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整合模式(广电是否需要新定义)
这是我于上周四在哈尔滨的5G网络助推创建新媒体技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很感谢组委会在这样一场云集全国网络及广电技术专家的会议上,给我这个文科生以一个人文情怀式的发言机会。发言整理后的文章有点长,希望您可以先收藏了再读。
——5G时代前的行业构想思考
引子:从北京广播学院的更名谈起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和很多高校更名一样,既有鼓掌赞成的,也有质疑发问的。有人认为,进入到21世纪后,北京广播学校应该不只局限于培养广播电视行业人才,应该关注更多互联网对于传媒行业的变革。事实上在2000年之后,广院除了传统的播音、摄像、记者等专业增加了许多三维动画、创意广告、电子商务等等新专业,成为它要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个充足理由。但是反对的人却问,难道在此之前,公众认为广播学院只培养广播电台人才的吗?虽然从校名来看,普通大众会认为广播即代表着电台,但是行业内的人都明白,广播是一个外来词,可以直接解读为“广泛的传播”,因此它实际上包括广播电台与广播电视台,广播表达的是一个传播行业,所以无须更名,它本身就可以包括同样在进行广泛传播的互联网领域。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古往今来,大量的词汇定义都在发生着程度不同的演变。比如,币,古时代表丝帛、货物,最后变成了货币、钱币;火车,最开始由于需要烧火产生蒸汽来驱动,但现在全部都电气化了后仍然还是叫火车;电,起源是描述天上闪电这种自然现象,而如今则是我们人造的一种能量、能源;衣冠禽兽,原本是褒义词,是以绣有鸟兽图像的官服来象征具有权势地位的人,尔今则成了痛斥他人泯灭人性的一个贬义词。
我办公室里陈列的自己用过的手机
我们最熟悉的手机,也在不断地演变。在我的办公室墙上,摆放了我自己从90年代到今天的所有通讯工具,从最早的BB机、大哥大,到近期的iPhone。在这张照片的最左上角的手机,非常符合当时对于移动电话的定义:上部是听筒、下面是受话器,中间键盘,再一块很小的屏幕来展现通讯信息足矣。而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再看这张照片的右下角,也就是最近几年的手机,呈现出“千机一面”的趋势,几乎都是一样的外形,正面已经几乎全是一块屏幕了。但是,在另一方面,手机也从最早只能通话发短信的简单功能,发展到如今可以包括录音录像、扫描拍照、计算照明、社交支付等几十种工具的完美结合体。所以说到人们对于手机的整体定义,也早就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广电行业的变化。对于整个行业的管理机构,在2013年之前,全称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13之后,与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合并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今年,又改成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虽然这三次更名,大家在习惯上都简称为广电总局。但最重要的就是在今年,这次国务院机构调整时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提法,就是公示称“重新组建国家广电总局”。一方面是由于新机构去除了新闻出版的管理职能,还有一方面也不是恢复,因为相对于2013年前,去除了电影局。当然,最重要的是国务院对于新的广电总局的管理职责的明确,是:监管、审查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和质量。注意,就是这句话里,在广播电视之后,明确指出了网络视听节目同样属于广电总局管理。而4月份随着新的总局组建,先是四款新闻类App因违规而被处于应用市场下架一周的处罚,然后就是今日头条的内涵段子被处以永久下架。你会发现,广电总局的行业管理定义,早已超出了过去的广播电视行业,而已经全面延展至互联网所能达到的所有领域。
一、传统定义制约了想像能力我们过去所想象的互联网电视是什么样的呢?液晶面板厂商康宁玻璃曾于十多年前拍摄制作了一个系列广告视频,对于液晶面板技术在未来世界里的应用作了非常大胆炫丽地想像。在视频中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对于未来时代的广播电视形态的演绎。电视屏幕几乎可以无处不在,可以在墙上、柜门上、大厦幕墙上,甚至在厨房的切菜板上。只是,关于电视的传统定义中的屏幕概念,使得这些想像依然还是被束缚在一块面板的框架之中。
那么到了手机时代,大家开始探索手机电视的形态。我们来看诺基亚在十多年前大胆实践并向市场成功推出的一款手机N93,它象征着诺基亚在巅峰时代对于手机电视的最务实尝试。首先它维持了当年手机的基本翻盖外形;其次在电视的设计上尽力去模仿出了电视的底座与显示屏,通过支持翻盖铰链横向翻转来实现;最后,它创造性地通过手机侧转、向后翻转屏幕的设计,将DV功能整合了进去。从这些表现来看,N93已经展现出了丰富的想像力与超强的技术实现能力,但是这款产品并未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它仍然是一款基于传统的手机和传统电视理解下的产品。
在此之后,开始有人尝试进行理念上的突破。有人会想,对于电视是不是一定要保留实体的屏幕呢?既然电视其实质还是利用人类的视觉感官来接受信息,那么类似于Google Glass的设备,可以直接将信息内容传递到我们的眼中,这是一种解决方案;继而以越来越强、越清晰的投影效果来替代电子屏幕的技术也开始成熟,也就是激光近投电视。还有微软所推出的Hololens,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产品,它可以将虚拟的图像,与现实中的真实物体图像叠加在一起,模拟实现各种全息效果。在这样的技术之下,未来的电视,可能就会显示在我们身边的实际景物之中,只要我们敢于突破传统的广电定义,对于未来电视的想像将会不断地创造新奇迹。
二、传统定义阻碍了革新能力传统定义,对于广电行业的内容生产部门,也会产生一种很大的阻碍。广播电视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受“24小时”的制约。我在杭州念书的时候,92年见证了杭州西湖之声的开播,第一次知道电台可以把节目一直做到深夜;93年迎来了央视《东方时空》,第一次发现原来早晨也可以办精彩节目。再后来,有了午间的《新闻30分》,还有承包各台各种空闲时段的电视购物。但是你会发现,中国电视的黄金期发展瓶颈就出现了:差不多到了2008年前后,我们发现全天所有的时段都被开发完毕了,24小时用完了,你还想把电视广告收入提升突破,除了提高价格之外,只有想办法到广电总局去申请开办新频道。也就是说,你停留在传统电视的定义上,那24小时就是你发展的天花板!
第二个传统认知就是中国广电行业的“四级办广电”政策,从中央台到省台、到地市台,最后是县区台。在国家政策的强力规范下,产生了一个很严重的隐患,那就是整个中国电视市场的碎片化,每一家台都在每一个地方划地为王:我在这个地方就是老大。过去我们一直在感慨,说中国电视行业缺乏创新,只要出现一个新节目,大家就抓紧相互抄袭,美其名曰借鉴。自己创新不够了,就去抄韩国的、美国的、英国的。这种现象为什么在国外不常见呢?就是因为在“四级办广电”的政策下,大家的市场相互封闭,各守一方。所以,这几年,我们才发现,广电行业最大的竞争,并不是来自于隔壁那个地市台的影响,也不是来自于上级或下级台的竞争,而是互联网视听行业,因为它们根本不需要遵守什么“四级”划分约定,也没有任何属地观念,大家放开来发展、放开来竞争,于是这才发现我们传统广电的危机到了。
第三个传统认知就是在习惯上,我们总喜欢认为各级广电机构,才是音视频行业里的专家,尤其是音视频内容创作,我们才是专家。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优秀的两个视频品牌——《一条》与《二更》,它们居然都与传统的广电行业无关!而网上对于它们最常用的一句评价就是:做得比电视台还专业!警惕啊,各位,我们曾一度自诩是音视频行业的专家,可是在视听自媒体领域却毫无地位。《一条》创始人来自于《外滩画报》,《二更》创始人来自于浙报集团,还有最知名的短视频新闻品牌《梨视频》的创始人来自于《东方早报》。
再看一个例子,眼下最流行的抖音,它们在推广方面发放了大量的汽车车贴,不知大家有没有看懂抖音的小心思?你们发现这个车贴像什么?像广电行业最权威的央视台标吧?!是的,它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在暗示:过去看视频内容要去看央视,如果要看就来看抖音!在过去,城市想打造旅游品牌、增强知名度,首选到央视做广告;而如今,都在强调去拍抖音的网红视频了!广电电视台,不再是过去音视频行业专家的代名词了!
三、传统定义束缚了生产方式传统的广电定义下,我们可以看到在内容生产方式上,正在不断产生出各种差异。先来看短视频,这是公认的互联网内容生产的新热点,可是为什么一直没有在广电行业发展起来?所有的短视频品牌中,几乎没有几家广电系的在内。这是因为,我们还是坐在过去的认知之上,我们总是认为,短视频,不就是视频栏目截短嘛!五六年前在优酷土豆上的热门新闻短片,不都是从各家电视新闻里拆出来的单条嘛!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如今在网上,相同的新闻事件,大家更爱看梨视频,更爱转发这些片断而不是电视台的正式报道。因为它们两者的制作生产方式,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区别:
传统电视台这么多年来,把新闻口播从创新走向了僵化执行,不管什么新闻,什么内容,无一例外地要在新闻开头花上十几秒甚至更长的时间,来一段主持人的口播,交待新闻概况,然后才会让你看到现场画面。而短视频则不然,它选择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切入新闻现场,在5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让你直接看到新闻主要事实,完全迎合受众心理!再有,你会发现网络短视频新闻几乎没有配音,完全由现场同期声为主,再以一些字幕补充。当然,不配音并非是硬规定,而它真正的意义在于,没有了配音,使得新闻生产流程大幅简化,拍摄视频、录制采访、加配字幕,就完全可以一个人完成,发稿的时效性完全得到保证。而常规的电视台记者采访完毕后,必须得回到办公室写稿,去审稿,再找播音员配音、剪辑画面,生产方式严重落后。
再来看网络直播与移动直播。关于电视直播网络化的尝试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最终的结果,只是把造价上千万的专业直播车往廉价、简化的方向发展,降低到几十万,依然还是一辆不小的车子。或者进一步简化成可以便携的直播一体机,但是,它还是停留在了传统的广电直播的定义与概念之内,需要多个机位的摄像、需要导播切换信号、需要总控监测传输信号,所以这样的网络直播,门槛依然高,成本还是大,直播的外延与应用还是得不到突破。
真正的移动直播还是从互联网一端出现,只需要一部手机,外加一根自拍杆或是稳定器,完全只需要一个人操作,就可以轻松完成一场活动的直播。这种变化,不仅仅只是设备成本的简化,真正的价值同短视频一样,是把传统直播所需要大兵团集体作战的内容生产方式,革新成了完全可以单兵移动化作战的新方式。而且这里的单兵移动能力,恰恰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现场、接近被报道对象的最大保证!
然后看一下广电栏目与新媒体栏目。我们做网络电视台,最喜欢做的、也是最容易做的,就是把传统广电的栏目直接搬到新媒体里,美其名曰“王牌栏目”,无非是把它们采集转码再上传发布一下。可是这只是传统广电节目的一种数字化呈现,大家看到的也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节目。我们相信,网络受众在手机上、在网络上所希望看到的,并不会还是以前的新闻30分、新闻现场或者是正大综艺,他们更希望能够有站在新媒体的角度、站在网络化的立场上,所能够重新策划并生产出来的类似于《飞碟说》等等的完全新媒体化的栏目。
最后来看媒体互动与创意互动。表面上,几乎每一个媒体都在强调要重视互动、要大力推进互动,可是传统广播电视做了这么多年,却几乎没做成几次像样的互动,最多只能叫做媒体触动,节目播出后观众写封来信,最多电台里会有即时的电话、短信,但也不过是一来一去,就像算盘珠子被拨动一下而已。新媒体所提倡的创意互动是什么呢?看看2017年八一建军节时人民网策划的《我的军装秀》,可以说,它是第一次完全诠释了创意互动活动的真正内涵。这次活动几乎所有最终展现的内容,都来自于用户的上传,而策划者的创意与执行又是互动活动取得成功的最根本保证。无论它的传播面、用户的参与热情度,还是活动表达出的正能量,都成为了创意互动的一次经典活动。再看我们在2016年年底与吉林卫视跨年晚会合作的虚拟观众席,与以往的电视互动不一样的是,观众真的可以通过手机APP参与到节目中,并能让自己的虚拟帐号进入到现场大屏的虚拟观众席上,而且还能在节目中与主持人交流并进行视频通话。这个才是我们所希望的互动!
四、中国新闻奖改革的最新风向标今年5月4号,中国记协下发了一份文件,宣布在中国新闻奖中增设媒体融合奖。大家要知道,中国新闻奖成立于1990年,是整个传媒行业的最高奖项,它的任何一次变动和调整,都会成为我国传媒事业发展方向的风向标。在1991年开始第一次评奖之后,只有两次较大的变动,第一次在2006年,中国新闻奖在原先的文字类、广播电视类和综合类这三个奖项之后,新增设了网络类,让各地广电及报社的网络媒体有资格参评了。开始方的,我们的广电网络传媒网,这些网站能够去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了。第二次改动就是今年的这次,新增设了媒体融合类。请注意,这次的媒体融合既不是对过去的网络类的升级,也不是把它分散到广播电视类再加网络类,而是设立一个全新的类别,这是权威机构对于媒体融合首次给予的明确地位。
当然,最重要的内容在于这次新设的媒体融合奖项的评奖标准,文件较长,但只要抓住关于参评范围里的关键一小句话就可以了,参评范围是:“是由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并在其客户端首发,应用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传播的新闻作品”。我们挑出其中的“其移动端首发”六个字、三个关键点。第一个、是“其”,就是说要在自己的移动端,而不是在微信公众号、在头条号、网易号上,发在后面的是没有参评资格的;第二是“移动端”,明确提出,媒体融合的主战场已经从PC网站转移到了移动端了;第三是“首发”,表面上是在强调移动媒体的地位,实质上却是在催生传统广电行业发生改变,不要总想着电视首播、广播首播,传统广电播出的机制与效率早已落后,要想真正落实媒体融合,必须要讲移动端首发,这样才会有出路。这不仅仅是中国新闻奖中的媒体融合奖项的评奖关键标准,同时更是我们实践媒体融合、打造新概念广电的关键标准。
再来看媒体融合类评奖里的六个小项,分别是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品牌栏目以及新媒体报道界面和融合创新,看一看前面四个小项,是不是很熟悉?对的,那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讲的,要改变对传统广电的定义,释放出对于传统内容生产方式的束缚后,所需要全新实践的四种内容生产形式。恰恰是通过中记协的这份文件、这个评奖规范,得到了最权威的印证。要想做好媒体融合,要想赋予广播电视新的生命力,就必须要发力于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创意互动与品牌栏目这四个关键点,这是中国新闻奖最新的变化所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五、5G时代的人文解读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正在高歌猛进,正在全力冲向5G时代。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理科知识点和技术特征的新时代,对于身处传媒行业的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文角度,来解读5G时代带给我们的意义呢?
第一点解读 5G的首要特点就是更高的网速。能够达到每秒几十G,也就是说,再大的APP也能做到瞬间下载,这一点会意味着什么呢?我想提一个老话题,我们的传媒行业实际上起源于一个古老的职业叫做邮驿。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邮驿遍布全中国。假设在当年,南方发生叛乱,邮驿开始快马加鞭要将战报传送到咸阳,虽然战况的事实已经发生,信息已经写入书简,但是远在咸阳的秦始皇要能得到并感知这一信息也许已经是在十天之后了,这就是2000年前的信息传递速度;1000年后,同在长安的杨贵妃想吃到岭南的新鲜荔枝,800里加急的快马可以缩短为两三天;再到2000年后的今天,应用激光照排技术的现代报纸,可以让同样的版面,发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电视台的节目可以通过磁带、微波以及卫星实现全球同步直播。
也正是在这几年,在5G到来之前,互联网一直有一个挺尴尬的局面,就是网络电视虽然拥有了最新的技术基础,却因为在3G及4G时代下,受网速带宽的瓶颈制约,实际视频传输时,总会有着2-3秒以及更长时间的延时,仍然赶不上传统电视的卫星直播效果。 到了5G时代,如果这样的延时可以降低到毫秒级,网络视频才可以真正战胜电视卫星传播,才可能真正地颠覆和改变传统广播电视行业。
第二点解读是关于人工智能,尤其是基于大数据下的AI应用。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现在的AI技术已经在公安行业、交通领域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像人脸识别系统,在公安的逃犯追查应用中不断立功,行为识别系统在交通违章的判断记录中越来越准确。但是到了广电行业,却总是很陌生。南京电视台之前就曾出现过“落马贪官画面重现新闻提要”的节目过失,按理说,应用AI的敏感人脸识别及标注功能,这样的错误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对于如今的广电行业来说,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在于成本,上这样一套AI系统至少投资一两千万,单家广电来做是否划算、是否还有实力?都是问题。
而5G时代的带宽则可以改变思路。任何一种AI平台所需要的中心运算能力、海量数据分析系统,以及各种应用算法模型等等,根本都没有必要再自己搭建平台,如果只要网速足够快,中心服务器到底是在北京还是在广州,到底是走联通还是移动,都不重要了!在5G时代,我们将会以更低的成本与代价,享受到更强大的AI功能,这将带给新的广电行业以巨大的发展机遇!
第三点解读是关于5G时代的服务对象,他们被称为00后。不知道各位是否还记得,在今年元旦,大家的朋友圈一下子被各种回味“我的18岁”的照片与话题所刷屏,许多人包括我自己也参与了这场互动。之后就有人出来揭密:为什么会在2018年1月1号出现这样一个刷屏话题呢?那就是因为在这一天,2000年1月1日出生的小孩进入18岁了,也就是象征着中国第一批的00后满18岁了。话题的由头正是他们开始揭起,并用这样的互联网化的手法,向整个社会宣布:我们成年了,这个世界开始属于我们00后了!而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我们将正式进入的5G时代,必须要明白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各种发展,都必须要非常认真地研究00后,他们才是5G时代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使用对象、服务对象。
结尾:不是结论的新定义尝试到了最后,如果真的需要对于如今的广电进行一次全新定义的话,应该是如何表述呢?
它应该是以大众传播为目的(这是对“广”的解读),以电子化加工为手段(这是对“电”的阐述)的一个信息传播、影响以及消费的行业。
当然这样的定义可能还非常粗糙,也可能并不成熟。我只是希望能够通过对于广电定义的反思、剖析与新展望,成为对广电行业进行深入改革、实践尝试的动力。只要大家能够突破传统的看法与约束,接受新的理念、新的观点,可以重新认知并发展广电行业,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就有可能充满骄傲与自信地面对市场、面对竞争对手、面对各种可能的挑战力量,明确表示:我们不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我们也不再是一个传统行业,我们已经是一个具有无限发展前景、拥有着充足的资本和力量、可以拥抱5G时代的一个新兴行业,广电业从这里开始,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有着创新的发布能力和对于未来的适应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