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电影深度解读(电影胡佛传以传记的名义)
电影说的是大名鼎鼎的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创始人J·埃德加·胡佛的传奇人生。
就胡佛其人的一生来看绝对是个传奇人物:他从一名司法部年轻律师,一直做到FBI前身调查局(BOI)局长,而且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48年。在那48年里,美国换了8位总统,16位总检察官,但FBI局长却始终是他。
他所拥有的权力是之后任何FBI领导所无法超越。恰如
《傀儡王:J·埃德加·胡佛的秘密一生》。中所总结的那样:"没有一位总统敢解雇胡佛,因为没有一位总统知道胡佛究竟知道些什么。这对总统来说是最大的恐吓。"
抛开立场不说,这样的电影绝对有吸引人的地方,而且电影也较完整的展现了胡佛的“发迹”过程,应该说他还是很有天赋的:
在米切尔帕尔默(检察长)被炸弹袭击的现场体现了对案发现场及物证的敏感,尽管当时只是个小助理。
尽管籍籍无名,却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米切尔帕尔默遇袭后,胡佛很快被推到了前台。
于是胡佛的手段和天份得以施展,他并没有仅针对遇袭案展开调查,而是把目光投向所有的“激进分子”:
巧妙的利用法律,驱逐了激进运动的代表人物艾玛古德曼。
利用法律空子,扩大本部门权限,开始配枪——这是暴力机器的 形成雏形的标志。
检察长遇袭案告破后,获得升职。胡佛又敏锐的抓住了部门重组的机会,进一步掌握权力:
他给检察长开出了一系列的条件,归纳起来两点:一、他本人绝对的人事任免权;二、只接受检察长的直接领导。
此后,又一次大好机会出现了。
他利用轰动全美的“林德伯格绑架案”促使国会通过了“林德伯格”法案。联邦调查的权限再次扩大。
胡佛还建立了“调查局技术实验室”,开始重视用科学手段侦破案件。
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随着调查局权力的扩大,技术的进步,高层不断重视:
而胡佛也似有跋扈之意:
监视质疑调查局极其个人的参议院。
监视总统夫人?!
真正是呼风唤雨,虽未权势熏天,可也无人敢惹。
总之,电影展现出了一个强硬的、实干的、令所有男人都能产羡慕甚至敬佩之感的形象。
然而电影着重描写的却不是这些,本片把大量的篇幅用用在了这些方面:
先是着意交代了胡佛与其后来的女秘书之间还没开始就结束的感情:
又将胡佛与其助理(后来的副手)之间的基情作为主要线索,一直贯穿:
有好多情节观众看了一定会起鸡皮疙瘩:
比如这样的约定~~
以及二人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矛盾。
影片还着意刻画了胡佛如何去黑马丁路德金(其实也不算黑)
顺带着还暗示胡佛可能有语言表达障碍、曾经干过快递等等鸡毛蒜皮的琐事。
尤其影片的结束,电影借助胡佛的好基友之口,把胡佛极力宣传自我的大部分功绩全部抹煞!
这种做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脱离了一般的传记类电影的客观、真实的基本套路了,完全就是明褒暗贬。
而且,电影的小动作还不止这些。细细品读电影的语言镜头可以发现,全片的色调青灰、冷暗,似乎是在还原当时的原貌,可实际上却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意在提醒胡佛当权的联邦调查局所采取的跟踪、窃听、陷害等手段给当时的特定人群带来的恐怖和黑暗。
而且全片随着情节的发展,胡佛的面部妆容愈发显得凶悍,对演员的脸面部用光也越来越暗,暗脸、黑脸、阴阳脸不断出现,即使出现了完整的面部,也多以黑色背景衬托。
这样的用意一望而知。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本片的导演是克伦特伊斯特伍德。一个老牛仔,一个美国共和党人.........其余的读者们可以自己去推断,但有一点必须清楚:电影不仅仅是讲述故事,它还是一种工具。这工具可以用来歌颂、批判、扭曲、掩饰、颠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