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q电影拍了多久(暖心动人的细节之外)

当粤语《小Q》上映时,身为广东人的我迅速奉上电影票钱!

我不仅支持粤语文化的推广发展,更欢迎好的电影作品打破文化和地域的限制,通过接地气的改编,以崭新又不失原味的面貌来到我们面前。

小q电影拍了多久(暖心动人的细节之外)(1)

主演任达华和小Q都配合得很好,听着熟悉的粤语配音,我很快就投入到电影当中。

《小Q》不以催泪为噱头,只以人与狗狗之间的情感交融为叙事主旨,从而深度刻画关注关爱盲人身心、盲人与导盲犬的生活需求;所以在观影时,其中3处情节让我既感动又揪痛:

01、主人公把小Q带到公园放它离开,他说“我没得选择,但是你有”,然而小Q虽然在他的怒喝下跑开了,但暖心又极通人性的它,最后还是乖乖地跟在他身后;

02、主人公决意自杀时,故意横穿马路,幸得机智敏捷的小Q扑过去将他推开,才使得他在车祸中保住性命,并让主人公从此觉悟,不再愤世嫉俗地度日,成为主人公的人生转折点;

03、尾声时,小Q已经又老又病,却依然不忘自己的使命;在好不容易等到主人公回来后,它依然坚持继续身为导盲犬的工作。

电影所传达出的人文关怀和治愈感性部分可圈可点,共情部分处理得不错,人和狗狗的感情深刻且令人动容,让大部分观众都潸然落泪。

那么电影就十全十美了吗?当然还有一些需要改善和可进步的空间。所以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电影中美中不足的部分。

港版中文化与现实的差异

小q电影拍了多久(暖心动人的细节之外)(2)

首先,从电影的第一声“小Q”开始,母胎粤语的本人听了之后,十分明显的感受就是觉得拗口。

因为在粤语口语表达中,称呼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宠物,都不会用“小”这个字。通常我们会叫“Q仔、QQ、阿Q”等这样的称呼,这样才是比较接地气的粤语说法。

如果别人的名字就是“李小明”此类,那我们一般会叫“阿明”,很少会叫“小明”,不然就称呼全名。

其次,电影中所展示出来的场景,无论是马路街道、寄养家庭、主人公住宅还是公园,都太乌托邦了。

不止室内空间大,而且人少车少。只有在小Q机灵救主那一段,才看到马路上,为情节需求而出现的数辆车和路人。

还有小Q被赶出大楼那一幕,其真实情况是:孤身的它很肯能在半夜就被别人掳走。所以这一桥段沿用日版的《导盲犬小Q》是不够接地气的,因为人文素养和社会措施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还有,电影中只描绘主人公与小Q这一对盲人和导盲犬组合,缺乏面向其他盲人和导盲犬的表现;而且由于主人公的经济实力好,又有人脉,所以导盲犬协会的人员,才优先配了导盲犬给他(电影中有这个台词出现)。

所以以上2点,都模糊了真实的一面,让观众想象不出一般人使用导盲犬的可能性和机会,这一方面显得狭隘。

表现导盲犬作用的3个方面

小q电影拍了多久(暖心动人的细节之外)(3)

01:

导盲犬是工作犬,在寄养家庭学会“社会生活”后,在它们1岁到1岁半时是要回到训练中心,由训练员开始安排训练,这时的它们需要培养“工作状态”,是不会再回到寄养家庭。

所以电影中表现由寄养家庭的主人来训练小Q,在通过考试后,还能再回到寄养家庭中,这一情节缺乏考量,而且也没体现出导盲犬的专业性,只是体现小女孩和小Q难舍难分的情感,为后来小Q再次回到寄养家庭生活,做一个感情外露的铺垫。

02:

在电影中,训练导盲犬,与训练员协助人狗配对磨合的部分,都表现得太过简单、不够深入,没体现出成为导盲犬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对比日版的《导盲犬小Q》就解释得很清楚,有不少在训练基地的情节,还有训练员带导盲犬上街认识障碍物的过程,普及导盲犬完成训练的全过程;而且在盲人和导盲犬的磨合期也是在训练基地完成的,一直到他们的训练达标后才可离开,而不是把导盲犬直接送到住到主人家里。

03:

导盲犬协会的工作人员没有体现出足够的人文情怀,他们明明是为残障人士服务,但是对脾气暴躁的主人公就缺乏耐心和同理心;不愿意配导盲犬给他,几个人在会议里讨伐主人公,并决定要收回小Q。

这一段的感情冲突表现得有几分本末倒置的意思,他们仿佛重视狗多于人,却又没解决人狗相处的核心问题,只是为了体现工作人员爱护导盲犬的一面。

对比港版和日版的5个细节处理

小q电影拍了多久(暖心动人的细节之外)(4)

角色职业

港版主人公的职业,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西式蛋糕师傅,其实这个职业设定,对于电影故事的推进欠缺力度,也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也缺乏香港特色。

日版渡边先生的职业,则是从事与盲人相关的工作,一边协助其他盲人学习打字,一边为盲人申请政府福利;从侧面表现出渡边先生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一面,传达了良好的精神世界。

配乐

在电影里,配乐是给画面插上翅膀的点睛之笔,因为它是随着剧情和感亲深入发展时,在听觉方面给予抚慰的精髓所在。

所以恰当的配乐,往往能为画面增色加分,并且成为观众的记忆点,从而让更多人喜欢这部电影。反之,如果配到不适合的音乐,虽然也能成为观众的记忆点——却是哭笑不得的记忆点。

所以,当我在《小Q》中听到《你是我的眼》时,我真的瞬间出戏了。不是说这首歌不好,而是出现在这种人与狗狗相依为命,忠犬治愈人心的情节和画面里,激昂的歌调表达不出小Q含蓄无言的情感,更描绘不出跨越种族,相互扶持的细腻深情。

而日版中的配乐以充满节奏感的纯音乐为主:当小Q还小的时候,配乐就会符合小Q的童真与顽皮;当小Q离开寄养家庭时,分别的配乐是轻柔伤感的;当小Q与渡边先生磨合时,配乐是轻快诙谐的。

情感层次

主人公在盲之前就已经是个不太好相处的人,他对己对人的要求都很高,所以身边的人不容易理解和接纳他;长期孤独、自我的他,在盲了之后变本加厉地挑剔暴躁,执拗又自怨自艾,非常抗拒小Q。

而且电影里只有小Q表现出对主人公的亲近,只有它在不断付出和坚持,而主人公则一直剧烈暴躁地反抗,前期甚至对小Q举止粗暴,态度没有软化、接纳的痕迹。

在情节上,无论是训练上街还是感情交流,一人一狗都没有培养期和过渡期。

就连表现他们感情的转折处,也只有小Q在车祸中救了主人公这一段;接着主人公幡然醒悟,他与小Q的感情就一日千里了,出来了大段相处融洽,相互依偎的情节,以光速来形容也不为过,缺乏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

在日版中,渡边先生先是抗拒小Q,然后在训练员的劝导和指导下,慢慢掌握和小Q相处的方式;而他自己从不待见小Q,到后来允许它进屋睡觉,再到和其他盲友、同事炫耀小Q的聪明。这情感是有迹可寻的,是连贯真实的。

两者对比起来:

日版的感情表现得更为丰富、细腻有层次,感情都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必然发生的。

港版的感情表现以冲突为主要表达方式,大起大落,以生离死别后的思念为最美记忆。

详略不当

就如前面所说,主人公和小Q的情感发展太过快速,过渡部分没有处理好,比较跳跃。

而且感情融洽后,又花了过多的时长去描绘他们的美好生活,有点太梦幻、拖沓,显得是为演而演;尤其还安排“狗肉节”做强烈冲突,小Q被偷狗贩掳走又幸运被找回,这段情节有种强行加戏煽情,强行加深主人公和小Q感情的套路感。

日版则重在表达故事,很仔细地描写了小Q成为导盲犬的一生,从出生、训练、工作、陪伴到死亡,叙事均匀。而且适量地加入了关于其它盲人和导盲犬相处的情节,还有其他人对导盲犬的态度,比较全方位表达人文素养。

宣传导盲犬

电影除了传达人与动物相处的情感,体现人文情怀,更多的意图是想宣传导盲犬,同时想让更多的人关注盲人和方便他们的生活。

在港版上,宣传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带小Q出国旅行,让导盲犬(工作犬)上飞机、坐地铁等,主要表现在公共场所方面;让观众知道这不是什么VIP特权,而人文关怀的服务。

在日版上,宣传导盲犬主要表现在学校给学生普及知识,让学生亲眼观看导盲犬是如何工作的,就算身边掌声如雷,导盲犬也是工作状态中,不惊慌也不兴奋。

两部电影在宣传导盲犬这部分,都是升华之笔,延伸并丰富了电影的意义——不只是单纯的娱乐和治愈,更深刻地发扬人文精神,促使大家关注盲人、残障人士的生活。

小q电影拍了多久(暖心动人的细节之外)(5)

结尾处,最催泪的一幕,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幕:重病的小Q,坚持为主人公执行最后一次导盲任务,富有仪式感地告别它的工作生涯,完美地诠释了“一条狗的使命”;

随着主人公一句“你可以收工喇”,再次把观众的情绪一下拔高,这一部分的情感渲染和情境表达,人与狗的相互拥抱,既深情又沉痛,比日版的娓娓道来更令人动容。

电影虽然说着他们圆满又遗憾的人生,却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充实的自己人生。

《小Q》的口碑不错,虽然尚有不足之处,但也算瑕不掩瑜;毕竟没有完美的作品,只有更好的作品,在可成长的空间里,希望这一类电影能越拍越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