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捐躯的儿女的动人故事 他留下一封与妻书
文 | 江徐 · 十点签约作者
一首有故事的老歌,就像一杯午后的乌龙茶,醇厚绵密,让人回味。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
这是齐豫作词并演唱的歌曲《觉》当中的两句。
歌名中的“觉”字,代指林觉民,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歌词里的“一个名字”,是指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
他的情与义,她的爱与怨,因为缘分互相交融、因为爱情缠绕编织。
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曲生命之歌,如泣如诉,荡气回肠。
少年不望万户侯
在福州,三坊七巷因其历史资源的重要地位而著称。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船政之父沈葆桢、翻译《天演论》的严复、世纪老人冰心等名人,都从这里走出。
这里,同样是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里。
1887年,也就是清朝光绪十三年,林觉民出生在三坊七巷最北面的一条巷子——杨桥巷。他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
林孝颖是一位晚清名士,饱学多才,擅长诗文,与钱穆、台静农等能人志士都有所交集。
林觉民天资聪颖,深得叔父喜爱,并且亲自教导他读书识字,对他寄予厚望。
在此成长环境下,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成为林觉民的必读书目。
他植下了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了解到横渠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境界。
一个人读过的书,潜移默化中培育出他的气质。尤其年少时接触的思想,更是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那时还有科举考试,大概不忍违背父亲大人的指示,林觉民参加了科考。
生于诗书之家的林觉民无意于功名,加上少年轻狂,人虽坐于考场,却未认真作答。
他提杆奋笔,在试卷上题下七个大字,那也是苏轼的一句诗文:
少年不望万户侯。
然后,这位翩翩少年离开考场,拂衣而去。
林觉民在小小年纪就已清楚,功名利禄、诗词歌赋,都不是他所求。
他到底想要怎样一条道路呢?
15岁那年,林觉民考入全闽大学堂,在那里接触到民主革命思想,他也因此推崇自由与平等。
一个人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是容易的事情。
一个人明白自己不想要什么,那绝非等闲之辈。
卿卿我我小婵娟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从学校回家,娶陈意映为妻。
这是谁家的千金?
她的父亲叫陈元凯,科举考得一个举人,在广东任职知县。
陈父对这个女儿非常宠爱,使其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还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写了一卷诗。
彼时,文学家陈衍主持编撰《福建通志》,陈元凯与林孝颖协助于他。两人既为同僚,又都志于诗文,想来能说到一处。
他俩饮酒作诗时,聊文字,聊时局,也聊到各自的儿女家事……
那个时代,人生大事向来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场赌博,是赢是输,是好是坏,全都看命。
林觉民和陈意映的结合虽然出于包办婚姻,但他俩都成长于诗礼之家,在文学上意趣相投,琴瑟和鸣,十分恩爱。
婚后,小夫妻俩住进杨桥巷的双栖楼,这里称为他俩的爱巢。楼前种有梅花、芭蕉等花木,不管别处风雨如何,这里自有岁月静好。
他唤她卿卿,温柔缱绻,喁喁耳语。雨时,两人一起芭蕉听雨,雪后,两人一起踏雪赏梅。
“移椅依桐同望月,点灯登阁各观书”这联诗,或许可以概括两人的闲适生活。
冬日,圆月如镜。窗外,梅枝筛下月影,影影绰绰。梅花浮动,暗香幽幽。
如此良辰美景,林觉民与他心爱的人儿十指相扣,并肩相依,立于窗前,低低切切,互诉衷肠。两人无话不说,无情不诉。
新婚燕尔的三四个月,是林觉民,也是陈意映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卿卿我我共婵娟,耳鬓厮磨小团圆。林觉民没有耽溺于这样的夫妻生活,他希望自己带动伴侣成长,带动整个时代进步。
为此,林觉民在家中腾出房屋办女学,动员妻子、亲眷家的女孩子入学读书。
他凭借扎实的文化功底亲授国文。他还抨击封建思想,向她们介绍男女平等的观念。
他和同学成立读报社,鼓励市民阅读进步报刊,以此激发大家的革命思想。
林觉民的口才非常了得,也擅长演讲。有一次发表爱国主题的演说,他拍案而起,捶胸而泣。这番真情流露,唤起英烈志士的共鸣。
结婚两年后,林觉民告别陈意映,前往日本留学,学习文学、哲学,以及多种外语。
也就是那个时期,林觉民加入同盟会。
这一际遇,是往事的果,也是前程的因。
我爱你,所以愿为天下人赴死
“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林觉民曾在演讲中喊出宣言。找到组织后,他更是成为一名积极分子,为正义事业追随英勇崇高的灵魂。
1911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策动广州起义。充满爱国情怀的林觉民得知消息后,从日本回国,毅然参加起义,又回乡号召革命义士。
来来往往,他与家人聚少离多。匆匆忙忙,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
发动起义的倒数第三天,林觉民趁夜色赶回家,专程探望父母和有孕在身的妻子。
他不想家人徒增担忧,谎称学校放樱花假。当夜,他又披着星光离开。
这一离别,竟成永别。
家人对此浑然不知,林觉民自己怎可能料想不到凶多吉少、生死难卜?
旅馆的深夜,林觉民透过窗户望着外面漆黑,与漆黑中不可见的家乡的方向,思虑重重。手边没纸,他便在手帕上写下一封书信,与妻诀别。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和从前一样,林觉民依然唤自己的妻子为卿卿。这一次起义,他抱着赴死的心。这一封告别信,墨汁与泪水交融俱下。
他要她懂得自己的心,要她知道他也明了她的心。
所以,再难过,也强忍着悲痛写完这封绝笔信。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他告诉自己的妻子:我非常爱你,正因为这份爱你的信念,让我勇于赴死。
这种爱的境界,常人无法企及,也难以理解。可是人之将死,其言也真。
一个有良知的人,真正深爱一个人的时候,会因为这个人而更爱生活,更爱社会,更爱整个世界。
这份由小爱扩充开去的大爱,让他愿意对更多人,乃至整个社会承担责任,愿意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奉献一己之力,哪怕赴汤蹈火,死而后己。
只因为,自己深爱的人,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林觉民何尝不想与心爱之人卿卿我我,长相厮守?然而“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时局,让他无法避而不见,苟且偷生。
前方是革命与大国,身后是妻儿与小家,纵使心中千般不舍,却也不得不舍。
一篇《与妻书》,既有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也有对心爱之人的深情厚爱。
每一次读《与其妻》,都像接受一场爱的教育。林觉民用行动和言语告诉自己的妻子,也启发世人:
爱,是一件无法分割的事。
终将为情死
广州起义碧血横飞,浩气四塞,却因为出现内奸,以失败告终。
参与这次起义并牺牲的烈士后来葬于黄花岗,所以又称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与他的革命同志被俘。面对清廷官员的审讯,林觉民临危不惧,畅谈世界格局,宣扬除暴安良建立共和的思想。
刑讯逼供时,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打量着这位名叫林觉民的年轻人,见他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是位奇男子。
若能为己所用,倒是人才,假若不能,便是后患。可惜……
1911年5月3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起义失败后,有人冒险将林觉民写给妻子的诀别信,还有一封写给父亲的信件,一起塞进林家门缝。
读罢诀别信,陈意映第一个念头便是死。她无法忍受余生再也见不到林觉民的事实。幸而,腹中的胎儿赐予她活下去的希望。
悲恸过度的陈意映不幸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公婆为了驱散陈意映心中阴霾,给她更多一些活下去的信靠,将家族中的一个女孩过继给她。
古诗有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陈意映便是这样一个痴情女子。小儿林仲新长到两岁,她依然没能走出痛失丈夫的悲伤,郁郁而终。年仅22岁。
大雁悲鸣,投地而亡。猿啼三声,肝肠寸断。世间万物皆有情,情到深处,生死相随。
鸟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有人说,林觉民铮铮男儿,未负天下,但负一人。
倘若看透生死,倘若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离别与失去,倘若明白林觉民他内心深沉的爱意,便会知道,他并没有辜负任何人。
铁肩担道义,侠骨怀柔情。林觉民是这样的男子。
《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名士王伯舆在兵败后登上茅山,眺望缅邈江山,内心顿觉悲恸,他对着浩浩长空哭诉:“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
林觉民同样如此,为情所死,心甘情愿,也是为义牺牲,义无反顾。
林觉民短短二十载的生命,像一本厚厚的书,有血有肉,爱恨交加。翻阅到最后,我读到一个顶天立地、情深义重的“人”字。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这一句,这一念,这一死,是林觉民至情至性大爱无边的心灵回响。
作者 | 江徐,80后女子,煮字疗饥,借笔画心。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