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啥不把皇位传给儿子(赵匡胤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

第十三章 烛影斧声

谁是继承者

赵普走了。

卢多逊如愿以偿,升任参知政事,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宰执班子。

在他前面,是刚升任宰相的薛居正和沈义伦,两人都是出了名的老实人。所以,卢多逊已经把目光放得更远,照目前的行情看,当上宰相,只是时间问题。

赵普离开后,最大的得益者是赵光义,他被封为晋王,班次排到宰相之上。他继续处心积虑地扩张着自己的政治地盘,大量文臣武将或明或暗地和“小南衙”攀上了关系。

一时间,赵光义权势熏天。有一件事很能反映赵光义当时的地位。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镇安军节度使党进是个粗人。

我很多次说过,在那个时候,没文化的粗人非常多。但即使是在那个粗人荟萃的年代,党进也是“粗”得出类拔萃、百里挑一。

别人没文化,好歹还认识几个常用字,而党进是完全不识字,“完全”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明明自己的名字叫“进”,偏偏自称为“晖”(搞不懂这两个字怎么还会搞混),别人指出他的错误,他还说自己已经叫顺口了。

当时禁军将领都有个习惯,会把自己所掌管的军队数目记录在一根木棍上,党进也有一根这样的木棍。有一次,赵匡胤心血来潮,问党进属下有多少军士。

这可难为我们的粗人了。党进瞪着木棍上的字,两眼斗鸡,脸憋得通红,愣是吭不出声来(说了人家不识字啊)。

憋了一会,党进昂起头,干脆一下子把木棍举到赵匡胤眼前:“都在这里了,你自己看吧。”

24K纯文盲,纯而又纯的文盲!

有段时间,党进受命巡视京城。他经常在城里到处溜达,查看情况。

一般来说,没啥文化的人总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别人指指点点。党进也有这个毛病。

当时开封城里有许多人喜欢饲养鸟兽,不时会有人提溜一个鸟笼或牵一条狗在外面逛。党进凡是碰上这种人,都要上去大骂一通:“买肉不用来孝顺父母,反而用来喂养禽兽吗?”骂完还不解气,直接把人家的宠物放生。也没人敢争辩,谁让他是党进呢。

一天,党进照例在城里闲逛,忽然发现对面走来一人,衣着鲜亮,肩膀上还搭着一只老鹰,看上去十分招摇。

算你倒霉,让我碰上了。

党进快步走上前去,拦住遛鹰的人,一番思想品德教育完后,就要亲自动手放鹰。

但这次不同以往,那个养鹰的人看见党进后脸上没有一丝胆怯,一边顾自打理肩上的老鹰,一边阴阳怪气地冒出了一句。

“这可是晋王的鹰。”

要说党进不愧是上过战场的人,充分发挥了随机应变的能力。听到那句话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面部表情和心理情绪的转换。

笑容可掬的党进瞬间赶跑了满面怒容的党进。

后来的情景应该是这样的:只见和蔼可亲的党进兴步走到遛鹰人跟前,拉起他的手愉快攀谈起来,党进不但兴致勃勃询问了老鹰的生活规律和饲养方法,还饶有兴趣地上前摸了摸老鹰的羽毛。说到高兴处,街上笑声响成一片……

临走,党进从身边掏出些银两交到遛鹰人手中,并郑重地嘱托到:“这是晋王的鹰,务必要认真养好,千万别被小猫小狗伤到了。”

党进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尚且如此,赵光义的威势可见一斑。

赵匡胤为啥不把皇位传给儿子(赵匡胤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1)

自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普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光义来了。

但是,这里会有一个疑问,作为竞争者,赵光义最懂得赵普失败的原因。以他的阅历,绝不会不注意赵普的前车之鉴。既然已经到了封王的地步,他还要索取什么呢?

我们常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无论放在哪里都管用。

没功名的想捞功名,有功名的想做官,有官做的想当大官,当上了亲王,还要继续往上看,只能是……

可是,如果赵光义觊觎皇位,赵匡胤竟没有一点察觉吗?

谁是皇位的继承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赵匡胤已经头痛了很久。

为把事情说清楚,我们必须先从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谈起。

关于皇位继承,我们最常听到的规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就是说,老皇帝崩了,由正妻(一般为皇后)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继位。但现实总是复杂多样的,尽管你是皇帝,老天爷也没义务保证你正妻肯定能给你带来个儿子,如果没有怎么办呢?只能从其他儿子里面选,长子可优先考虑。

当然,以上所说,都是理论上的规则,实际情况却是大不相同的。因为皇位继承说穿了也和财产继承类似,被继承人(皇帝)的意志才是最重要的,管你嫡子、庶子,长子、幼子,我看谁顺眼,我就让谁当皇太子。于是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大多数儿子都要踊跃参加,你争我夺一番,如果再加上宫内女人们友情参与、宫外大小官僚押宝竞猜,那就闹得更加不亦乐乎了,堪称每个王朝的必备保留节目。

事情到了赵匡胤这里,似乎不应该有这种烦恼。

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夭折了,还剩两个。

长子赵德昭,为第一任妻子贺皇后(追封)所生。开宝六年,德昭二十三岁,担任检校太傅、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次子赵德芳,生母身份不清楚,当时只有十五岁,尚未出阁(出就封地),头上还没有职衔。

照这么看,赵德昭最为年长,又是皇后所生,是理所当然的皇储。

事情没那么简单。

凡事都有例外,皇位继承规则也一样。除了儿子接替老子外,历史上还有一种继承顺序叫做“兄终弟及”,也就是说,哥哥崩了以后,由弟弟接着当皇帝。这种模式自商朝以后很少见,但偶尔出现过几次,所以历史上也出现过几个为数不多的“皇太弟”。

除了两个儿子外,赵匡胤还有两个弟弟。

赵光义不用多说,此外还有个幼弟赵光美(即赵匡美,因避讳而改名)。开宝六年,赵光美二十七岁,担任检校太傅、侍中、永兴军节度使。

正常情况下,弟弟自然不能跟儿子比。而赵匡胤面临的,恰恰不是正常情况。

我们还是要回到时代背景中考虑问题。

五代十国是政权更替频繁的时期,每个统治者都有朝不保夕的感觉,为了以防万一,立一个成年人为皇储是比较靠谱的做法。据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就曾向他表达过这层意思。

在赵匡胤开创基业的时候,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弟弟赵光美都未成年,可以承担继承人角色的唯有赵光义。

赵匡胤为啥不把皇位传给儿子(赵匡胤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2)

事实上,赵光义现在的地位确实很特殊。

赵光义正担任晋王、开封府尹。这可不是个一般的职位,如果大家还记得,后周世宗柴荣在当上皇帝前,也是晋王兼任开封府尹。亲王再掌管京城,在那个年代,就是皇储的味道。

话说过来,几乎是皇储,毕竟还不是皇储,至少赵匡胤从未封过皇太子、皇太弟。

随着时间发展,宋朝的根基越来越稳,赵德昭已经成年,赵德芳也越长越大,皇位继承人问题开始变得愈加微妙。

回到传统的“子承父业”模式,还是默认“兄终弟及”,成为朝野私下关注的问题。关注归关注,却谁都不敢提这件事,一来这事太敏感,搞不好要引火烧身。二来赵匡胤才四十七岁,吃得香睡得好,身体健康得很,提这种问题太不吉利。

赵匡胤忙于内外事务,无暇考虑身后之事,下面的人也不吭声。于是,朝野上下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状况,大家都很关注这件事,却心照不宣地保持了沉默,表面风平浪静,底下风起云涌。

然而,平静,终究只是暂时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