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最大织布厂(河北省井陉县印染厂旧址)

上世纪60年代国际环境紧张,特别是北方防线吃紧,极有可能发生战争,为保护建国初期薄弱的工业基础,领导层决定发起以工业向内地转移的三线建设。400万多万青年才俊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远离繁华的都市来到山穷僻壤的深沟,进行一场艰苦而又卓绝的三线创业史,也为这段热血的青春留下人生光辉的一笔。

河北最大织布厂(河北省井陉县印染厂旧址)(1)

印染厂,全名河北印染机械制造厂,还有一个极为隐蔽的代号6998工程,是三线建设时期天津内迁的工厂。始建于1969年,后因国家环境缓和,工业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冲击等诸多原因,从山区迁往城市,就此完成它的三线建设史。印染厂搬迁后遗留下的资产交由地方管理,厂房出租给地方企业,大部分建筑物仍处于闲置状态。

河北最大织布厂(河北省井陉县印染厂旧址)(2)

按当时国防战线的划分为三道,一线为沿海、二线为沿海以西,京广线以东、三线为京广线以西。工业建设也是按战线前轻后重的原则,一线为轻工业,如纺织、化工等,二线为轻重混合,如造船、钢铁、有色金属等,三线为重工业,如军工、航空、核工业等。河北省境内属二线,配置为轻重混合工业基地,附近的542基地的60厂和70厂也是跟印染厂同时期建设。

河北最大织布厂(河北省井陉县印染厂旧址)(3)

1969年在北方的珍宝岛反击战,使得三线建设的进度提前,更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整个工程几乎都是在边建设边生产的状态下进行。从选址到开工建设到投入生产,几乎都在紧张状态下进行,不足2年的时间工程全面完成,并交付使用。不追求高回报,只求公分的年代,奉献和舍身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追求。

河北最大织布厂(河北省井陉县印染厂旧址)(4)

说到领公分,10多年前还听见老人开玩笑,当年对军人极为崇拜,复退后都受到无比的尊重。农村还实行公社制度,同工同劳的劳作年代,评工分却是民主表决,生产队有位复退军人,刚参加劳动的头两个月都评为10分,10分那可时满分,一般劳动者拿到6分都算是高分。后来才知道为了让这位复退军人处对象而设定的完美人设,也正是这两个月的满分,这位复退军人抱美人而归,生产队里能评到10分的,比现在的乡级劳模还要牛。

河北最大织布厂(河北省井陉县印染厂旧址)(5)

生产区、生活区、功能区,学校、宿舍、食堂、医院、电影院、体育场、商店、邮局,完美的三线厂标配。印染厂高峰时期的在职人数为1600人,领导和技术员均来自于天津的援建单位。职工有部分来自天津、北京、东北和石家庄各院校的学生,还有本地知识青年、民工营直招和占地村民符合条件的村民。

河北最大织布厂(河北省井陉县印染厂旧址)(6)

三线厂大部分的安保工作都由现役军人来执行,印染厂建设初期出于保密也是由现役军人来做安保工作,由于不是兵工厂交付使用后成立保卫科,印染厂的安保工作就交由保卫科实行。印染厂属国家大型二类企业,相当于县处级单位,保安科的配置也不低,科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科员大部分都是复退军人或者政治觉悟高的民兵,站岗的武器配制最差的也是54式步枪。

河北最大织布厂(河北省井陉县印染厂旧址)(7)

供应全长的水塔,依然屹立不倒,按1600职工和家属,整个生活区内生活不下5000人,很显然这座水塔不能满足整个生活区的饮用水。不过三线厂都依山傍水而建,水资源相对较充足,让村民羡慕的是三线厂里面有自来水。70、80年代的农村,饮用水都要到河里、井里挑水,光挑水就要花掉两个小时,当时看到三线厂生活的人不用挑水感到很羡慕。我们村直到1996年才接通自来水,不用挑水的日子来临的时候,突然感觉幸福来得这么的突然。

河北最大织布厂(河北省井陉县印染厂旧址)(8)

以制造印染设备、轻纺设备为主的印染厂,曾经生活着5000多人的大工厂,随着工业体制改革和为更好地发展而整体搬迁,曾经热闹非凡的生活区不复存在,遗留下的就是闲置的房子和残檐断壁的建筑物。繁华过去之后就是冷落,这里原本就是一处宁静的河沟,回归宁静或许才是这里的本质,不过太过于冷清又难以接受,热闹过后或许剩下的就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致敬老去的三线人。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