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画中的留白(画中三味)
来源:河南日报网
□单占生
写下这个题目,突然想到可能会引起误解,有人会说:是三昧,不是三味。
其实我要说的,是冯杰画中的三种味道而非佛教用语的三昧。如果讨论冯杰画中的三昧,也许能说出神秘智慧的东西,因为他的画确有很浓的禅意,很高逸的境界。我们还是回到世俗话语领地,说说冯杰画中三味。
冯杰画中三味,概括起来即画意、文趣和诗味。
古人云:“意在笔先”,冯杰的画,尤为突出。他作画先有立意,每于动笔之时,必先弄明白自己这幅画想说点啥,想表达啥情绪。那画,其实是他自己的内心表情。冯杰的画作不仅意在笔先,且立意绝妙深邃,有点类书法用笔的“险绝”之意。他往往会把其意安放在较稳定的形而上的框架之上,又会在观赏者思考之下归于平稳。
比如,冯杰有一幅画作《知水图》,乍看荒诞,细思合理,再思惶恐。审美活动的空筐结构,在观看者的审美活动过程中结成。画作产生了审美张力,作者的立意成为生成更丰富内涵的种子,观看者建立在个体经验上的意义,自然产生。“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冯杰的不少画作在意义展开上有此特点,故而说他的画有自己的立意特点,也有自己的绘画语言。这是冯杰的画中一味:画意立意险绝,张力饱满。
冯杰画作的第二个特点即文趣,他的画往往与诗文结合,它的审美叙事,是图加文共同完成的。画作的图文同构,在我国绘画传统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宋朝之后的一些文人画,诗、书、画、印,常会同时呈现。诗、书、画、印多种艺术元素共同构成一幅画作,成了文人画的基本文化形态。冯杰运用得得心应手,原因是冯杰是文人画家,他对古代文人画的形式样态和精神内核,心领神会。他是诗人,是散文大家,是书法家也是画家。他的散文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他的书法,隶书习伊秉绶,行书习苏东坡,他的画有八大山人和板桥、徐渭的遗风。并非采取了文人画常有形式,作品就是文人画了,首先要看你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文人,看你的画作中有无可资人思考领悟的人文思想内容。还要看你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个性追求。在这些方面,冯杰皆有让人赞佩称道之处。
比如他的画中之文。古人题字往往是诗,用文者较少。冯杰画面题字多用无韵散文,叙事说理议论独立成篇,意思完整。这些题画短文,有冯杰式的行文风格。还拿《知水图》为例,标题用具有伊秉绶书风的隶书,题画之文写道:“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这是小时候所唱的歌词。如今这是一只离开水的鱼,但无水之鱼却是有着更多水的鱼,人没看到水,鱼看到了,我看到了。”(标点为编者所加,下同)
这段文字既有形而下的历史叙事,又有形而上的哲理逻辑叙事,以小见大,寓庄于谐,这是冯杰画中之文的基本特点。
再请看《嘴上挂原子弹的人》,题画文字是:“仿吴湖帆‘原子弹爆炸’,但我更愿意画蘑菇。辛丑夏读《画史》,客于郑也,冯杰试火药也。”吴湖帆原作画的是蘑菇云,冯杰称自己更愿意画蘑菇。三十来个字,在表现自己的爱与忧愁之际,也表达了画家对战争与和平的鲜明立场,这是满含人文关怀的画作,正所谓文人画者,是具有人文精神的画也。冯杰画中的文趣,往往充满谐趣,是谐趣中展现的智慧。
第三味,我要说的是冯杰画中的诗味。他原是成绩不俗的诗人。诗画本同源,他的画中有诗应是自然。冯杰的画中诗味,与他的诗作间,有联系也有较大区别。冯杰的画比他的诗更有现代性。他画中之诗,更接近《诗经》的精神特质,很有“兴观群怨”的感觉。有点似《诗经》中的“风”,以大俗体现大雅。从中可以察民情,悟国是。
刊发于河南日报2021年8月18日10版
本文来自【河南日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