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和有效市场矛盾吗(市场博弈论之一)
激烈竞争之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困境中的囚徒,如何破局?
一半个世纪之前,1969年的初夏,经历了长达十三年的价值投资成功实践的巴菲特,决定清盘自己管理的合伙基金。
这是个艰难,但十分明智的决定。
从196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美国股市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下跌,直到1980年才站稳脚跟开始新的上涨。这期间,“华尔街即将灭亡”的论调再次响起,市场的血雨腥风让人们感到仿佛又回到了大萧条时期。
而这个时期的巴菲特,已然完成华丽转身,从努力在市场中寻求便宜货的合伙基金管理者,进阶为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体的企业大股东。
这次的华丽转身,颇有几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味道。
只是,这思维的深处,“深藏”的却是何物?
二之前有一位做企业培训的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要么选择双赢,要么选择不成交。”
如果一件事情的结果是只有一方能够获利(单赢),那么尽可能选择不去参与。
试想,在职场之中,各种尔虞我诈,相互倾轧,何其多也。
有经验的领导、老员工,警惕着年轻、更有活力的新员工,担心他们会抢去自己的饭碗;而如海绵吸水一般时刻充实自己,努力攀爬职场阶梯的年轻人,也会因忧虑将直属的领导与同事看作前进道路上的阻碍。
工作中竞争的压力,让所有参与者身心俱疲,大家何尝不想其乐融融?
为何即使知道了“双赢、不成交”的原则,实践之中却又感到知易行难呢?
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要么双赢,要么不成交
三回顾初心,一年多之前,当我写下《金融思维模型》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博弈论是认知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之一。当时的原话如下:
“市场只有两种行为:买与卖,互为对手,因而博弈色彩浓厚。市场中的玩家,因资金和信息优势不同,分为国家队、机构投资者、大户、散户。各有优势,也各有约束。交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并非一次博弈定胜负。在这种多次博弈的环境中,学习与记忆也不可忽视。”
我想,是时候切换视角,走入博弈论的世界,在人性的深处去感受市场表象之下更深层次的动机了。
于是,我决定暂停《复盘巴菲特》系列,而开启一个新的篇章《市场博弈论》。这会是一个既有深度,更有趣味的旅程,欢迎读者朋友们继续相伴。
而我们今天的开篇,就从博弈论中最经典的例子“囚徒的困境”开始吧。
四1950年,美国著名的智库兰德公司的雇员Merrill Flood、Melvin Dresher和Albert Tucker,共同提出了“囚徒困境”这个范式。
它讲的是两个共谋犯罪的嫌疑人被分别关入监狱,互相不能沟通情况。在审讯过程中,即使合作对于双方都十分有利,两者实际保持合作关系也是极其困难的,因而被称之为困境。
具体来看,囚徒困境体现为如下的形式:
囚徒面临的选择困境
在这个表格中,第一列代表了嫌疑人甲的选项,第一行代表了嫌疑人乙的选项,交叉的部分为甲乙对应选项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比如,嫌疑人甲选择沉默,嫌疑人乙选择揭发,其结果就是第二行第三列所显示的“甲坐牢十年,乙立功释放”,依此类推。
从嫌疑人甲乙双方的共同利益来看,一起选择沉默,所付出的总成本看起来是最低的;然而在实际的审讯过程中,通常的结果是甲乙两人分别揭发对方,最终由于证据确凿两人共同坐牢八年,而成为所有四个结果中最差的那个。
可能有人会说,嫌疑人是经不住立功释放这一好处的诱惑,才会选择彼此揭发的。
这有一定的道理,毕竟眼前的利益放在那里,而人性又普遍有着趋利避害的特点。
然而,却不完整。一方面是因为选择沉默,仍然有机会获得较好的结果。而率先选择揭发,自己的背叛很容易引发对方的背叛,到那个时候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更深层次的,囚徒的困境,反映的是人性的自私。逻辑的深处,是这样子的。
对于嫌疑人甲来说,如果嫌疑人乙的选择是沉默,那么在甲的两个选项之中,选择揭发的结果更好(立功释放优于坐牢一年);而如果嫌疑人乙的选择是揭发,甲也是选择揭发的结果更好(坐牢八年优于坐牢十年)。
所以,不管乙的选择是哪一个,选择揭发甲都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既然如此,人性使然,甲也没有什么好选的;因为,这对于乙来说,也是如此。
五囚徒的困境,不止嫌疑人在被审讯时才会遇到。
任何形式的竞争,只要我们身处其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认知囚徒的困境,走出囚徒的困境
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关于房地产市场。
当房地产开发商遇到一定的销售困难、资金回笼的力度开始放缓的时候,总会有大的开发商率先开启大范围的降价。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房地产的价格始终保持着上涨的大趋势,这几乎成为一种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所有的开发商保持着所谓的“攻守同盟”,共同维持着商品房的售价。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开发商都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这个同盟在房价的上市周期中,得到完美的维持;然而,在房价持平、甚至阶段性下行的周期中,总是会被打破。
这个时候,全国性大型开发商打响降价的第一枪,随后地方性的开发商跟进,“攻守同盟”破产,所有的开发商在降价的过程中利益均受损(当然,可能会由于激活了成交量,从而实现改善现金流的目的)。
同样的,天猫等电商平台,每年都通过这一招在双十一成功的胁迫所有商家参与促销。
第二个例子,关于军备竞赛。
国家之间,既可以通过相互协作增进互信,也可以通过增加军备提高威慑,来达成和平的目的。然而,信任关系大幅度滑坡之后,国家之间常常会走向军备竞赛。这个时候,两方都会大规模提升军费开支,将本可以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开支投入到军备之中。
当一国开始大幅提升军备的时候,其他国家不跟进的可能性极低。
最终,无论是这些军备被使用了(战争中消耗掉),还是被搁置了(由于相互威慑保持克制),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
同样的,军备竞赛,也适用于科技型企业之间的研发投入,比如TMT行业,以及创新药行业。
我听到的一个最新说法,是研发投入低于5亿元人民币的药企,在未来将做不出好药了。
此外,近年来,随着期货与股票市场高频交易策略的流行,各机构之间也开启了下单速度上的军备竞赛。
除了带来负面效果,有的时候,囚徒的困境,也会带来好的一面。
我们来看第三个例子,关于企业之间的价格战。
当行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龙头企业之间常常会进入价格战的状态。尽管维持价格水平,会让所有的企业保证相应的利润,但龙头企业常常通过大幅度降价,让其他企业无路可走,进而提升自己的市占率。
价格战一旦开打,下跌的价格幅度不是随意的,一定会下杀到大多数竞争对手的现金成本之下。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希望打击的竞争企业发生严重的亏损。有多严重呢,严重到它们宁可放弃生产。这样会导致强制性低效产能的出清,从而产生新的价格均衡,和新的竞争格局。
尽管价格战让所有参与的企业利益受损,特别是拥有较高成本的低效产能的企业,往往会被淘汰出局。但从整体上,这样的竞争最终让消费者受益。
类似的,我们来看第四个例子,关于优惠政策。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常常会向一些大型企业抛出橄榄枝,以吸引其到当地开办公司、兴建厂房。
这其中,常用的手段有更低廉的土地价格、更优惠的税收减免、更高额的政府补助、更便利的行政许可等等,地方之间的强力竞争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这个时候,地方政府的竞争,改善了各地的营商环境,整体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当然,如果政策的初衷,会导致经济发展的抑制,比如贸易保护政策的竞争性强化,其结果就有可能走到反面了。
六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读者朋友们也可以想一想自己身边的例子。
总体来说,参与竞争的双方、或者多方,利益是受损的。而争夺的对象,无论是大型企业的新建工厂,还是票贩子、黄牛党,利益则得到了保护。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项目,要采取招投标的原因。
如何走出囚徒的困境?方法不止一种
那困境中的囚徒,有没有打破困境的可能呢?
答案是有的,而且不止一种。
第一种,促成合作。如果单独审讯的两个嫌疑人,有着过命的交情,又或者极度畏惧对方的报复,那很有可能都会选择保持沉默。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盗墓笔记之中,也曾提到只有一种方法能够保证安全,就是父子一起去盗墓,儿子在下面挖掘,而父亲负责收货,并在完工后拉回墓中的儿子。
分工协作,比如公共区域的清洁周一由一班的同学来负责,周二由二班的同学来完成,也是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第二种,不同的价值观。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选择。也就是说,同样是囚徒,看到的博弈棋局不一样。
打个可能不很恰当的比方,假如其中一人有宗教信仰,或者特别慈悲,他可能希望自己多受些苦,而让对方多享些福,这个时候的选择就会完全不同,因为他并不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个角度出发。
生活之中,面对公共环境的污染,一些人会觉得垃圾不丢白不丢,我不丢别人也会丢,那还不是一样。而环保组织的成员,社区的热心群众,则会不定期组织大家清捡垃圾。
这个时候,依赖的就是不同的价值观念,甚至是不同的信仰。我们看到,各种公益组织,常常是从利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
所以,有的时候,多元化的价值观,不让一条道路过度拥挤,是有助于社会的整体稳定的。
话说回来,正是囚徒的困境,所导致的“公地效应”,人人从自己出发,却会让集体的利益受损,成为了政府以及各种组织存在的依据之一。反过来,集体是否真正受益,自然也成为衡量的准则。
第三种,打破二元对立。囚徒的困境,是因为我们深陷其中。如果我们能够预见到将来的困境,我们完全可以有另一个选择,不做囚徒。
不玩了,总可以吧。当年,泛舟江上的范蠡,就选择了这份洒脱。
正所谓“放下,即是解脱”。
七行文至此,我们在回顾开篇所提出的疑问,关于巴菲特的华丽转身,读者朋友们是否自然而然的有了新的感悟呢?
我们用巴菲特自己的话说:
“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正是这种灵活转换的视角,让巴菲特在博弈的棋局中,找到了“君子不器”的游刃有余。
换句话说,巴菲特通过变换赛道(包括切换收益),自己改写了在市场中博弈的格局。
读到这里,你会不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呢?
未完待续。
头条号、微信关注,请搜索“自由源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