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话梅太咸不能吃怎么办(2颗话梅1克盐生活中的)

审核专家:王国义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

天气炎热,整个人都变得懒洋洋的,不光是身体上变得懒惰,口味上也变懒了。

小编有个朋友是重度的火锅爱好者,可据她说,夏天一到,她就与火锅绝缘了,日常除了各种冰镇瓜果和清凉饮料,她吃得最多的就是那些蜜饯果子,酸酸甜甜超开胃。

咸话梅太咸不能吃怎么办(2颗话梅1克盐生活中的)(1)

来源丨pixabay

的确,夏天燥热,有些人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可以少量吃些蜜饯话梅调节下口味,但是,你们知道吗?蜜饯话梅里可是加入了不少的盐,一不注意,就可能盐分摄入超标。

前些日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出了最新的“食盐”标准,建议11岁以上的人群,每天每人摄入的盐量不超过5g,比起旧版指南的“6g”盐量更少了。

5g盐是什么概念呢?看下一包螺蛳粉外包装的营养标签,每100克里含钠1.5克,换算成食盐约为3.8克,吃一包螺蛳粉(300克)相当于摄入了11克盐,已经远远超过一天的推荐摄入量。如果再吃正常盐分的其他三餐食物,就严重盐分超标了~

咸话梅太咸不能吃怎么办(2颗话梅1克盐生活中的)(2)

来源丨作者

不咸≠少盐,无处不在的“隐形盐”

可能有人说,自己平日里口味比较清淡,盐分摄入肯定不多,事实真是这样吗?

盐,是人们饮食生活里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没有盐,需要美食都会变得索然无味。很多我们吃着不咸的食物,含盐量其实并不低。

它们的咸味往往被其他味道所掩盖,就会“欺骗”我们以为食物没有盐,这些我们不注意或者看不见的盐分,就叫“隐形盐”

咸话梅太咸不能吃怎么办(2颗话梅1克盐生活中的)(3)

来源丨pixabay

隐形盐可谓是无处不在,它们经常藏身于各种腌制食品、调味料、酱制品、零食里。

留意一下甜味饼干外包装的配料表,你会发现,里边也有盐的存在。还有许多甜味食品,如奶酪、面包等,在制作过程中也会加入盐。

咸话梅太咸不能吃怎么办(2颗话梅1克盐生活中的)(4)

来源丨作者

甜味食品尚且有盐的参与,更不用说咸味的食物,如方便面、火腿肠等,隐形盐含量更是不容小觑。

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王瑛瑶说:半个小的咸鸭蛋基本上含有1克盐;三分之一节火腿肠也有1克盐;小小两颗话梅就含有1克盐;1勺普通酱油一般含有1克盐。

咸话梅太咸不能吃怎么办(2颗话梅1克盐生活中的)(5)

来源 | 央视财经视频截图

盐吃多了会怎样?

膳食指南提出了人体每日摄盐量的建议,那为什么不能吃太多盐呢?因为,盐摄入过多,尤其“隐形盐”摄入过多,会在不知不觉中给身体带来很多伤害。

  • 盐&肠胃

从我们品尝第一口美食开始,隐形盐也随着口腔、食管进入胃部。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过多的钠离子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上皮细胞的增生,进一步促进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风险,而萎缩性胃炎,是引发胃腺癌的一大重要因素。

其次,钠离子还会促进肠胃的大敌——幽门螺杆菌的生长,长期下来,容易导致慢性炎症和胃溃疡。

  • 盐&血液

钠离子经胃部消化后,进入人体血管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过多的钠离子会引起血管内钠离子浓度升高,引起血管收缩,促进血压升高,长期下来会增加心脑血管的患病风险。

  • 盐&肾脏

钠离子经血液循环来到肾脏,一般来说,肾脏能自主排出人体不需要的盐分,但是当人体摄入盐分过多,肾脏无法及时处理,过量的钠离子就会在体内滞留。

咸话梅太咸不能吃怎么办(2颗话梅1克盐生活中的)(6)

来源丨pixabay

女性朋友有没有发现,每次晚上睡前如果吃多了,第二天就容易水肿,这也是因为盐分摄入过多,影响了肾脏正常功能所致。

  • 盐&骨质

带父母去医院体检时,常会被医生劝导,老人家要清淡饮食,少吃点盐,这是因为,盐分摄入太多,容易诱发骨质疏松。

我们的肾脏排出钠离子的过程,也伴随着钙的排出。摄入过多的钠盐会增加肾脏的排出运作,进而导致钙离子排放量的增加,长期下来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怎么避开隐形盐?

盐的危害这么多,尤其是“隐形盐”会悄悄损害健康,那么,我们要如何避免摄入过多隐形盐呢?

首先,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勤看”的好习惯。多留意食品外包装的“营养成分表”是否有钠和含钠的食品添加剂存在及含量,常见的含钠成分有亚硝酸钠、柠檬酸钠、苯甲酸钠、聚磷酸钠等。

此外,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注意盐分搭配,如果主食是吃挂面、馄钝等含盐较高的,其他食物就要选择少盐。还有一些硬核的减盐方式,如选择购买低钠盐、家用减盐勺来控制盐量等等。

咸话梅太咸不能吃怎么办(2颗话梅1克盐生活中的)(7)

来源丨pixabay

总而言之,盐虽然是美味的必要调味品,但也不要贪多哦~尤其警惕“隐形盐”,用我们的细心和火眼金睛来为身体保驾护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