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悦读弟子规)
智享·乐见
在上期推送中,我们一起分享了《弟子规》中“入则孝”的第5、6小节,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接下来的内容。
其实《弟子规》虽然是一部写给孩童看的蒙学经典,但是其中的很多道理针对成年人也十分适用,所以《弟子规》可以常看常新,每次翻开都有不同的理解。孝道一章,通篇讲述的是子女对父母所尽的义务。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所以要求子女尽孝的同时,《弟子规》也从侧面对父母的行为做出了要求。
亲所好,力为具。
父母喜欢的事,应该尽力去做。
亲所恶,谨为去
父母讨厌的事,小心谨慎不要去做。
这一小节的两句话,表面上看是要求子女按照父母的喜好做事,但是实际上是对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提出了要求。如果父母喜欢读书,那么子女自然会跟着喜欢读书;如果父母讨厌懒惰,那么子女自然不敢懈怠。反过来,如果父母见利忘义,那子女也终将走上歧途。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是一面镜子,反映的就是父母的样子。这几年备受争议的“熊孩子”大多背后有一对“熊父母”。父母对于孩子的引导,一是在言传,父母不注意对孩子的品行教育、放任溺爱;二是在身教,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家长怎么做,孩子便如何做。父母自己都做不好的,又如何去要求孩子做到呢?
这一点推及到工作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领导发现自己部门的员工经常迟到早退,那么这个领导就应该反思两点,一是自己是否对于考勤时间要求得不合理,导致大部分员工不能及时到岗;另外一点他就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是一个不守时的人,领导自己都经常迟到早退,那么员工自然也就有样学样。制定规则的人都不维护规则,怎么能期待其他人来维护规则呢?
而作为我们自己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学习的什么是应该摒弃的,从他人的身上取长补短而不是有一学一。环境也许难以改变,但我们能做的是坚守自己的底线,自己坚持做一件事很简单,但是在一群人中坚持做一件事却很难。不跟风,不盲从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身有伤,贻亲忧
身体受到伤害,会让父母忧虑。
德有伤,贻亲羞
品德名声受损,会让父母蒙羞。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身体和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自己不能轻易毁伤。这实际上一种自我约束的暗示,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多加一道心理防线,以免走上歧途。
//
自律是最后一道防火墙
//
身和德都是有一个底线一个度的,当我们突破了这个底线,便是“有伤”。比如我们出去吃饭和朋友饮了几杯酒,对自己也没有伤害,这种行为在“度”里。但是我们喝完了酒,执意要开车回家,这就是超过了“度”。对于父母的尊重和敬畏其实就是一种度,在行动之前不妨想想,自己这么做会不会让父母伤心?会不会给父母带来损害,这么想过之后很多问题都会有了答案。
对自己身体和品德的珍惜,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约束。当我们想做一件损害自己或者有违公理道德的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想到产生的后果,还能悬崖勒马。自律是一种人格力量,不自律的人不能称其为自由的人,因为不能自律的人必然要承受来自外界的管教,自律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里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中国有一个词叫做“慎独”,自处时也能够光明磊落的人,一定是一个无坚不摧、无往而不利的人。
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自我约束力就要受到更严峻地考验。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有了更强的能力、更高的地位,外界对于我们的约束力减弱了诱惑却增加了,如果是一个自我约束力低下的人,就有可能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而自我约束力强的人,则能够经受住考验,人生和事业都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自我约束力是最后一道防火墙,经常自我反省有助于看到自己的缺点,远离风险。
《弟子规》中“入则孝”的部分一共14小段168字,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其中第7、8小段共24字,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分享《弟子规》的其他内容,请大家关注我们的图文推送。
完
图片来源网络,文字均为原创
如有转载请注明,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