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利湿的代表方剂(通淋利水五苓散)

利湿之剂

湿邪分外湿和内湿两类。由淋雨涉水,或衣里冷湿,或居处卑湿,致湿邪从肌表而入的称“外湿”。若因过食瓜果生冷,或恣饮酒酪,或素体脾虚,致湿邪内停的称“内湿”。外湿多病在肌表经络,内湿则多病在脏腑,所以一般治外湿宜发汗解肌,治见湿宜健脾渗利。但外湿药忌大汗,此虚必须注意。至于外湿稽留而内入脏腑,或内湿泛溢而外涉肌表的,又当外内兼治。

湿是阴邪,治宜辛湿化燥,但若湿与热并,或湿郁生热时,又须采用苦寒燥湿。若湿积成水,壅盛而肿为胀的,可根据二便是否通利,分别用攻逐峻利,或温阳利来治疗,并结合邪正虚实的不同,适当配合培益脾土的方法作为辅佐。因此,利湿剂就是祛除湿邪从肌表或二便外出的类方剂。

1、 五苓散(张仲景)行水总剂。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猪苓汤名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此为和湿兼泻热,疸黄便闭渴呕宁。

清热利湿的代表方剂(通淋利水五苓散)(1)

本方治疗足太阳经的邪热传入膀胱腑,见到发热恶寒,烦渴饮水,水入就吐,小便不利,以及水肿,身体酸重等症。方用白术、猪苓、茯苓各十八铢(汉代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也可用官桂)半两,共研细末,每次用白饮汤(即米汤)调服方寸匙(二钱)。

猪苓、茯苓,淡渗通膀胱而利水。泽泻泄膀胱之水,使小便通利,因之传入膀胱腑的邪热可从小便排出。再加白术健脾燥湿,使脾强而能制水。桂枝解肌通阳气,既除表邪,又助诸药利水行小便。若用官桂就增强了膀胱的气化功能,使小便通畅,引导水湿人下窍出。因此,本方有利小便、去水湿、消暑气,清热解烦渴的作用,是行水利湿的主要方剂。

喜欢养生加微信XTW11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