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被称为陛下(说文解字皇上)
今天想分享一下对“陛下”的理解。
一、“陛下”的传统理解
公元前221年,秦国一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嬴政自比三皇五帝创造了“皇帝”,称始皇帝,并规定了皇帝自称为“朕”一一朕者,掌舵人也。
而关于臣子对皇帝的称呼有很多,比如:皇上、圣上、万岁、陛下等,其它都好理解,就是“陛下”到底如何解释一直存有争议。
因为从古至今都认为“陛”是皇宫的台阶,以致于文人学者们一直围绕着“台阶下”进行着牵强附会的注释。
最流行的“陛下”之说是君臣之间存在九阶的高度差,以显示皇帝的高高在上,臣为表示对君的尊敬,说话做事都要经过中间人(近侍太监)代为转达给君。反正我是看晕了,如果历朝历代的皇帝们知道臣子们喊的“陛下”是“台阶下”之意,会不会后悔没砍了这些“胆大包天”的臣子?
二、“陛下”之我见
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提到“陛下”均与嬴政有关,从“朕”的内涵来着,“陛下”应该也有着深刻的内涵。
要理解“陛下”,关键先要弄清“陛”的本义。
“陛”最早见于《说文》小篆,要解读出其本义有点难度,必须更加深入地探索其源头一一“坒”。
“坒”是“陛”的古字初文。
从《汉典》看,“坒”字虽然未见于甲骨文,但已见于商代晚期的金文中。
我们单独看下商周时期的金文“坒”。
其构字是“郭” “比”,二者左右可互置:
“比”为“二人”,在古汉字中“二”已可表示“多”,所以“比”实是表意“多人”。
“郭”表意的是城邑。下图是“郭”的字源演化及甲骨文表意图。
所以,“坒”的本义是“城邑中的人(臣民)”。城邑是防御设施,具有保护百姓的作用,故又引申出“坒”的“保护臣民”之义。
而“陛”是“阝(阜)” “坒”,“阜”的本义实为“左中右三军(阵形)”。据专家研究,至迟在商代晚期已出现“左中右三师”。我曾经解读过“师”的本义是“左右二军(阵形)”,“阜”是“左中右三军(阵形)”。
综上可得,“陛”的本义是“指挥三军保卫城邑中的人”。
而对于皇帝而言,自己是上位者,臣民均为“下”,所以“陛下”者,就是指挥三军守卫城邑、保护臣民的人。正是因为称皇帝为“陛下”,皇宫中的台阶才借用了“陛”的称谓。
这种解释是不是非常合理?
欢迎讨论
(文中图片均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渣渣灰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