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在海南,有一群特别的历史建筑

它像城市中的血脉

是城市文明的发祥地

它不是骑楼,不是洋房

没有华丽的装修,也没有高大的建筑

形态各异地散布在城市的角落

它是许多人的家,承载一代人的记忆

弘扬着民族精神,传承着传统文化

它有一个古朴的名字

——牌坊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

老的牌坊存入一个时代的记忆

新的生活又给老的牌坊注入年轻的血液

什么是坊

坊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那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就是由居住在坊中的能工巧匠制作而成。

东周列国时期,商业的分离以及人口的集聚,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反过来,城市的兴起也赋予普通里巷、寻常民居和手工作坊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秦汉以后,都城建制逐渐规范,并向封闭的里坊制方向发展。其时,大的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

坊与市相提并论,称为“坊市”。永贞革新,时任宰相的韦执谊被贬崖州(在今海口),外放任司马。

当年,孤悬海外的海岛被视为“蛮荒绝域”。虽然汉代开郡设县,唐代设立都督府,但坊市尚未形成。在韦执谊眼里,崖州是贬官闻之丧胆的“鬼门关”。

宋开宝五年(972年),海南卫城池初建,历元而明,府城逐渐扩大,出现“七井八巷十三街”老街坊。明代,“琼台福地坊”“绣衣坊”和“达士巷”闻名遐迩,盛况空前。

坊有坊门,那是门面,称为“牌坊”。比如,“琼台福地坊”“绣衣坊”分别是两处街坊的地理标志,同时也是标榜功德的历史丰碑。

走进街坊,走进那幽深里巷,就是走进一个历史空间,一个文化空间。

居仁坊

居仁坊俗称“马房村”,明洪武年间设海口千户所并兴筑海口所城,设千户所于西门街,位于西门街南面的居仁坊当时宽阔平坦,水草丰茂。故驻军屯马于此,取名“马房”。所以“马房”的称号流传至今。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

居仁坊一隅

据史料记载,康熙十二年,清朝政府在西门街设立海口水师营。乾隆元年,海口水师副将苏福倡率士商捐款在“马房”建海南第一座产婴堂。自明至清,居仁坊凭借背靠海口军事行政中心西门街的优势,吸引不少名将贤达居住。由居仁坊信仰中心——关帝庙的楹联可以知道,“居仁坊”得名便是取“居心仁义”、“居仁之所”的寓意。

居仁坊原有公用水井两口。一为玲珑井,因井口小巧而得名,所处的巷弄被称为“玲珑巷”。井水甘甜,曾作为饮用水源,今已不存。另一口井至今仍是居仁坊的地标,位于居仁坊东北处,在居仁坊居民口中该井叫“马房井”。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

马房咸水井

时过境迁,如今的“马房村”没有饲马场也不再看到马的身影,“马房井”成了与明代屯马之所——“马房”同时代的文物遗存。“马房井”作为与明代军事卫所同立的产物保留至今,也成为海口城市变迁的历史见证之一。

靠近新华南路的居仁坊五号的大楼,厅堂内还摆设着古色古香的家具。那是清末将领王鹏年的故居。道光年间,王鹏年与吴元猷、黄开广一道在海口外沙战胜海盗张十五,外沙因此改名“得胜沙”。居仁坊四十号的斜对面有一个等阶而上的院门,那是清代海口慈善家陈有光在南门内街兴建的悦丰宅后门。悦丰宅基本面貌保存完整,陈有光先生捐修南门石板路和迎龙桥等事迹被世人铭记。

联桂坊

在海口老城区生活的居民都习惯把联桂坊喊作“田边村”,初踏入联桂坊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映入眼帘的都是比肩的民宅,哪来的田呢?在与社区居民交谈中得知,“田边村”是联桂坊的旧称。联桂坊北面的文明中路段原是明代兴建的海口所城的城墙,联桂坊就紧挨着城墙的外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3)

古代的海口水系发达、湿地遍布,后来城池发展人口增多,便有人开始选择在城墙外的沼泽地边开垦水田,并且定居在田边上,这些人成了联桂坊最早的居民,最开始形成的聚落就叫作“田边村”。

数百年间,联桂坊由一个最初只有王、何、李、陈四个家族的小村落,发展成为一个多姓共居上千户人家的大社区。“联桂坊”得名由来的故事依然是坊间闲谈的话题,“田边村”这个名称依旧在普遍使用。人们不愿意放弃祖先留下来的记忆,如同分散在巷弄中那些明清时代挖凿的水井一样,为联桂坊这片土地盖上了历史的印戳。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4)

王克义的后裔将“奉宪给照”古碑镶嵌到墙体里保护。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在联桂坊明代进士王克义故居的墙根下,嵌着一方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立的石碑,距今有597年的历史。石碑在王家后人的呵护下字迹清晰可辨,明确记载了海口所城的创立、增筑与王克义换地扩建天妃庙(现中山路天后宫)的历史。碑文指出为抵御倭寇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奏请设城,洪武二十八年建造。

达士巷

府城以“七井八巷十三街”著称,达士巷为其中一巷。

在车水马龙的朱云路上、琼山区第二小学对面,矗立着一座古朴的牌坊,此处正是达士巷的一侧入口。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5)

达士巷牌坊正面。龙泉 摄

牌坊正面上方写了“达士巷”3个字,左右写有对联:小巷不在深,此地有二皇三圣四姓贤士;大道何须远,读书乃百世千门一脉宗风。牌坊的背面的对联则写着:达贤业绩留名巷,士气新风耀古城。这几副对联概括了达士巷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

穿过仿古牌坊,便置身于达士巷中。这是府城唯一保留下来的明清青石板路,路面用雕琢工整的长方形石块横直铺设,两旁依次分布着古井旧庙和名人故居。沿着石板路,映入眼帘的除了有复古墙砖雕砌而成的临巷外墙面,还有林立的商铺和高层建筑,使人直观感受到古朴与现代在达士巷的激烈“碰撞”,既不失古巷韵味,又富有时代风貌。

自明代建巷以来,许多名流乡绅、贤士鸿儒在此建宅置第、兴修宗祠,形成了以诗礼传家、崇德尚学的良好民风,因而得名达士巷。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7)

一千多年来,达士巷一直是名人会聚、文化交流的文化街坊。如今,达士消失了,王国宪的“百诚书屋”也已寻无踪影,但残存的达士故居仍在讲述达士传奇故事。

琼台福地

“琼台”是华丽楼台,“琼台福地”是风水宝地,“琼台福地坊”是金字牌坊。

从“琼台”到“琼台福地”,到“琼台福地坊”,一千多年历史见证府城变迁。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8)

琼台得名于夏商时期,相传为桀纣所建的“玉台”。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唐胄编纂成的海南第一部地方志,就是取名《琼台志》。

据考证,琼台位于“抱珥山”,唐代都督府、宋代都监台、元代元帅府均设在山上。明永乐元年(1403年)海南卫指挥使杨义率军驻营“抱珥山”并在山顶立“抱珥山”石碑,同时还在山下立“琼台福地坊”。可想而知,围绕“琼台”驻军,周边成了“琼台福地”。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9)

官府筑台楼,兵营立坊栅,左右东西厢,村舍绕四围。于是,市民集聚,街坊渐兴,名气渐大。从李光赋诗,到后人唱酬,歌咏琼台的佳作陆续吟唱,琼台福地成了“琼州八景”之首。

在时间长河中,琼台福地牌坊经历了拆除、推倒又原状恢复,展现新姿。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0)

尽管曾几度流失“福气”,但绝不能漠视此处坊隅在海南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从军事要塞到娱乐社区,从官衙旧址到文化圣地,坊巷往事千余年。期盼琼台福地,降临新的福祉。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1)

绣衣坊

绣衣坊位于海口府城,南起忠介路,北止北胜街口的新城路。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2)

绣衣坊是海南商业文明的起点。虽然坊店门面不大,但它联结海上“丝绸之路”,是琼州布匹的集散地和服装的加工地。宋代以来,不知多少商家在坊间经营布匹,不知有多少游子徜徉街坊添置锦衣,有数不胜数的士、农、工、商在古巷留下生活足迹。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3)

这是府城地区一条古老的居民巷,也是海府地区最具民俗文化的一条街巷。这条街巷聚集众多秀才在会馆中求学,并居住着许多大户人家。相传当朝皇帝鉴于此处学子聚集,人文蔚起,钦赐“绣衣坊”牌坊名。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4)

这条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小街巷,已成为府城古老街巷的代表和缩影。

现存古井位于绣衣坊中段,该井始建于明代,咸丰八年天旱泉水干涸,坊里居民越坊汲水被禁止,恩贡符显钦、监生冯缵昌等集资重修。同治元年立井碑。

还有一些其它地方的牌坊: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5)

海口市振龙坊。记者汪承贤摄

振龙坊原名“胭脂园”,“振龙”二字透露出这里百姓希望振兴发达、家康人和的寓意。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6)

海口市解放西的人和坊。记者汪承贤摄

百年街坊追求“人事要和谐,民心要和乐”的至高境界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7)

海口市水巷口的“毓秀坊”。记者汪承贤摄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8)

海口市涌谭村重修的明代莫氏贞寿坊。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9)

海口市木兑村的高莫氏贞寿百岁坊。

乾隆皇帝下旨建造,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

海口市雅文村的期颐偕老坊。

百岁夫妻获皇帝旌表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1)

海口市美梅村的耆年硕德牌坊。

寿高德昭成乡里名人

孙中山题字颁立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2)

海口市红旗镇北山村的“期颐偕老”牌坊。

三间四柱通天对称形制,玄武岩石材质。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3)

海南澄迈罗驿村步蟾坊

纪念罗驿村李金乡试中举所建的功名坊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4)

海南澄迈罗驿村文奎坊

纪念李金之父——李唯铭的举人功名建筑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话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5)

海南澄迈罗驿村节孝坊

建于清乾隆五年,纪念苏氏年二十二岁节孝而立

牌坊,陪伴了城市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它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

也目睹了世间的悲欢离合

如果下次路过,走近它

感受一次时间的流淌吧

监制:陈荟蔓

策划:蔡千岚、胡雅澜

海报设计:梁语峥

部分资料来源:海南日报、海口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