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排行(孝义市介绍)
孝义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吕梁山脉中段东麓,太原盆地西南隅地理坐标东经111°21′ -111°56′,北纬36°56′-37°18′北与汾阳市毗邻,西北与中阳县相依,西与交口县接壤,南与灵石县相连,东南与介休市隔汾河相望,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孝义市排行?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孝义市排行
孝义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吕梁山脉中段东麓,太原盆地西南隅。地理坐标东经111°21′ -111°56′,北纬36°56′-37°18′。北与汾阳市毗邻,西北与中阳县相依,西与交口县接壤,南与灵石县相连,东南与介休市隔汾河相望。
孝义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辖5个街道、7个镇和5个乡,市境总面积945.8平方千米,总人口40.15万人(2012年)。
孝义市处于太原经济圈节点,与汾阳、介休共同构成太原经济圈次中心。孝义是山西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是中国百强县(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山西省卫生城市、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之一。2012年2月24日,以山西孝义城市名命名的"孝义舰"列装南海舰队。孝义市跻身2013年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500强县市,在榜单中位列第187位。在2014年最新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孝义名列第65位。
历史沿革
起源追溯 1.史海钩沉
孝义历史源远流长,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是山西历史上置县最早的地方之一。《左传·宣公十五年》所记载的晋景公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即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始置瓜衍县。
公元前594年,晋国正卿荀林父统帅晋军主力灭掉赤狄潞氏,彻底平息了狄人的长期威胁,也使晋国疆土拓展到太行山西麓。凯旋之日,晋景公重赏荀林父“狄臣千室”,随之又想起3年前晋楚崤之战后,荀林父以败军之将谢罪“请死”,大夫士会仗义直谏,力保其无罪,这样才使荀林父免掉死罪,重任中军将的情景。于是襄公又感激地对士会说:“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当初若不是您的劝谏,我就会失去荀林父,也不会有今天的胜利。”遂将“瓜衍之县”赏给了士伯。
瓜衍县的旧址在今孝义市北的虢城村,古代又称此地为“瓜城”,至今当地百姓还把流经附近的虢义河称作“瓜衍河”。瓜衍县是目前史料载中中国最古老的县名之一,是“县”从最初的田地划分单位到居民组织、功臣封地。并向行政区化名称逐步过渡中的一个地名化石,它影响到秦王朝及后来集权统治形式郡县制的诞生。难怪余秋雨说“民族文化中的很多起源性的东西都与山西这块土地有关。”
2.孝义的由来
孝义由“孝”和“义”两字合成。之所以取孝义作为县名,是由当地的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又说:尉迟恭在孝降唐王李世民而义)的美丽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
据记载,孝子郑兴,自幼很有志向,终日勤劳耕作,侍奉父母,但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郑兴守孝3年。母亲久病不愈,郑兴服侍床前,从不解衣,不离母亲半步。母亲想吃肉丸汤,郑兴因无钱买肉,于是割下自己的肉煮汤奉母。此事传开后,人人都为郑兴的孝道所感动。“割股奉亲,乃世乏奇事!”。在清乾隆《孝义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遂改名孝义。事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志》。”
而“义虎救樵夫”则是一樵夫遇险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清乾隆<孝义县志>记录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说的是明朝有个樵夫砍柴坠入深渊的虎穴中,老虎不仅没有吃他,反而将他背出山外。樵夫千恩万谢,与老虎约了个时间在西门外答谢它,到了时日,老虎如期而至,将樵夫送它的东西叼了后离去。
为纪念孝义得名一千三百八十年,孝义市以“割股奉母”和“义虎救樵夫”的历史典故为题材,于2007年1月1日,落成了两座大型高粱红花岗岩雕塑,以此展现孝义的城市形象。
历史变迁
1.署置更迭
古时中国朝代更迭频繁,孝义也随着皇朝变更而几易其署。在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始置瓜衍县。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该县属兹氏县域,位于兹氏县南境。
东汉末,南匈奴五部入居离石、中阳等地后,三国曹魏政权迁中阳县治于今孝义旧城,故置此为中阳县。西晋永嘉元年(307年)间战乱后,中阳县废,孝义县境并入隰县。
北魏时期,今孝义市境成为魏军抗击吕梁山区“山胡”侵扰的前沿阵地,魏政权设于今孝义六壁俯,置军镇于六壁城,以“防离石诸胡”。有人称“城有六面”,故六壁。但史料记载:“六壁者,县所辖贞壁、贾壁、白壁、许壁、柳壁并六壁为六,故名”,“城有六面”实为讹解。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将孝义境从隰城县分出设立永安县,县治在今孝义市旧城。“永安”的命名反映了魏政权祈望平息山胡侵袭,希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但到了北魏末的孝昌年间,积聚已久的社会矛盾再次引发了边镇暴动和各民族暴动,汾州山胡刘蠡升趁乱称天子。永安、隰城二县被“胡贼所破”,二县治所被迫迁至今临汾市境。为应付这一混乱局面,魏政权又在六壁故城置建平郡,即今虢城村中置定戎郡,盼望这里“平”与“定”。
隋统一后,今孝义市境又恢复永安县旧名,属西河郡治。
唐贞观元年(627年),因县名与涪州的永安县(今重庆奉节)重名,遂产生更名之议。因郑兴以“孝行闻于朝”,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勒赐改永安县为孝义县,改郑兴所居的故里为“孝义里”。如此,避免了两县的重名,同时也表彰了郑兴的孝德。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曾一度改称为中阳县,熙宁五年(1072年)改县为镇,不久又复置孝义县,此后一直沿用孝义两字。1958年并入介休县,1961年复置县。
2.撤县建市
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孝义县设立孝义市。自此后,孝义的城市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现辖7镇5乡4个街道办事处377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常住人口43.36万人。孝义市城区不仅是本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成为晋西、陕北的物资集散地和重要的交通枢纽,昔日的历史古城,焕发了勃勃生机。
资源禀赋
土地资源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山西名胜志》卷七记载,孝义有“土地沃饶,有西河之美者”的美誉。全市境域国土总面积为945.8平方公里。宜耕面积6.977万公顷,宜林面积10159万公顷,垦殖指数较高。实有耕地面积3.37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5.6%,其中:水浇地面积1023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6.5%;旱地面积2.14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3.5%。现有牧草地4000公顷,占总面积的4.2%,其中:天然草地3867公顷,人工草地133公顷。孝义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品种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棉花、油料、各种瓜菜等二三十种。
根据土壤的肥力等级,孝义市的土地资源分为七个等级。高肥型土壤土地主要分布于孝义的东部的洪积平原地区,面积为8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该类土地,地面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肥力较高,制约因素极少,是孝义的高产农田。二等土地面积为136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93%,该土地质量较好,但土壤养分不足,灌溉不力,土体易旱偏黏。其中中肥型土地分布在西部季节性的河流和一级阶地,洪积平原的下部和一级阶地的较高地带,面积为3894公顷,这类土地土质适中,构造良好。易旱性土地分布于汾河西岸的二级阶地,台塬区面和丘陵区的河谷地带,面积为1014公顷,这类土质较疏松,抗旱能力差,易受干旱威胁,养分含量一般。偏黏型土地主要分布于洪积平原的下部和一级阶地较高处,面积为103公顷,该类土质偏黏,上旱下涝,可耕性差肥力一般,但保肥能力较强。三等土地面积为5144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01%,主要有漏砂型、偏砂型和轻盐型。四等土地面积为42077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9.14%,分为干旱型、中蚀型和中盐型土质。五等土地面积为3258公顷,占土地面积3.81%,分为砂型和重盐型两种土质。六等土地面积为1728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18%,主要有薄层型、重蚀型和粗骨型土质。七等土地面积33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1%,这类土地土质极差,难以利用。
因为有不同条件的土壤,所以孝义粮食作物和林木有很多种,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是孝义人勤劳和聪慧的体现,在这片土地上种下的不仅是可收获的果实,更是孝义人不断进步的脚印。水资源 据2004年山西省第二次水资源普查,孝义市水资源总量为5991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14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763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4701万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1473万立方米。属于中国水资源匮乏省份中的严重缺水县(市)之一。
目前全市有中小型水库9座,总库容518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其中唯一的一座中型水库建在孝河中游,即张家庄水库,该库可供水量为1000万立方米。
据史书记载,古时孝义人就懂得兴修水利,广挖水渠。尽管位于十年九旱的吕梁山区,多是季节性河流,然而孝义人却可以一年四季不缺水,是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但是,今年来随着孝义工矿用水和城乡居民用水量的持续增加,供水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也面临严重威胁。
矿产资源 孝义素有“三晋宝地”之称,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分布集中,地质条件好,便于开采。孝义的矿产资源尤以煤、铝为最,是中国第一批50个和山西省35个重点产煤地之一,也是国家铝工业的主要开发基地。
(1)孝义境内的煤炭资源是霍西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储煤面积为783.5平方公里,占境域总面积的82.8%。探明的地质储量为71亿吨,远景储量90亿吨。孝义煤炭的煤种以焦煤为主,兼有肥煤和瘦煤,其中:焦煤储量为25.64亿吨(其中柳湾煤矿4.07亿吨;水峪煤矿3.18亿吨;高阳煤矿1.27亿吨;宜兴井田3.05亿吨;白壁关井田3.46亿吨),约占总储量的36.1%;肥煤储量10.39亿吨,约占总储量的14.6%;瘦煤储量为13.76亿吨,约占总储量的19.4%。另外与孝义市相邻的离柳矿区焦煤储量为70.38亿吨。孝义市的煤炭储量丰富,埋藏较浅,煤层稳定,品种齐全,煤质较好,易于开采。全市储煤面积划分为高阳、水峪、柳湾、白壁关、交子里、兴跃六大井田。多数资源被省市企业划走,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人们称之为“资源富市,开采穷市”。其中汾西矿业集团三大矿及其规划区井田面积435.96平方公里,占全市储煤面积的55.6%;地质储量53.82亿吨,占全市探明储量的76.2%。吕梁市属兑镇煤矿井田面积12.4平方公里,占全市储煤面积的1.6%;地质储量1.75亿吨,占全市探明储量的2.5%。划给孝义地方开采的7个小区,累计规划面积335.14平方公里,占全市探明储量的42.8%;地质储量15.09亿吨,占全市地质储量的21.03%。
孝义市境内含煤地层主要是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总厚度约149米,煤层平均总厚度11米,含煤系数8%,共含11煤层。其中山西组煤层厚约55米,岩性为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及砂质页岩互层,其中部的1、2、3号为主要可开采煤层,并以2号煤层为主;4和5号煤层不稳定或比较稳定,为局部可采层;在高阳、白壁关发育较好,稳定可开采。太原组煤层厚约85米,岩性为灰色砂岩、灰黑色页岩及3-4层灰岩互层,其下部9、10、11号煤层全部稳定可开采,且以10号煤层为主。在高阳、柳湾、交子里、水峪一带的这3层煤合并称丈八煤,总厚度达5-6米,上部4、5号煤层为局部可开采煤层,且不稳定。
这些含煤地层,向东西两侧及向南,主要可采煤层的层数及煤层的厚度均有显著变化。在汾孝矿区的西部柳湾、西辛庄一带,山西组的2号煤层变为局部可采。太原组的9、10、11号煤层,层位与厚度较稳定,但10和11号煤层常合并为一层煤层。
孝义市境内的煤质分布规律是横向上南肥北瘦,纵向上随埋深的加厚,变质程度逐步加深,南部及西部多为肥煤,向北、东北则逐渐变为焦煤和瘦煤。太原组煤层的含硫量高于山西组。全硫含量中以有机硫最多,硫酸盐硫次之,黄铁硫最少。
孝义境内的煤层地质构造比较简单,除白壁关井田一带煤层埋藏超过600米外,一般埋深都在150-350米之间,主要煤层赋存稳定,倾角平缓,较易开采。
(2)铝土是孝义市的另一个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孝义的西部山区,埋藏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这里的铝土从质和量上均在中国乃至亚洲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最大的铝厂——河津铝厂的矿石基地就在孝义。目前已探明保有储量2.6亿吨,其中工业可采量为8800万吨,储量约占中国总储量的20%,占山西省总储量的41%,占吕梁市储量的74%。孝义的铝土资源具有地质构造简单,矿体规模大,埋藏浅,产状平缓,质量上乘,层位稳定,厚度较大,资源集中,极易开采,含铝量高等特点,因此适合大规模开采。
依据矿产部门实验分析,孝义的铝矿含铝量高达74%,其中Al2O3含量为45%-80%,SiO2含量10%-5%,铝硅比为4:5.92,其他成分很低,有害成分均未超过工业要求,有着较大的开采价值。
孝义境内的铝土矿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下部的铁铝层中,矿床成因类型均属奥陶系灰岩沉积矿床。含矿岩系自下而上为山西式铁矿层或含铁质黏土岩层、铝土矿层、硬质黏土层、黏土页岩或砂质页岩夹煤层。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于铝土页岩、黏土岩层,与顶狄界线清楚。铝资源矿体规模较大,单矿体长度在1000米以上,宽400-1000米,大部分矿体厚2-5米,最厚可达十余米。
(3)孝义境内铁矿石属沉积型,类型单一,通常称为“山西式铁矿”,即“窝子矿”。这些铁矿石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地层内,其分布大体与铝矿相当。目前有矿床8处,累计探明储量1964.3万吨,其中:85%的含量集中在西河底矿区,矿石品位在31%-60%之间。
(4)耐火黏土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地层下部的铝土矿层之上或体间,与铝土矿相依共生。现已探明的储量约8895.3万吨,主要成分是高岭石,其含量在30%-70%之间,耐火度在1730°C-1770°C之间。耐火黏土与铝土同赋存于一个含矿层中,其连续性优于铝土矿层,其厚度与铝土矿层关系密切,当铝土矿层达到工业要求时,耐火粘土矿层变薄,铝土矿硅比小于2.6,Al2O3含量小于30%,Fe2O3含量濒于3.5%时耐火黏土层变厚。
(5)石灰岩。孝义西北部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灰岩资源,面积约12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210亿吨,能用储量60亿吨,已探明储量3608.5亿吨,块段平均品位一般在54%以上。孝义市的石灰岩主要赋存地层为峰峰组和马家沟组二段。峰峰组以致密状和豹皮状石灰岩矿层为主,分布面积20平方公里,平均厚度20米,远景储量约10亿吨,矿石中的CaO含量为51.02%-53.4%,是一种优质石灰岩矿石。目前,石灰岩矿产资源仅有少量开采。
除以上各类矿产资源外,孝义还蕴藏丰富的石膏、硫铁矿、瓷土、紫砂工艺黏土、红色黏土、高岭土、饰面石材等其他矿产,这些矿产尚待开发利用。
孝义的林业资源也较丰富,全市林地覆盖率为14.8%,其中经济林9933公顷,主要有核桃、柿子、苹果、花椒、红枣、葡萄等十余种。其中“中华核桃王”堪称中国之最,被誉为“核桃之乡”。
旅游景点
临黄塔
临黄塔,又名“释迦牟尼文佛舍利宝塔”,是山西六座阿育王塔之一。其座落于大孝堡村东律宗舍利寺外院。据清康熙四十四(1705)碑记所载:该塔初创于隋开皇四年(584),后又于隋大业三年(607)、唐贞观六年(632)、宋景佑二年(1035)、明永乐二年(1404)进行过四次大的修缮活动。据民国25年(1936塔舍利律院千华戒坛同戒录》所记:清雍正十年(1732),住持了禅感司十二因缘经义,重新慧训塔式,遂募次重建,即成今存造型。临黄塔为楼阁式实心砖塔。平面八角,上下七层,总高18米。其形制上细下粗,造型奇特。一层塔身高3米,磨砖对缝,平整无隙,檐部各转角处,砌有垂莲花柱,花板砖雕。二至七层的檐部结构和第一层基本相同。檐下八面均为13朵蚂蚱头拱,且无补间铺作,二至六层各面,均嵌镶砖雕边框与砖雕楷书。其字样从二层始,逐层分别为“释迦牟尼文佛舍利宝塔”、“佛日增辉”、“法轮转”、“直冲霄汉”、“佛制底”、“宰诸波”。第七层砌绣球眼砖雕,塔顶用橘红色卷云纹琉璃脊瓦贴砌。中莲花座上安一珠状物,传说夜间可放光。临黄塔曾为孝义十四景之一;墨客誉称“舍利流光”。1963年曾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身已发生明显倾斜。现市政府已组织开始修复,历时三年。
琉璃塔
琉璃塔座落于三多村猫儿山寂照寺正殿院内。明万四十一年(1613)制造。塔呈现楼阁式,砖基琉璃身,上细下粗,八角柱体。东塔五层,高6.24米.西塔四层,高5.79米。各檐部为橘红色,余处呈深、淡绿色。一二层檐下,皆用七踩翘品字斗拱。每面两朵补间铺作。三层以上,改为五踩二翘品字斗拱。每面减为一朵补间铺作。东塔一层正北面,竖式正书“万历岁次癸丑年甾夏望日造”字样。其余七面列其时各村纠首姓名。西塔一层西北面剥蚀无字,其余七面书布施人姓名。从第二层以上,每层八面有八个佛龛,龛中佛像于“文化大革命”时俱被砸挖。双塔顶部、基座受花、覆钵、露盘完好,惟宝珠装饰物遗缺。该塔塔基为砖砌体,直径1米,高1.4米,束腰处每面镶嵌一花草图案砖雕,转角处为竹节图案砖雕。现在博物馆收藏。
圪卓头关帝庙乐楼
该乐楼位于圪卓头村关帝庙院内,座南面北,卷棚顶式,面阔13.5米,深8.5米,基高1.3米。一对石刻方形檐柱高6米、宽0.4米。柱的下面阴刻明末傅青主真迹对联一幅:“曲是曲也,人情越曲越折,戏岂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石柱外侧线刻二十四贤孝图。石柱内侧又线刻炉瓶八股,道教八仙像。该乐楼始建清道光十三年(1833),1963年曾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魏底龙天庙乐楼
该乐楼位于下魏底龙天庙院内。其座南向北,面对大殿,卷棚顶式,面阔10.2米,进深7.5米,基高1.7米.。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天龙庙碑记》所载:其为金大定年间(1162—1189)建筑,后又经清康熙八年(1669)、清咸丰三年(1853)等数次修葺改建。目下该楼保存着清咸丰十年(1860)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期间,汾州“万福园”、“四成园”、“天乐园”,平遥“双和班”,介休“聚盛园”,孝义“忠和园”等9个戏班的演出题壁。这些文字简略地记载了其时剧目、班主、艺名等内容,是今日研究本县戏剧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桃树沟关帝庙影戏台
该台座落于桃树沟关帝庙山门外10之处,为皮影演出的专用舞台。其座南向北,拱型窑洞外加出檐而成的丁字形建筑。面阔6.48米,进深7.7米,窑顶座一间硬山式小殿,内祀观音。台后窑洞,据说为影剧院工住宿之处。据现存碑记所载,该影戏台初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后于清乾隆、嘉庆间有过两次小的维修活动。
马术岭关帝庙影戏台
该戏台座落于马术岭关帝庙山门外五丈外,为皮影剧院演出的专用舞台。其坐西向东,砖木结构,卷棚顶式,面阔4.3米,进深3.8米,台基高1.7米,据现存碑记载,该台初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现存实体为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之物。
神福村观音堂木偶戏台
该台座落于神福村观音堂山门外10米许处,属既可演木偶,也能演皮影的两用小戏台。其座南向北,砖木结构,卷棚顶式,面阔6.37米,进深5.22米。据传初建于清道光年间,后于清光绪年间、民间年间有过两次维修。
报国亭
抗日战争中,石像村先后有108人参加抗日部队,19人牺牲于反法西斯战场。为表彰该村人民的历史性丰功伟绩,孝义县人民政府于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1985年9月,在石像村南山建纪念亭一座,命名为“报国亭”。报国亭钢木结构,四柱单檐八角,中立纪念碑一通。碑阳文字:上款隶书“抗战初期孝义县抗日民主政府曾奖石像锦旗并命名光荣称号”,中款楷书五个大字“抗日模范村”,下款楷书“1973年期间中共孝义县委书记梁占祥书”。碑阴为孝义县人民政府建亭志记。
慈胜寺
慈胜寺,又名法性禅院(金泰和七年敕赐),位于苏家庄西北隅。初建于金天会九年(1131),明中叶迁址北移。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年间都曾进行过和度不同的扩建成和修葺。该寺建筑计有:释迦正殿三间:内为拱型无梁,外形硬山顶式;东西偏殿各四间:皆为拱型窑洞庭湖;天王前殿三间,亦为拱型窑洞,顶部建有钟、鼓二楼。因正殿内现存明代彩塑佛像11尊,殿顶为明代琉璃脊兽,1963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福寺
永福寺位于东董屯东北一角,座北面南,现存实体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寺分内外两院。外院为僧舍,内院为佛殿。正殿面阔12米,进深7米,高8.5米,砖木结构,悬山顶式。内祀华严三圣。东本偏殿三间,每间面阔4米,进深6米,高6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式。内祀观音、弥勒,各殿塑像于60年代全部砸毁。永福寺初建于唐,名“广法寺”。宋庆历八年(1048)北宋名臣文豢博奉敕改称“永福忠教院”,并置大藏佛,成为基族人守护文氏先茔(文彦博曾祖坟墓)的家庙。
三皇庙
三皇庙位于贾家庄村南,初建于明万历时期,清乾隆七年(1742),道光九年(1829),民国10年(1921)曾进行三次较大的修复和扩建。该庙座西向东,分前、后两院。主要建筑计有:三皇殿为硬山顶式,面阔10.8米,进深10.3米,乐楼为卷棚顶式,面阔11.2米,进深7.35米,台高1.7米。山门为悬山顶式,雕垂莲花柱。门前有22级青石台阶,阶侧有直径32厘米翠柏四棵。据传:三皇殿内,曾有明代2米高彩塑14尊。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居中,十大名医(岐伯、雷公、张仲景等)和一尊三眼神医分列两旁。殿内壁画工笔重彩,手法朴实、流畅,据说为民国初年作品。其内容为十名医诊脉、手术、采药、炼丹、著书等行医活动。经“文化大革命”塑像皆毁,惟壁画保存尚好。
龙天庙
龙天庙位于垣头村东北隅,座北面南,为清咸丰三年(1853)所建。其龙天大殿面阔15米,进深8米,出檐2.5米,内制拱型无梁,外形硬山顶式。殿内中龛塑像,“文化大革命”初搬砸,东西两龛塑像十尊(身高1~1.8米不等)沿存且完整。东西殿绘画各10平方米,内容为出巡、回宫的威仪场景。钟鼓二楼置于庙门东西两侧,下为拱型窑洞,上为卷棚顶式。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岭北村南门外,创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清同治十年(1871),河水冲毁。次年重建。民国4年(1915)再度维修。大殿为拱型无梁,歇山顶式,面阔12米,进深7米,出檐2.5米,檐下为一头三升斗拱。殿内塑像9尊:分别为关帝、周仓、关平、财神、河神、园神、黏虫神、龙王、马王。目前除黏虫神塑像毁坏外,余则皆完好无损。过厅式庙门两侧各建有钟、鼓楼一座。廊房6间,分别于庙院东西。关帝庙是目前全县保存最好的唯一庙宇,其泥塑神反映了本境民间多神崇拜观念。
天齐庙大殿
天齐庙大殿为中王屯天齐庙毁破后的唯一残留建筑,其座北朝南,面阔25米,进深12米,通高18米,砖木结构,悬山顶式,殿顶铺砌琉璃脊瓦,檐下为单翘重昂斗拱,其形体之高大宽阔为境内历代建筑所少。殿内列四根撑柱(直径70厘米)。上盘四条极富动感,活突如生的泥塑盘龙。这一建筑装饰更为境内历代建筑装饰所未见。殿内塑像20尊,身高皆在一丈以外,1958年“破除迷信”时,全部被村人捣毁。
墓葬
1、张家庄汉墓群
该墓群位于张家庄村北200米处。墓圹24座。中有一大墓冢(高7米,直径40米)历代传称为“魏文侯墓”。1959年,开工兴建的介西铁路需穿越墓群腹地,山西考古所同县文化馆共同进行了为期两月的发掘。其墓室有长方形竖穴(18座)、长方形洞室(4座)、砖砌复室(2座)三种。所谓“魏文侯”墓实为汉代贵族墓。根据墓室的形制和对陪葬物的考证,该墓群基本属汉代(西汉早期至东汉末或魏晋初期)圹丛。“魏文侯”墓被盗。主要陪葬品有下列12种:
陶壶:(三件)灰色,高22厘米,口径11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12厘米,战国制品。
陶瓶:长颈,圆足,灰色,高33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21.5厘米,底径16厘米,汉代制品。
陶鼎:三足,无耳,羊头形盖。高14厘米,口径10.5厘米,腹径18厘米,足高6厘米,汉代制品。
陶罐:灰色,高31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45厘米,底径20厘米,汉代制品。
筒瓦:灰色,粗绳纺,长38厘米,宽15厘米,汉代制品。
彩绘陶壶:灰黑色,高5厘米,长8厘米,汉代制品。
铜鸭子:高39厘米,宽16厘米,汉代制品。
铜灯:高87厘米,口径11厘米,汉代制品。
锡砚:长22厘米,宽20厘米,高6.3厘米,汉代制品。
铜机弩:一具,汉代制品。
铜鼎:(二只)三足带盖,高16厘米,口径16厘米,汉代制品。
太阳灯:圆形弧底,檀木雕刻,直径40.5厘米,圆形框边3厘米,饰半浮雕五福和云纹。汉代制品。
2、下吐京金墓
该墓位于下吐京村西。1959年修筑介西铁路时发现,省考古所同县文化馆共同发掘。墓系平面、八角、仿木结构的砖砌单室。墓顶用彩绘的砖雕飞檐、滴水、斗拱……迭涩构筑。墓壁南壁做墓门外,其余各壁均砖雕贵族生活内容。该砖雕塑技法特殊,人物与壁砖分雕,最后用榫头与卯眼衔接。墓门右侧记有建墓日期:“大金承安三年(1198)”,墓主不详。墓室已被盗。所掘葬物有:
陶楼舍:灰褐色,圆形尖顶,形如帐篷,高66厘米
(狮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