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小说经典片段(豆瓣8.3分短片礼物)
文/@研究员老黄
德国短片《礼物》,又名《最棒的礼物》,豆瓣评分8.3,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动画学院毕业生Jacob Frey的毕业设计作品。该片仅4分12秒,却在2015年3月27日上映后斩获59 项大奖。作者Jacob Frey 也因此直接被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挖掘在门下。
短片《礼物》讲述一位腿部残疾的男孩,因不愿接受残疾的现实,从而断绝与外界联系,整天在家沉溺游戏。妈妈常教育他停止游戏,但他却厌烦不听,直到有一天妈妈给送给他一只同样患有腿部残疾的小狗。
小狗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打倒,反而乐观面对生活的挫折,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天性,深深打动了残疾的男孩。最后,被感动的男孩关掉游戏,打开房门,带着小狗在阳光下玩耍,迎来生命的阳光。
很多人在分析这部短片时,都会从主角男孩的内心变化去阐述,今天,我将从欧·亨利手法、镜头语言和主题呈现,深度解读短片《礼物》的魅力。
▲《礼物》中,很多特写镜头都对准了男孩的眼部表情
01、欧·亨利手法:短片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给观众带来意料不到的效果①什么是欧▪亨利手法
欧·亨利是美国20世纪初短篇小说家,他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被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警察与赞美诗》等。
欧▪亨利手法,又称欧▪亨利笔法、欧▪亨利式结尾,是欧▪亨利独创的一种在结尾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突变写作手法。其作品常在结尾处突然出现一个令读者意料不到的结局,让读者惊讶之时,又不得不承认故事的合理性,从而赞叹作品巧妙的构思。
▲《礼物》先给我们交代了一位沉溺游戏的男孩
②短片《礼物》如何使用欧▪亨利手法
在短片《礼物》开始,我们看到了一个终日沉溺游戏的男孩,他无视妈妈苦口婆心的劝说,每天生活在游戏的厮杀世界中。这让我们想起身边同样沉溺游戏的孩子,不听父母劝告,无视学习而生活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
这一天,男孩的妈妈送了一只小狗给他。初见小狗,男孩觉得很酷,却在发现小狗有一只脚是残疾之后,瞬间厌恶而嫌弃地把小狗仍在地上。小狗被扔之后,仍然跌跌闯闯地跑向男孩,但是男孩却狠狠把它踢了出去。
看到这里,观众的心情是厌恶男孩的。他是一个只会沉溺游戏的男孩,一个不听妈妈劝说的男孩,还是一个没有同情心的男孩!
然而,短片的结尾却颠覆了观众对男孩的态度。当男孩被天性乐观的残疾小狗感动后,终于关掉游戏,从不愿意走出房门的他,这一次,终于站起来领着小狗出去了。而就在这一刻,我们看到了一个腿部残疾的男孩!
原来,这一个先前让我们感觉厌恶的男孩,居然是残疾人。到此,我们才瞬间理解了男孩,理解了他为什么一直把自己关闭在家中沉溺游戏,理解了残酷的现实给男孩带来的打击,让他难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小狗,让他迎来了勇敢,迎来了阳光。
▲男孩被小狗打动,终于停下游戏机
③欧▪亨利手法给观众带来的峰回路转的效果
欧▪亨利手法常在故事的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发生意料不到的变化,或者使主人公的命运发生一百八十度的逆转,让读者惊愕之余回味先前的情节,不得不承认故事或人物心理变化的合理性。
短片《礼物》的结尾,当男孩扶着拐杖站起来走出房门的那一刻,我们惊愕了,我们先前还很讨厌这个男孩,甚至从讨厌这个男孩迁移到讨厌我们身边沉溺游戏的孩子。
可是,当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残疾男孩的一刻,我们理解了男孩,开始同情男孩。同时,又为男孩走出了房门,找到了生命的阳光而微笑哭泣,深深感动,为他开心。
其实,在我们中学时,便感受过欧▪亨利手法创作下的小说魅力。还记得《麦琪的礼物》,男女主人公深爱对方,却苦于贫困无法赠与对方圣诞礼物。无奈之下,他们各自偷偷卖掉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以便换取一些钱财给对方买礼物。
男主人公吉姆卖掉了自己的心爱的手表,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送给拥有一头漂亮头发的妻子德拉。而德拉却偷偷卖掉了自己心爱的头发,给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
当最后他们交换礼物之时,惊愕对方都为自己舍弃了心爱的东西。故事的结尾让观众意料不到之余,又使观众感受到了无价的爱的理念。这便是欧▪亨利手法给观众带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效果。
▲短片的结尾处,我们惊愕到,这竟然是一位残疾的男孩
02、镜头语言:通过大全景等镜头语言,刻画出男孩的心理变化①什么是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是指拍摄者通过镜头,像语言一样表达思想。在观看影视节目时,我们常常可以通过摄影机镜头所拍摄出来的主题和画面,从而看出拍摄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
根据景距和视角的不同,镜头语言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拍摄方式有推、拉、摇、移等。不同的镜头语言,传达出不同的观感和效果。
一个普通的镜头语言,也许只能起到交代基本场景,或某个动作、心理的作用,但却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一个好的镜头语言,不仅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提高观看体验,还能很好地传达拍摄者想要表达的目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动画短片《礼物》中镜头语言的精妙之处。
▲从小狗视觉,描写桌底下的红色球
②《礼物》如何使用镜头语言来达到叙事、烘托和共鸣效果
一般来说,镜头语言主要有三个作用:辅助叙事、强化感情和烘托氛围。虽然短片《礼物》只有短短4分12秒,但是仔细分析片中的镜头语言,发现有很多可圈可点的镜头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在这里,我将选取三处镜头语言进行分析。
▲男孩把自己关在屋里打游戏
这是妈妈回家前,男孩一个人呆在家里沉溺游戏的场景。拍摄者采用大全景的镜头,给观众交代男孩所处的环境:封闭昏暗的空间,垂下的百叶窗,未开的大台灯。作者Jacob Frey通过从百叶窗“钻”进来的几缕阳光,以及天花板白色的灯具,对比烘托出房间的密闭和昏暗,暗示男孩自闭的内心。
▲妈妈回家后对孩子现状不免担忧
这是妈妈回家后,拍摄者以妈妈为中心,刻画出妈妈看到沉溺游戏的儿子而表现出的无奈和淡淡忧伤。从百叶窗投射进来的几缕阳光,打在妈妈和手抱着的礼物上面,作者通过自然光,使妈妈和箱子里面的礼物成为镜头的焦点。
但同时,这个镜头又把很大篇幅给了男孩被模糊化的侧面:瞪大眼睛,抿着嘴巴,男孩1将自己全身心投入游戏的虚拟世界,根本无视妈妈的回来。这个镜头语言,侧面烘托这男孩深陷游戏的状况,也与后来男孩主动停下游戏,走出房门起强烈对比作用。
▲男孩走出房门,享受生命阳光
这是短片《礼物》的最后,男孩与小狗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玩耍。拍摄者运用了大全景镜头,从房间角度往外拍摄,以男孩和小狗为中心焦点,同时交代周边景物:房间已不再封闭和昏暗,外面的阳光甚好,地上一片绿茵,一派温暖画面,暗示男孩已打开心扉,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
从房间里面往外拍摄,也很好地烘托出外面软暖的阳光,让观众看后,不仅仅为男孩寻找到生命阳光感到高兴,同时,自己也不禁产生要走出房门,享受阳光绿茵草地,放松自我的冲动。
▲短片结尾让人感动,而绿茵暖阳让我们不禁也想放飞自我
03、主题呈现:父母可尝试运用“边门效应”间接教育孩子;孩子坚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①父母教育:运用“边门效应”间接教育孩子
“边门效应”是指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达到预想的目的。用在家庭教育中,当父母跟孩子讲大道理,孩子不愿意听也不愿意做时,选择通过间接的方式,如游戏、讲故事等去影响孩子,从而间接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短片《礼物》中,妈妈经常劝说男孩暂停游戏,但男孩却都听而不闻。于是,妈妈在下班途中,看到一只跟男孩一样患有腿部残疾的小狗,便买回来送给男孩,希望天性乐观的小狗能够影响男孩。在这里,妈妈运用的是“边门效应”。
最终,男孩被乐观的残疾小狗打动,感受到原来可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从而关闭游戏,走向阳光,拥抱未来。妈妈成功地通过“边门效应”间接达到了教育男孩的目的。
这给我们父母很好的教育启示。在父母家庭教育中,如果我们总是跟孩子滔滔不绝讲大道理,孩子不但难以接受,反而产生逆反心理。我们父母可以灵活运用“边门效应”,通过亲子游戏、亲子共读、一起看教育动画片或少儿综艺节目等,间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跟孩子一起看绘本,利用“边门效应”间接达到教育目的
②孩子成长:内心坚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短片《礼物》中,男孩无法接受残缺的自己,不愿面对残酷的现实,从而终日沉溺游戏。幸运的是,妈妈送了他一只小狗,让他找回自己,敢于面对不完美的自己,从此断掉游戏,走出房门,拥抱阳光。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能够十全十美,总会出现各种“不完美”。有些少年,不高兴自己是单眼皮,于是冒着风险去割双眼皮;不满意自己的塌鼻子,于是出现了隆鼻子现象。
我认为,我们应该坦然去接受遭遇的“不完美”。有些既定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正因为无法改变,所以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坚强面对“不完美”,接受“不完美”。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勇敢面对生活
最后总结从创作手法来看,德国短片《礼物》运用了欧·亨利手法,给观众带来意料不到,却又深感合理的结局。从镜头语言来看,短短4分12秒,却让我们看到很多镜头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从主题呈现来看,给我们带来对家庭教育和孩子内心成长的启示。总之,德国短片《礼物》是不可多得,内容精简却富含哲理的好片子。我是@研究员老黄,欢迎点赞,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