态。欧盟以及三国官方的这种态度也引发多方不满。德国联邦议院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彼得·拜斯特隆认为,如果赫什的调查情况属实,无异于美国发起了对德国的恐怖袭击。美国如此自私地只考虑自身利益,甚至不惜以牺牲德国利益为代价。德国必须作出回应,大幅调整对美政策。

北溪管道爆炸真凶浮出水面(谁是北溪管道爆炸祸首)(3)

显然,这样的理性声音还没有成为主流。分析认为,能够解释这种怪现象的唯一可能就是即使欧洲人发现了美国炸毁“北溪”的证据也未必敢说,因为他们越来越依赖美国,不仅能源上,军事安全上都是如此。在美西方主流媒体将“俄罗斯威胁”彻底妖魔化的当下,很多欧洲人有了这样的认知:他们觉得欧洲自身根本承受不起美欧关系波动的后果,更别说是美欧分道扬镳了。

因此,“北溪”事件的真相或许一点都不扑朔迷离,它早在爆炸之后不久就已经浮出水面,只是有些人不愿意正视或承认罢了。给人以扑朔迷离假象的是漂亮国的各种骚操作,这样就可以浑水摸鱼,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对其它方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