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秋天和冬天都给了济南(蒙汉情深何忍别)
今天拜读徐卫国老师撰写的一篇关于老舍先生的文章时,突然联想到父亲送我的一幅字,追寻前辈回忆,充满了思念与崇敬,平淡的叙述却饱含深情,每一字都能触发出极强的画面感,含情而克制,哀而不伤。对著名女作家、画家赵清阁我没有太多记忆,收藏她的作品只为那段不容后人亵渎的感情经历,那就是她为了老舍先生终身未嫁守望一生的感人故事……
赵清阁生于1914年,河南信阳人,初中毕业后,因不满父亲和继母的包办婚姻,在祖母帮助下出走开封,考入河南省艺术高中,后在河南大学中文系旁听一年后考取上海美专西画系,师从既是画家又是作家的倪贻德教授学习西洋画,晚年时她自制了一本精美的画册,每幅画旁分别有郭沫若、冰心、张恨水等人的题词。
老舍先生和赵清阁相识于1938年的武汉,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老舍先生是“文协”的理事兼负责人,而赵清阁是老舍的秘书。赵清阁既有男子的豪气,也有女性的温婉,她独特的气质深深吸引了老舍先生;而老舍先生的幽默、睿智、勤奋也给赵清阁留下很好的印象,两人因志趣相投而相互倾慕。
1938年3月15日,《弹花》创刊号在武汉面世,头条便是老舍先生的《我们携起手来》。老舍先生对《弹花》鼎力支持,前后发了10篇稿件,他曾写道:“流亡到武汉,我认识了许多位文艺界的朋友,清阁女士是其中的一位,她很瘦弱,可是非常勇敢,独自办一个刊物已非易事,她还自己写稿子,整日为创刊《弹花》终日奔忙。…… 《弹花》并不能给她饭吃,还须去做事挣来三餐。”这一年赵清阁24岁,老舍先生39岁。
不久,抗战伤残军人萧亦五找老舍先生合写《虎啸》剧本,老舍先生马上想到赵清阁,赵清阁本不同意合作编剧,但最终被老舍先生说服,剧本由萧亦五先想出故事,赵清阁再设计结构,最终由老舍先生执笔台词。
多次合作,赵清阁对老舍先生的语言幽默高度认同,双方准备再合写另一部剧《桃李春风》,但工作还没开始,赵清阁因割盲肠住进北碚医院,老舍先生便带着稿子去医院和病榻上的赵清阁共同完成了剧本。当时,老舍和赵清阁是近邻,人们常常看到老舍照看体弱的赵清阁。
1945年抗战胜利后,赵清阁想离开四川,却无路费,只好上街摆摊卖旧衣,被郭沫若看到,建议她画两幅国画,并说自己可以题字,赵清阁便画了两张,郭沫若还真给卖掉,助赵清阁赴上海任《神州日报》副刊主编。1946年1月1日,赵清阁编辑的第一期便发表了老舍的诗《新年吟》,不久,又发表了老舍的一篇文章。这年3月,老舍应邀赴美国讲学,赵清阁登船相送。
1947年,赵清阁完成小说《落叶无限愁》,写的是抗战胜利后,滞留大后方的中年教授邵环以为能与相恋的年轻女画家灿终成眷属,但灿不愿毁坏邵教授已有的家室,悄然离开,邵教授赶往上海寻到灿,可得知邵妻将追到上海,灿再次消失,“邵环倒在泥泞中,落叶寂寞地埋葬了他的灵魂”。书中主人公说:“让我们想法子逃到遥远的地方去,找一个清静的住处,我著书,你作画,与清风为友,与明月为伴,任天塌地陷,我们的爱情永生。”显然,赵清阁想用这篇小说告别自己曾经宿命般凄婉和痛楚的感情纠葛。
但之后,老舍与赵清阁仍保持联系,据赵清阁的远房亲戚、作家韩秀说,195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逼赵清阁写一部违心的剧本,不写就停工资。赵清阁便给老舍先生写了一封信,托韩秀转交老舍,老舍见信后,当即和韩秀去了储蓄所,取出“悄悄存起来”的一笔800元的稿费转交给赵清阁,帮她撑过了那一段日子,没有那部写违心的剧本。
1966年,老舍自沉太平湖。赵清阁得知老舍死讯后,面容哀戚,从此“晨昏一炷香,遥祭三十年”,以这个方式三十年如一日的纪念着心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人。”
作家林斤澜说,赵清阁与老舍之间的感情是“公开的秘密”。但赵清阁晚年出版的5部回忆文集中,没有一篇提及老舍,赵清阁曾向牛汉等人出示过老舍写给她的多封亲笔信,可临终前,这些信被全部销毁。而赵清阁生前,一直将老舍赠送的手迹悬挂在客厅,足见老舍以及她和老舍先生的那段情在她的生命中占据着怎样重要的位置,事实究竟是怎样,至今已无须说清楚。
1999年11月27日,随着85岁的赵清阁的去世,一段隐情被永远地带到另一个世界,“秋天的落叶”埋葬了这一份“诗一般、梦一般的爱情!”
我曾一遍一遍地去品味这个看似平凡,渗透在骨子里的故事,每每想到里面的某个细节就想掉泪:因为我活过50岁之后,居然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身边的那个位置留给谁!
整理:《一幅好画》编审部
主题:大师的艺术,大美的生活
编辑:FANG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