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富有哲理的一首词 苏轼很旷达的一首词
纵观我国古代诗词史,你会发现文人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但是正如南朝政治家、文学家江淹在千古名篇《别赋》中所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因此绝大多数歌吟离别的诗词,总有一种浓浓的感伤意蕴。如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白居易《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等。
不过也有一些文人,在面对离别的时候,能够以旷达的态度以处之,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本文就让我们通过一首词《临江仙·送钱穆父》,来共同感受一下苏轼面对离别时的旷达。顾名思义,这首词是苏轼为送别友人钱穆父而作。那么这位钱穆父是何人呢?苏轼又是在何种时代背景下写出的这首词呢?
《宋史》卷三一七《钱勰传》载:“勰(xié)字穆父,彦远之子也”。可见钱穆父即钱勰。而钱勰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春,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间)时曾途经杭州。于是知杭州的苏轼便写下了这首词送别友人钱勰。因为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这首词历来深受好评。尤其最后两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更是百读不厌,惊艳千年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首先,词的开篇“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即自从我们当初在京城分别以后,一转眼就是三年过去了,这三年的时间你是远涉天涯、辗转人间。都门,指汴京。改火,源自古代钻木取火,因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借指年度的更替。至于苏轼说钱勰“天涯踏尽红尘”,是因为他曾于元祐三年(1088)九月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后又徙知瀛洲。
由此可见,苏轼与友人钱勰这次是久别重逢。所以“依然一笑作春温”,便是表达了两人久别重逢后的感受,即我们相逢一笑,依然像春天般温暖。很显然,这句词凸显了两人的情谊弥坚。接下来的“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则是苏轼赞颂了钱勰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同时也表明了苏轼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然后,词的下片起始两句“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写的便是苏轼于月下送别友人的具体情景。它的意思是说,因为你就要连夜乘舟远行,我的心为此很是惆怅,更何况我送别你的时候,月亮和云色都只有淡淡的微茫。很显然,这两句渲染了送别时凄清幽冷的氛围,它的目的便是突出苏轼为离愁别恨而感伤的意蕴。
但如果苏轼的心情仅仅是感伤,那么也就与寻常送别词无二了。所以紧接着一句“尊前不用翠眉颦”,苏轼便将感伤转为了旷达,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感伤。显然只有这一句很没用说服力,因此便有了百读不厌,惊艳千年的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它的字面意思是说,人生就好像一座旅馆,我也就是个行人。
言外之意,也就是说,人生就是一趟旅程,你我不过是那匆匆过客,就没有必要计较眼前的聚散了。我们都知道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显然这两句就是苏轼在他自己宦途多变之后,磨练出来的旷达的态度。所以这两句便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之意,因为友人此行亦是宦途多变。
综上所述,苏轼这首词是很旷达的一首词。它一改以往送别词的缠绵感伤,而是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无论是写情还是理趣,都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个人风貌。而最后两句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又何尝只是苏轼对友人而言,它亦是对世间千万人而言。试着想想我们的人生阅历,是不是正如苏轼所说呢?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