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与洛阳有关的成语典故集萃之五十)
作者按:
洛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都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大运河中心”“丝路的东方起点”四张靓丽的名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洛阳,历史事件和名人文化活动很多,因此蕴藉于河洛文化中的成语典故俯拾皆是。这里撷取100个与洛阳相关的成语典故予以介绍。今天推出之五十:七步成诗
七步成诗
在洛阳历代的文人中,说到最有文采的,曹植应该是首屈一指。
要验证这个说法很容易,这里举两个证据。一个证据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灵运关于曹植“才高八斗”的言论。他曾经说:“天下才共一石(十斗),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剩下一斗天下人共分。”这句话不仅有夸张的成分,也有自夸的意思。另一个证据是当时的文艺评论家钟嵘,他在其《诗品》中称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把他的诗列为诗中上品。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而事实上,大多数诗人身后被人谈及文采,总有一些褒贬,说好的说坏的都有,唯独曹植,后人的评价都以称道的态度。
从成语典故的角度看,围绕着“七步成诗”这个故事,有着一组成语。如:煮豆燃萁、相煎何急等,包括前面提到的“才高八斗”,都与曹植的文学活动有关。而曹植真正的高质量的创作,应当是在他的父亲曹操去世、他的政治境遇改变后才真正开始的。
据说曹植自小聪慧,十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和一些辞赋。他才情敏捷,口才又好,因此在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即脱口成章。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礼仪与法规,深得曹操的赏识。他经常让曹植与一些文士交游,并让其参与军国大事。曹植在这一时期,恃于父亲的喜爱,曹植过的是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曹操是有将曹植培养为继承人的想法的,这一点,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世说新语》中,都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但是,由于曹植生活随性,不受约束。多次在曹操委以重任的时候“掉链子”。让曹操很是失望。作为政治家,曹操当然知道,曹植的这种性情是不适合掌握权力的。由于长子曹昂已经战死。遵循“立长不立幼”的古制,经过慎重考虑,他选定了二儿子曹丕为继。
曹丕与曹植不同的是,曹丕是随着曹操征战多年的,深知创业不易。且曹丕性格沉稳,不易冲动。虽然说才思不如曹植,但治国不是写诗作赋,曹丕在这一点上是强于曹植的。应该说,曹操的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三国演义》中写曹操在选定继承人的时候,在曹丕和曹植间左右摇摆,甚至有曹丕“阴谋夺位”的描写,多是罗贯中自己附会,事实上,曹操应该是很好做这个决定的。而且,以曹植的性格,失去了王储的地位,还不至于使他的人生出现问题。
但问题出在曹丕身上。
与曹植相比,曹丕才思不如弟弟,身边的追捧的文人自然也少。但曹丕有自己的优势,曹操既然选定了曹丕做继承人,也就使他获得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如司马懿、张郃、吴质这一班文臣武将效忠于他。曹丕也的确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他治理朝政,平定北方的叛乱,从蜀国收回上庸等郡。并成功地缓和了曹氏家族与士族的关系,解决了当时较大的社会矛盾。尤其是他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曹魏政权,使刘备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失去了意义,这些作为,为魏国开辟了大好的政治局面。
曹丕称帝后,心里最过不去的一道“坎儿”,就是他的这个弟弟。他对曹植的打压,可以说是最严厉的。他杀掉了与曹植最为亲密的丁氏兄弟。连为曹植抱不平的曹操的“黄须儿”曹彰,也被他设计害死。
有记载说,曹彰的神秘暴毙是因为他掌握了曹操立太子的遗嘱,这些都属于猜测,无可考据。但曹彰在曹操去世前后火速返回洛阳见了曹植,且带有军队,却是事实。连最小的弟弟曹熊,也被曹丕吓得上了吊。这种为了皇位兄弟相残的事儿,不光曹丕干得出来,以后的李世民、朱元璋等开国皇帝也都干过。
曹丕最终没有杀曹植,这并不是他对曹植放了手。事实上,曹丕在登上帝位后,曹植的爵位一再变化,先封鄄城王,再迁东阿王、陈王。让他远离洛阳这个权力中心,并不时地在言辞中敲打他。让他始终有一种战战兢兢地的感觉。后人说曹植死于抑郁之气,是有道理的。
最后就说到“七步成诗”的故事了。这件事究竟有没有,真实性有多少,很难做出定论。最具体的记载是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丕之所以一定要为难曹植,政治上是怕他影响自己的地位,恐怕只是一方面。曹植周围只是一些文人墨客,且羽翼早已被曹丕剪除,不会对他构成威胁。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文学素养上,曾经将文章比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曹丕,在文章名声上不如兄弟,当然心里不那么舒服。如果真有“七步成诗”的故事的话,从曹丕的动机来看,三分的防范打压,七分倒象是妒忌。
事实上,关于“七步成诗”,还有一个通俗的版本:曹丕因为打击曹植,以“恃才放诞”为罪名,在大殿之上,让他以一幅二牛相争的画为题,行七步做一首诗,并言明不能有“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的字句”,否则就治罪。曹植果真就行了七步后,成诗,诗曰: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欲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见曹植果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暗暗心惊。愈发要置其于死地,就说:“七步成诗亦为慢矣,尔可应声作否?”曹植点头。丕道:“你我兄弟,可以此为是,但不可犯着‘兄弟’二字。”,于是就有了前面的那首“煮豆燃萁”的千古名作。
从传说的情景看,曹植做这首诗,一步也没有走,而是应声而作。连《世说新语》说到这首诗,也说是“应声而作”。 由此可见,平常人们认为的“七步成诗”与这首“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以讹传讹而已。
曹植在洛阳生活的时间不长,但洛阳却是他最伤感的地方,也是他文学创作最辉煌的地方。除了“七步成诗”这个典故外。著名的《洛神赋》、诗《送应氏》、《赠白马王彪》等不朽名篇都出于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