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历史大事记(海宁史略上)

文 | 徐超

按:《海宁史略》作于四五年前,为《海宁市志(1991~2010)》的《附录》之一。由于文章的性质,本文更多地是对相关史料的整理和编撰,而不是进行史料考证和学术探讨,对于存有多说的,一般采用通行的说法。由于万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诸事尽录,但尽量做到重大史事不遗漏。在文章结构上,尽可能地做到每一章节篇幅大致平衡,但因此也可能显得有些前详后略。本文虽经过几次修改,但新市志还在修订过程中,故本文与最终出版的定然不同,应以最终出版的为准。本文一开始是不出注的,故后来出注也大多仅对有引文的地方作了出处注明。万字文章偏长,故公号上下篇发,配图为新加。

海宁市隶属浙江省嘉兴市。位于北纬30°15′~30°36′,东经120°18′~120°53′。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缘,南临钱塘江,与杭州市萧山区、上虞市隔江相望,西连杭州市下沙开发区、余杭区,北依桐乡市和嘉兴市秀洲区,东接海盐县。

东西最长51.87千米,南北最宽33.4千米,总面积700.5平方千米,境域略呈钥匙状。早在六千多年前,这片古老的土地就留有先人的足迹。

1980年在今海宁市区以西约5千米的郭家石桥,人们发现许多鹿牙、鹿角、猪下颌骨、象臼等兽骨以及陶片和少量石器。

经考古调查确认,此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遗址。郭家石桥遗址是境内已发现的3处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年代最早之地,也是至今所知海宁最早有人类活动之处。

稍晚,海宁市区东南约5.25千米、距钱塘江不足10千米处,有一群先民选择水网交织的河边高地定居。此处后称坟桥港,是至今所知先民们靠钱塘江最近的居住地。

此后,人类的足迹已经遍及杭州湾以北这个巨大半岛之上。

海宁历史大事记(海宁史略上)(1)

郭家石桥遗址全貌

距今6000年至4000年,郭家石桥遗址、坟桥港遗址周边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人类的聚居村落。现在,在境内已发现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时期的古文化遗址、遗存70处,海宁成为良渚文化遗址分布最为集中的重点地区之一。

遗址分布大致可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东南部四大区块。西部区块主要为今长安镇辖区的原辛江乡范围内,有6处;中部区块包括周王庙镇星火村及其附近、盐官景区以北、盐官镇辖区的郭店范围及丰士、斜桥镇辖区的斜桥、庆云、祝场,有15处;东北部区块以硖石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形扩散,分布在原双山、狮岭、伊桥、石路、马桥、湖塘范围内,已发现25处;东南部区块主要在袁花镇、黄湾镇辖区,有9处。

四大区块的遗址分布相对集中,尤以中部区块为最。出土文物也以中部、东部区块的规格略高,有玉琮、璧、钺等高等级礼器,或可推测为原始社会时海宁的几大聚居部落。

海宁历史大事记(海宁史略上)(2)

良渚文化墓葬考古发掘

约在公元前21世纪,即夏、商、西周三代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普遍已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其时海宁相传为夏禹所划九州中的扬州之域,属于以断发纹身为显著特征的于越族居住之地。

春秋晚期,海宁成为吴越争霸的主战场之一,属地时越时吴。在吴越双方交战之处,多筑城池以屯兵戍守或作攻防。据记载有顾城、欤城、主城、新城、何城、晏城、萱城、管城,世称“吴越八城”,其中管城位于境内长安镇的辛江。

在其附近的施家墩,传为当时吴越边界的烽火墩遗迹。曾出土西周至战国的原始青瓷器。

海宁历史大事记(海宁史略上)(3)

施家墩遗址全貌

槜李之战是吴越争霸中的重要战役,共有两次。

第一次爆发于周敬王十年(前510),吴王阖闾以越国不愿随其讨伐楚国的名义,南下讨伐越国,大败越王允常于槜李,并“大掠而回”。此战揭开吴越之间长达37年生死之搏的序幕。

第二次槜李之战爆发于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时越王允常卒,其子勾践即位。吴国趁机伐越,越国出兵抵抗,两军战于槜李,勾践派敢死队自杀于吴军阵前,趁吴军惊惶之际率军突击,大败吴军,吴王阖闾回师途中死于距离槜李7里的“陉”。

杜预《左传注》载:“槜李,吴郡嘉兴县南醉李城。”1明嘉靖《嘉兴府图记》载:“故有槜李城在今府治南四十五里夹谷中。”2夹谷即今硖石一带。春秋末期吴国都城在今之苏州,故吴王阖闾战败后应是往北撤退,“陉”指山脉中断之处,似为史、殳二山附近。

海宁历史大事记(海宁史略上)(4)

槜李之战

古吴越时期,海宁地域有两条运河,一为百尺渎,又名百尺浦,为吴国所开,用以运送兵丁粮草,南通钱塘江,在盐官西南约四十里的越城山(今属萧山南阳)附近入江,北接今上塘河。

另一条为越王勾践开挖于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名越水道,即今长安镇内的崇长港,又名漕运河,也称长安塘河。这一时期的运河是后世江南运河的滥觞。

海宁历史大事记(海宁史略上)(5)

崇长港今貌

越国灭吴后,海宁地域归入越境。战国时代,争霸战争愈演愈烈,楚威王七年(前323),越王无疆伐楚,为楚威王所败,“尽取故吴地至浙江”3,越国分崩离析,各王族子弟臣服于楚国。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楚灭越,在其地设江东郡。自此以后,海宁地域纳入楚国版图。

楚考烈王五十五年(前248),楚王改封春申君黄歇于江东,海宁地域成为春申君的封地,直至其被李园所杀。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翌年,秦将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4

至此,海宁地域归于秦国的统治范围。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在“荆江南地”设置会稽郡,郡治吴县(今苏州市),海宁地域处于会稽郡辖区,分属长水(由拳)、海盐二县地。

长水县的县治位于今硖石一带。秦始皇时,长水县城地陷为谷,没于湖中。古人推测原硖石的北湖就是长水县城的所在地。长水塘也因此又名谷水。

相传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帝东巡会稽,途经长水县,见有两山相连,观其地有王气,遂发囚徒十余万人将山根凿断,以污其土,囚徒疲倦逃走。故将长水县改名为囚倦县,后又别称为由拳县。

海宁历史大事记(海宁史略上)(6)

两山夹一水——硖石

秦始皇时还开凿一条名为“陵水道”的运河。《越绝书·吴地传》:“秦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道到钱唐,越地,通浙江。”5陵水道即水陆并行的道路。这条陵水道从由拳到钱塘并沟通钱塘江,海宁是其经过的主要地区。今天的上塘河、洛塘河、长水塘是其遗迹。陵水道的开凿,是江南运河南段的雏形。

秦末,群雄逐鹿,海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势力范围。汉高祖五年(202),刘邦消灭项羽,一统天下,建立西汉王朝。汉承秦制而有所损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郡国并行制”。

西汉建国之初,海宁地域依然属于中央政府直辖的会稽郡的由拳、海盐两县地。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以淮东故东阳郡、鄣郡、吴郡53县封给其兄刘贾,建立荆国,海宁地域遂为荆国属地。

至高祖十二年(前195),改荆国为吴国,又立刘濞为吴王,海宁地域即归属于刘濞封地之中。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在海盐县马皞城设立司盐都尉,所辖产盐场地包括今海宁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景帝四年(前153),刘濞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发动“七国之乱”,最后被镇压,遭诛杀,吴国被除,海宁地区重新划入中央政府直辖的会稽郡。汉武帝时期,设立部刺史,会稽郡属于扬州刺史部。

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会稽郡一划为二,钱塘江以北为吴郡,治吴县(今苏州);钱塘江以南为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海宁始归属于吴郡辖境,隶属扬州。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相互攻伐,经过数次兼并战争,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是为三国。海宁处于孙吴势力范围。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裴松之注:“《陆氏祠堂象赞》曰:海昌,今盐官县也。”6海昌县的设置约在建安五年(200)孙权为讨虏将军后,至建安九年(204)陆逊21岁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之间。属吴郡。海昌屯田都尉(海昌县)即后世的盐官县所在,是海宁政区设置之始。

陆逊任海昌屯田都尉期间,“连年亢旱”。陆逊“开仓谷以振(赈济)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7陆逊任海昌都尉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留下不少故事与传说。今海宁斜桥镇路仲古镇东侧,地名“营里”,即传为陆逊屯兵之所。

关于海昌故城的所在,《宁志备考》载:“海昌府周围五里,高六尺,阔一丈。见《图经》。详郡、邑志。今失其所。”8《清嘉庆一统志·杭州府二·古迹》载:“旧志有海昌城,在今县(盐官景区)南二十里。古海昌郡尉治。”9则今已沦入海中。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海盐、由拳,置盐官县,10属吴郡,隶扬州。晋《太康地道记》载:“吴有盐官县。”11《吴记》载:“盐官,本属嘉兴。吴立为海昌都尉,后改为盐官。”12自此,以“盐官”名县,一直延续到元代。

盐官县的境域,据《太平寰宇记·江南道五·杭州》载:“盐官县,本汉海盐、由拳二县之境。”13可见,盐官县是从海盐、由拳两县境域中所划出。

海宁历史大事记(海宁史略上)(7)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南宋时期刊本《三国志》中的《陆逊传》

东吴政权虽存在时间不长,但对海宁影响深远,是海宁建置之始,其短暂的统治也给海宁留下不少古迹。

长安镇的画像石墓(三女堆)、翟妃墓、鲁王墓,即与东吴政权有关,其中三女堆传为孙权三女的墓葬,1973年发掘,确定其时代为东汉晚期,该墓保存大批画像石刻,为江南地区罕见,今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世为纪念孙权建有吴王庙,今在许村镇域内。

海宁历史大事记(海宁史略上)(8)

长安镇画像石墓

晋太康元年(280),“王濬楼船下益州”,孙皓请降,东吴灭亡,西晋重新统一中国。据晋初《太康地道记》载有盐官县可知,吴国设置的盐官县在晋朝得到保留。又据《晋书·地理志》,盐官隶属于扬州吴郡。

西晋末年,先是八王之乱,紧接着是“五胡乱华”,中原动荡不已,十室九空。东晋建立后,北民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海宁在内的南方地区得到开发。被称为中国志怪小说之祖的干宝就是在这次大移民中,定居盐官县的灵泉乡,即今黄湾菩提山下,原有菩提寺,相传为干宝舍宅所置。

这一时期,海宁佛教得到初步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寺庙。除菩提寺外,还有志愿寺,东晋宁康间(373~375)尚书张延光舍宅而建,位于硖石西山南麓,后改名“惠力寺”。据载,东晋时在硖石东山巅建浮屠名“八福”,即宋代智标塔的前身。

海宁历史大事记(海宁史略上)(9)

惠力寺

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建宋,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历经宋、齐、梁、陈,盐官县日趋繁荣。《宋书·州郡志》记载中,在吴郡下有“盐官令”。南朝时,大县长官称令,小县长官称长。盐官令的出现,说明盐官已成为大县。

此外,南朝时盐官县是沟通钱塘江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兵家常争之地。宋泰始二年(466),在吴喜平定三吴的战争中,“使刘亮由盐官海渡”14。南齐永明三年(485),富阳民唐寓之举兵,会稽太守沈文季发嘉兴、海盐、盐官民丁救援。唐寓之分兵击诸县,盐官县令萧元蔚外避。15据《南齐书·五行志》载:“永明九年(491),盐官县石浦有海鱼乘潮来,水退不得去,长三十余丈,黑色无鳞,未死,有声如牛,土人呼为海燕,取其肉食之。”16此“海燕”当指鲸鱼,这也是海宁水域出现鲸鱼最早的记录。

南朝时,盐官县人文渐盛,其中三位为世所誉。他们是南齐的顾欢和梁朝的顾越、戚兖。顾欢是道教学者。幼年家贫而好学,有顾欢勤学的典故。其于天台山开馆讲授,徒生常近百人,口不辩,善著论,有《老子义纲》《老子义疏》《王弼易二系注》《尚书百问》和《毛诗集解叙义》等著作。

顾越,历任五经博士、国子博士、东宫侍读。著有《毛诗义疏》《老子义疏》《孝经义疏》《论语义疏》等。戚兖,为国子助教,在儒林中颇有名望,著有《礼记义》40卷。袁花镇相传为戚兖夫人莳花处,袁花(园花)因此得名。

南朝时,盐官县的主要产业是盐业。据南朝顾野王《舆地志》记载:“海滨广斥,盐田相望。吴煮海为盐,即盐官县境也。”17

陈永定二年(558),割吴郡盐官、海盐、前京三县置海宁郡,郡治盐官,属扬州,寻废,县还属吴郡。海宁郡存在时间不长,但这既是海宁得名之始,也是海宁历史上唯一一次升为统县政区,并成为其治所。

海宁历史大事记(海宁史略上)(10)

海宁郡范围

注释

1 [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694页。

2 [明]赵文华:《嘉兴府图记》卷2《府建置》,台北:成文出本社1983年版,第100页。

3 [汉]司马迁:《史记》卷41《越王勾践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51页。

4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34页。

5 [汉]袁康、吴平:《越绝书》卷2《吴地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6 [晋]陈寿撰,[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58《陆逊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43页。

7 同上。

8 [明]赵维寰:《宁志备考》卷4《古迹》,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年版,第211页。

9 [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卷284《杭州府二·古迹》,第2页。

10 [明]薛应旗:《浙江通志》卷1《沿革》,嘉靖四十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4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本,第38页。

11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29《沔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86-687页。

12 [南齐]沈约:《宋书》卷35《州郡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32页。

13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93《江南东道五》,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69页。

14 《宋书》卷44《孔觊传》,第2161页。

15 [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4《沈文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777页。

16 《南齐书》卷19《五行志》,第384页。

17 [唐]徐坚:《初学记》卷8《江南道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7页。

【源自公众号: 硖川居士】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