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最重要最实用的思维模型(古文中的逻辑思维)
■读统编语文 品传统文化⑲,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10个最重要最实用的思维模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10个最重要最实用的思维模型
■读统编语文 品传统文化⑲
一提到语文知识,大家就想到语、修、逻、文四个方面;印象中,语、修、文一直都在,逻辑似乎在教材中消失已久了。于是,社会上要求语文教材恢复逻辑知识的声音很高。实际上,显性的逻辑知识缺位之外,逻辑的运用实际一直都在教材里,只不过我们有时候不去挖掘或者说有时候意识不到而已。有些课文如果从逻辑的角度分析,也许会发现一种别样的趣味,对课文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或许还会有些新奇的发现。
机智的人都善于使用逻辑这个工具,最典型的莫过于晏子。《晏子使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说的是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让晏子出丑,于是命手下绑着一个盗贼前来。楚王问:“这个人是谁呀?”手下回答:“这是个齐国人,因盗窃被捕。”于是楚王得意洋洋地对晏子说:“齐国人素来善于盗窃吗?”将前一个表示个体概念的“齐国人”,偷换为表示集体概念的“齐国人”(后一个),就由对一个齐国人的评价上升为对整个齐国的蔑视,无异于赤裸裸的挑衅。硬扛是不智的,只能迂回反击。晏子以橘为喻,指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原因在于“水土异也”。接着话锋一转,回归本题:“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同样的道理,难道是因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吗?晏子用的是类比归谬法,以橘生淮北而化为枳,与清白齐人入楚为盗作比,推出一个显然荒谬的结论,可以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成功地将球踢回给了楚王,既揭示了楚王逻辑的荒谬性,驳斥了他的无理,又成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当然,类比推理通常并不可靠,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或然的,在证明观点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使用;但用于批驳对方观点,却常常犀利无比。
再如小学课文《道旁苦李》,诸小儿见到道旁李树,“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他的理由是:“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里就隐含着一个假言推理:
如果一棵道旁李树的果实不是苦的(往往会被路人摘走),就不会“多子折枝”;
现在李树“多子折枝”(即并没有人去摘);
那么,树上的李子一定是苦的。
这个推理,属于否定后件式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从形式上看是正确的,实际的结果也证实了王戎的判断,一个“必”字体现出他的自信。但这个推理并非完美无瑕,它的大前提和小前提都存在漏洞,大前提所述的只是一般的经验,小前提成立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也许是别的人都很守规矩,也许是李树有主不能摘),因而,由不可靠的前提推出的结论只能是或然的,未见得可靠。王戎之所以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且能被事实证明,也许是他在综合当时的各种情况并排除其他选项后的判断。这更见出他的观察细致和肯动脑筋。当然,也有可能只是蒙对了。因为文字的俭省、场景的缺失,对此我们已无从考证。
所谓“言多必失”,夸夸其谈的人有时候会不自觉地陷入逻辑的矛盾中。像寓言《自相矛盾》中的那个楚国人,夸起自己的商品来无所不用其极。一会儿夸自己的盾,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会儿又夸自己的矛,“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夸盾的话语暗含着“任何的矛都不能刺穿这个盾牌”这一判断,夸矛的话语,则暗含着“这支矛能刺穿任何盾牌”这一判断。显然这两个判断是矛盾的,不可能同时为真,楚国人的话语不合逻辑,违背了矛盾律,因而当旁人要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时,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两难境地。
再看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见“鯈鱼出游从容”,感受到鱼儿的快乐。惠子却质疑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就隐含着一个逻辑推理:只有鱼儿才知道自己的快乐(隐含的前提),你不是鱼儿,因而你不会知道鱼儿的快乐。庄子反应很迅速,立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又把球巧妙地踢回给了惠子。惠子知道庄子的反问是无法正面回应的,所以开始寻求语言上的帮助,希望从逻辑上占得上风。于是回答:“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意思是,我不是你,当然弄不清你是否知道鱼之乐;但是按照你的逻辑,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是否快乐也是一定的。这是以退为进,姑且承认庄子说得对,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巧妙地借用庄子的逻辑对其“鱼之乐”的判断做了反驳。这就使问题又回到了惠子最初的质疑上,等于又把球踢回给了庄子。庄子灵机一动,巧妙地借助诡辩,玩起了文字游戏,借以脱身:“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里的关键是虚词“安”。“安”除了用作疑问副词,表示“怎么”,还常用为疑问代词,表示“什么”“什么地方”。惠子用“安”,表示的是反问;庄子则偷换概念,将“安”理解为提问地点的疑问代词。这样惠子的问题就由表示否定的反问句,被他偷换为一般的问句:“你在什么地方知道鱼之乐的?”这个问题自然隐含着“庄子知道鱼之乐一事,惠子已然明了”的判断,由此庄子作出回答说:“我是在濠水之上知道鱼之乐的。”这实际上是以诡辩的手段巧妙地堵住了惠子的嘴,为二人的谈话画了个句号。
逻辑是思维的体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四个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而言,逻辑的训练不可或缺。知识固然重要,可以增强运用的自觉,但日常语言、寻常课文中即蕴藏着逻辑的内容,细心体察,善于分析,可以更有效地增强我们思维的准确性和敏锐性。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主任、统编语文教科书核心编者)
《中国教育报》2021年02月07日第3版
作者:朱于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