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化遗体数1480.6万(2年里火化4000名逝者)
他被亲戚拒之门外,带去的礼物也扔了出来,亲戚嘴里振振有词:“今后咱们两家就别来往了.....我宁可要饭也不会做这个......”
刚认识的朋友对自己做这行不理解也就算了,现在连自己家里的亲戚也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职业,甚至说要“断绝关系,不再来往”。“我这个工作很见不得人吗?”小伙子心里不由得产生这种疑问。
图片来源网络
那他到底是做了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为什么大家会如此排斥?面对亲朋好友的质疑他又该怎样去化解呢?随着温州商报记者的深入,我们终于了解到这位90后小伙面对的不解与挣扎.....
销冠跨界遗体火化师这位工作“见不得人”的90后小伙名叫施俊,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当地的一家外贸企业工作了8年,几乎年年都是销售冠军。
2019年,施俊在没有与家人商量的情况下选择了辞职,放弃了人人羡慕的外企工作。企业老板对于施俊提出离职申请非常的不解,不禁问道:“施俊,你咋想的,业绩这么出色为什么要辞职,难道是有其他公司在挖你吗?”
图片来源网络
“没有,是我自己的原因....”施俊连忙解释说。最后在施俊的一再坚持下,老板没再挽留。施俊交接完手头上的工作之后回到工位,同事们默默地看着他收拾东西没有讲话。
面对这些曾经并肩作战、熬夜加班的同事们,施俊的脸上显然带有一丝不舍,稍微湿润的眼眶是他最后的倔强。施俊挥挥手,转身离开....
施俊一直是一个不善表达自己情感的人,但他内心又是无比柔软的。在外企工作的这几年虽然辛苦、压力大,但他总是以一种非常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一切琐事。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心态以及工作上的认真负责,施俊才会在部门里一直处于销售冠军的位置。如今看着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他的内心还是不大高兴的,即使这是他自己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图片来源网络
施俊抱着办公箱来到楼下,驻足看着这栋写字楼。一时间内心五味杂陈、百感交集。这里是他工作了8年的地方,从刚毕业的茫然无措到今时今日的泰然处之,这里见证了他的蜕变,这里学到的一切他将用之不尽。
随后,施俊在办公群里发了这样一段话:“感谢大家长久以来的关照和包容,愿你们前程似锦。”同事们也纷纷留言“常联系......”
此刻的施俊如释重负,他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当他提出想要考取火化师资格证时,施俊的妻子则用“你没病吧”来形容。空气突然凝固,夫妻俩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片刻之后,妻子心平气和地对施俊说:“你为什么要辞职?又为什么会想着考火化师证?是打算今后从事这个工作吗?”
图片来源网络
面对妻子的追问,施俊解释说:“就是厌倦了,不想干了,至于考证的事我另有打算......”妻子见施俊没有讲出实情,拿起包生气地摔门而去。施俊呆坐在一旁,一脸愁容。
原来,施俊在离职前并没有与家人商量,想要做火化师的想法也从来没有向妻子透露过,所以妻子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施俊说,他与妻子是大学同学,毕业之后就结了婚,这几年来互相扶持才走到今日。“她脾气很好,我们从来没有吵过架,这是第一次见她生气。”
随后,施俊通过短信向妻子坦白了自己为什么会想从事火化行业的初衷,其妻也比较善解人意,虽然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但最后还是决定支持丈夫的选择。
图片来源网络
通过施俊的介绍我们明白了他为什么会放弃高薪职业去选择这个职业的原因了:一方面是出于对原行业的厌倦;另一方面则是对殡葬行业的好奇与敬畏,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源于对父亲的崇拜。
原来,施俊的父亲在退休之前是在殡仪馆负责汽车维修工作的,所以施俊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出入殡仪馆,因此对这里没有什么特别忌讳的感觉,也丝毫不会感到害怕。
许是网上有太多关于对这一职业的讨论,所以才会让施俊有了“跨界”的想法。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向大众证明:职业不分贵贱,人生的终点站,同样有人性的温暖。
图片来源网络
在得到父母和妻子的一致同意之后,施俊报名参加了事业单位公开的招聘考试,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被温州市殡仪馆录取,正式成为了一名遗体火化师。
2年服务4000名逝者2020年,施俊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火化师生涯,起初面对高强度的工作,施俊的身体非常吃不消,尤其是在夏季。
火化师的工作不单单只是烧炉子,其实他们的工作技术含量非常之高,而且每个环节都有门道。
首先,骨灰既要烧得很完整,还要保持洁白,不能冒黑烟;其次,在当天全部工作结束之后,还要等待炉子冷却后清理炉膛,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堆积物阻塞。
图片来源网络
施俊说:“一到夏季,整个火化室就像一个超大的桑拿房,衣服几乎全天都是处于湿润的状态。不仅如此,当遗体在火化炉内烧制完成以后,我们还要在300度左右的火化炕面上用手进行捡拾工作。虽然带着防护手套,但是面对如此高温,手掌还是会被烤得通红。除此之外,背后一圈圈的全是汗碱,汗从大腿流到裤腿,喝再多的水也无济于事。”
记者看到,在火化室里有一个小房间,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水杯。据施俊说,他们每天至少会喝四五杯水,但却能做到一天不上厕所。
因为火化室的高温环境、每天出汗很多,所以即使不断地喝水,火化师们依然会感到口干舌燥。不仅如此,火化师们在夏季工作,口味也会发生改变。
施俊解释说:“汗出得多,盐分也就流失得多。所以习惯吃一些口味重一点的食物,补充盐分。每次在食堂打饭都会要好多的咸菜吃,而食堂卖饭的师傅就会劝我说咸菜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施俊告诉记者:“收骨灰时经常会被烫伤、小臂汗毛也会被烤掉。即使这样也不能有一刻停歇,我们需要来回地进行遗体调度、扫码、入炉、观察炉压、收敛骨灰、清理炕面……”
图片来源网络
说到下班时间,施俊说:“一般来讲,我们每班每天的工作时长为10到12个小时。碰到业务高峰,每天250到260具遗体,下班就更没点儿了。”
据了解,每具遗体的死亡情况不同,陪葬品不同,所以火化时间就没有办法准确计算,这就导致在火化过程中,火化师们需要随时关注炉膛内的情况,不能离开机器。
此外,火化师还要根据每位逝者的年龄、骨骼情况来调节操作火化炉的风力、火力,以及氧气量。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火化师必须保持动作轻柔,这样才会让逝者的家属感到放心;在与逝者家属沟通时也要格外注意用词和姿态,这样才能缓解一点家属的悲痛。
例如将骨灰盒交给家属之前,施俊需要小心翼翼地将骨灰装进骨灰盒内,然后要双手将骨灰盒递交给家属,最后再道上一句“请节哀!”
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施俊已经在这干了两年了。他每天都要接触十余名逝者,已经累计服务超过4000个逝者。“最忙的时候10台机器同时运转,一天火化90多具遗体”施俊说。
虽然面对如此高温和高强度的工作,但是施俊说这并不是他在工作当中最大的困难。
希望子女为我感到自豪每当施俊与朋友或者是亲戚谈起自己的工作时,大家都会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这是他最难以接受的。“最多承受的压力就是社会舆论,和一些周边亲朋好友不好的议论”,施俊有些委屈地说道。
但施俊有时候又会看得很透彻,他明白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不必在乎外面的流言蜚语,拿了这个钱就要把活干得漂亮,因此工作上的苦无论如何他都能吃,什么压力他都能克服。
图片来源网络
“可是,其他时候不应该承受的压力真的很让我崩溃,别人异样的目光、亲朋好友的不理解,尤其是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公共场合,比如洗车、吃饭,我都会刻意隐瞒自己的工作,不敢让别人知道我是干这个的。”施俊小声向记者抱怨道。
当有些不经常联系的朋友得知施俊现在从事了火化师职业后,有的朋友就会有意无意地说出些令施俊很揪心的话。
有一次高中同学聚会,有个同学开玩笑说:“不会有人找你吧?”;还有同学说:“你年年销冠还会辞职去殡仪馆?”这些嘲笑和讥讽都让施俊感到莫名的悲伤。
期间,有一个好兄弟劝他说:“别干这个行业了,换个工作吧,尸体燃烧每天吸入的废气很脏,天天跟死人打交道,多多少少有点古怪、晦气。”对于好兄弟的言论施俊没有搭话,他知道让人一下子接受很难。
图片来源网络
心灵的折磨,比肉体的伤害更能让人痛彻心扉,但施俊只能默默将这些“压力”消化掉。
对于别人的冷眼和羞辱,施俊虽偶有伤感,但最终不会成为击败他的武器,而打破这些流言蜚语的秘诀就是要直面它。施俊还表示自己并不会因为做了这份工作就看轻自己。
谈起施俊为什么热爱这个行业时,施俊答道:“因为我了解它,从事殡葬工作以后,我变得更加敬畏和珍惜生命。”
如今施俊职业的特殊性已经有亲戚和朋友开始理解了。他们家里有白事时也会向施俊请教,而施俊则会详尽地告诉他们如何安排。
图片来源网络
即使今时今日依然会有人对施俊火化师的身份议论纷纷,但他也从这些话语中感受到世人对这个职业的偏见以及错误的认知。在施俊看来,每一具冰冷的遗体都曾有过精彩的人生故事,火化师要做的就是用心守护好逝者“生命最后一站”。
施俊坦言:“即使是在刚开始从事这份工作时的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我依然坚信殡葬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善事,我也从来没有为当初的选择后悔过!”
当记者问到他现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时,施俊毅然地答道:“工作顺利、家人幸福健康,成为孩子的骄傲。”
更令他欣慰的是孩子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我的孩子很爱我,慢慢也接受了我的职业,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别人:我的爸爸是火化师。”而施俊也希望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都能成为日后孩子可以感到自豪的资本,也希望今后社会能对殡葬工作以及从事这一工作的所有职工多一些善意和理解。
图片来源网络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虽然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会这么容易根除,但也衷心地希望施俊的职业有朝一日能够被大家接受。在这里衷心地对这些”摆渡人”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