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

沁色是古玉识别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值,对玉器的鉴定和识别有参考作用。

了解沁产生以及出现的原因,对判断一块玉器的真伪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佐证作用。

所谓的“沁”,玩收藏的要先搞清楚,前天发的那些垃圾不要当成“沁”,要学习识别。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1)

自然红沁的春秋玉勒子,价值不菲

一、沁是怎样产生的?

用科学的解释手段,就是我们把玉器用显微镜放大观察以后,我们就能看出玉是由各种各样的碳化硅晶格和金属的微量元素,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透闪石和阳起石的成分构成的。

这其中透闪石的成分多少决定着玉料的透明度,而阳起石的成分多少是决定玉料的颜色深浅的构成。

一块玉石在从原始的矿产地被发现以后,在制作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将其所有的结构和组织都做了一个外皮的固化和抛光的过程。

但是在入土即掩埋的过程当中,透闪石中的结构水会被掩埋中环境中的酸性或者碱性的物质侵入或者置换,造成了整体的结构中透闪石的晶格结构瓦解,那么玉的透明度和硬度等物理属性,随之产生了一些改变,在这种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外表的表现,我们将他称之为“沁”。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2)

深入骨髓的玉质钙化,也称为鸡骨白或鱼肚白

二、沁是可以通过外力速成改变的吗 ?

所有的玉质都可以通过外力因素改变,那么通过外力迅速的强硬改变也有办法。

例如过去曾经针对一块玉石矿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所发生的脱水,分解,氧化等热效应,进行过检测,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来大多数的矿物,例如透闪石、蛇纹石、孔雀石等等在加热时,都会产生和出现脱水的现象,并因此而失去了一部分重量,密度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那么如果是把玉石加热烧到2000度时,或者长期置放在高温高压的碱性环境中,玉石的分子结构中水分会出现全部流失。

玉经过人为的高温脱水后组织结构会变得酥松和枯干,外表就变成了白色。

这种玉石一部分在古代的墓葬中出现,我们称之为火烧玉。

还有一种在石灰中出现,从玉质的骨质中都已经改变了玉石的结构,呈现鱼肚或鸡骨的色泽。

还有一部分会在仿古的摊贩作坊中出现,我们把它称之为仿制的鸡骨白,了解这些玉器的制造原理,就会知道玉器的真正产生原因和仿假的一些手段。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3)

人为因素制作的假沁色,整体很漂浮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4)

仿制的火烧玉,沁色过硬,不符合自然沁变的过程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5)

仿制的鸡骨白,颜色可以看出,墓葬和沁变达不到这样的质变

三、沁色产生的原理和过程

古玉的沁色既要宏观上的外观整体把握,也要微观上的具体分析。

鉴定玉器的真伪沁色要选择质地酥松,靠近玉器的外缘部分,在边角和瘤裂处等微观的细节,是最容易开始被外来物质侵入和产生质变的观察点。

从整个颜色的过渡和逐步的深入过程中,可以观察出沁色痕迹变化的过渡是否自然?

埋藏在地下的古玉,经过岁月和时间的侵染,出土以后,表面都往往会带有各种斑斓的沁色,沁色成为古玉的一个特有身份,也成为玉器鉴赏当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清代蔡可权在《辩玉小识》中说:“沁之深入玉骨而精光內蕴者为真,否则其色浮,其光死,赝品也。”

他告诉了我们在沁色的造假与辨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仿制的方法和做伪的技术不断更新,仿伪的技能也在不断的进步。

沁色的识别,要以多看真沁,多研究沁色的产生及原理,才能有针对性的识别和判定。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6)

真品的洒金黄,沁色美丽,如点点繁星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7)

真品的枣皮红沁,沁色过渡自然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8)

真品的水银黑漆古,从与边缘处可以看到玉门

四、沁色的种类和名称有多少

沁色,虽然只主要指在玉器上,但是几乎所有的出土文物都会染带有不同程度的沁色,玉器中的沁色也有很多种。

沁色之说是从清代开始的,在清代的玉器图谱和资料中记载,玉的沁色千变万化,种类繁多,有一种称呼为十三彩,对玉的各种质地都有不同的称呼。如白玉就有鱼肚白,鱼骨白,糙米白,米点白,鸡骨白,象牙白,梨花白,雪花白等,黑有纯漆黑,沉墨黑,乌云片,淡墨光,黑漆古,金貂须,美人髻等。红有枣皮红,孩儿面,樱桃红,洒金红等,黄有玵黄,老玵黄,秋葵黄,桂花黄,黄花黄,黄杨黄,老酒黄,米色黄,鸡蛋黄,鸡油黄等等,绿有鹦哥绿,松花绿,白果绿,葱绿,苹果绿,焦芽绿,瓜皮绿等等,青有玵青,老玵青,虾子青,蟹壳青,熊胆青,熊胆青,竹叶青,杨柳青,铁莲青。,鼻涕青,雨过天青,谭水苍等等,紫有铁茄皮紫,棕毛紫,酱瓣紫,玫瑰紫,羊肝紫,紫檀紫,灵芝紫,还有各种各样的巧沁,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瓷纹,牛毛纹,唐斑斓等。

现在又有了新的发展,都是鉴赏家根据那些器物的颜色取其相似加以类比,按照想象丰富创作而成,然后约定俗成,相沿成习。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9)

真品的沁色都是由外向内,由点到面的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10)

真品的沁色最容易在玉器的边角和未抛光的部位出现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11)

真品的沁色都会有过渡的过程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12)

真品中的虾子青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五、沁色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关于沁色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过去最早的是石灰沁,水银沁,血沁,黄土沁,铜绿沁,靛青沁等等的称呼方法。

现在看来这些东西是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也不是非常标准。

从实际上的分析,玉受沁的主要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埋在土里受周围干湿温热环境及宁静物质的影响,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的因素,两者结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受沁。

至于有些本属玉质原有的色斑,如玉皮,杂质等等。

则应该与沁色有所区别,后世仿品往往是制造假沁的很多借用的颜色,与沁色是有区别的。

沁色最长的时间也不过几千年,从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上可见许多,但是仿制玉器很多都不是沁色,而是借用了玉料的皮壳,这是先天造成的,有根本差别的。

但是一般都不如真沁,自然沉静和透润。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13)

仿品象牙白,火烧的痕迹过于明显,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14)

仿品借用原有的皮壳做沁色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15)

仿品的沁色过于浓烈,不符合自然沁色产生的过程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16)

人工药水炮制的仿品,整体都是一个颜色,没有过渡

六、沁色的产生和识别的主要方法

沁的产生一般是有先天和后天的两种原因。

先天的原因,主要是玉石本身的材质上的问题,比如玉石本身天然的瘤裂,或者是在制造过程中造成的损伤,造成玉石的结构处松软和出现了残破,一旦外部的环境出现了具有腐蚀性的物质,这样的残破和缺陷就容易造成其他物质的侵入,所以玉器的破损和残缺,有的时候是跟玉质本身的材质使用过程,有很重要的关系的。

这也是非常容易观察到古玉的受沁和质变产生的地方,因为古人对材质的使用还是受琢玉加工条件的限制和材质稀少的原因。

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造成了很多玉质材料的先天不足,这种不足也为玉器的产生沁色和变化埋下了伏笔。

另外一种就是在玉器的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加工痕迹,也会造成玉器的沁色。

因为在加工的过程当中,例如钻孔和阴刻线,都是容易率先产生沁色的地方。

因为解玉砂这种物质本身是在加工过程中损坏了原有玉石的结构的光洁面,如果抛光没有做到位的话,那么这边留下的粗糙结构会为其他物质的侵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所以加工痕的老化,有的时候是鉴定玉石沁色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辅助调节。

当然这中间也存在很多将加工痕,将古玉残件重新改制加工的。

那么这样的加工过程会造成玉制的损坏,由点到面,最后逐渐的完成了一个整体的质变,这是玉器容易产生沁变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17)

仿制品中的仿玵黄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18)

仿制品,仿制鱼脑冻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19)

真品,这是天然的皮壳借色巧雕,不是沁色

七、其他的沁色有哪几种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质变和沁变之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行话称为土斑。

就是由于在掩埋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挤压而产生的一种深度的粘连,但是这种粘连是仅停留于一期的表面,它又不不是玉器本身的质变,不是沁色那种外界的物质完全侵入到玉质本身的肌理之中,在表面是感觉不出来的,而土斑是可以摸出来,但是清洗的时候呢很难清洗掉,因为经过岁月的挤压和腐蚀,它们已经成为玉器表壳的一层保护层,所以这种器物有的时候是不用把它清理掉的,但是他们是不属于沁色,这点也是要分开来看的。

古玉沁色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玉器鉴别常识帖(20)

这是粘附在玉表的附着物,很难清理下来的真品

本文由玉见沈华独家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其中假玉沁色图片资料来源于上海科技出版社《中国玉器赏鉴》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