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化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汉字,同样意义深远。现如今研究汉字的构成与发展成了一套系统性的知识。当我们走进汉字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古代汉字的结构与现代的汉字结构虽然略有不同,意义却一脉相承。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汉字的意义来源于古代文字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基因。

汉字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化与发展)(1)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简体字,但是在香港、新加坡等地使用繁体字。无论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却是同根同源的。因为古时候字的数量要少,有时使用的时候会出现通假字,会出现一字多义的情况。

比如说“三”这个字,现在我们往往作为一个数词使用,而在古代却表示众多的意思。

汉字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化与发展)(2)

大禹治水,在我们中国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大禹为了治好水患,勤奋工作,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不入指的是三次路过家门而没有回家吗?其实三,在古代表示多次,这里指的是大禹多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因为工作紧张而没有回家。

再比如说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的三人也并不是指三个人,而是指多人,一群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群人里面必定有我可以称之为师的人。

从汉字的字义上来说,二人从,三人众,三人指的是多人的意思,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徽就是三个人的小篆,寓意人民、人本和人文,也就是众,因为三人众。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其实现在有些人的印章仍然是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全国统一推广使用的文字。而小篆并不是我们中国最早的文字,再往前还有金文,甲骨文等。

汉字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化与发展)(3)

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因为汉字不仅是一种语言,而且属于表意的功能。《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王永昌,从传统文化方面来讲解汉字,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简明扼要的阐释汉字的演变来龙去脉,研究汉字中的古人思维智慧和历史文化背景。作者李守奎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王永昌是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任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他们打开了我们认识汉字、思考汉字、探究汉字的大门。

汉字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化与发展)(4)

图片来自网络

无论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还是研究汉语言,都离不开研究汉字。因为汉字是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最重要的部分,是文化的主体。

李守奎教授认为汉字的构形理据分析中,蕴含着古人的思维智慧和历史文化背景。每一个文字都有一段鲜活的历史,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所以他在出版《汉字为什么这么美》后又推出了新作《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李世奎教授指出世界上有两种文字,一是表音文字,二是表意文字。而汉字便是表意文字中的典型代表,表意文字具有超语言的功能,它是视觉的形体与语言的结合。

当我们跟着作者缓缓走入汉字的王国,那一个个安静的文字随即鲜活起来。

汉字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化与发展)(5)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说表示方向的北。但是北又不仅仅只是表示方向,北有时候表示失败。这与失败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说两个人是从。甲骨文上的从是侧立的两个人,这两个人是同一个方向的。而如果两个人背靠背,如果我们从动态上来看,那么就会越走越远,那么就表示背离、背叛。所以我们叫失败叫败北,而失败、逃跑、逃跑的人也都成为北。

如果我们从静态上来看呢,则是两个人背靠背,那么怎么表示后背呢?就是给他下面加了一个肉字,成了后背的背。作者特意指出,背后面的下面的这个字,并不是月字而是肉字,因为“肝肺肠肚”左边并不是月,而是表示肉,加了肉字。

所以一个简简单单的北字,即可表示方向东南西北,又可以指失败逃亡,还可以是背靠背。

汉字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化与发展)(6)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表意字的符号性,那么如何更深入地认识汉字呢?李守奎教授的建议是陌生化。因为陌生可以让我们脱离熟悉脱离基友的经验而重新研究、思考、创新,可以深入地认识汉字的本质。

读了李守奎对汉字的解说,一个个汉字形象起来,我们对汉字的来源,汉字的文化,以及汉字的传承也有了新的认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透过一个个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华大地上一段段鲜活的历史,通过它们动态演化的过程,找到了方块字背后的文化底蕴,在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理解华县民族文化的内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