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最奇葩的街道(广州最有味道的街道)
这是珊珊三丫头爱生活、爱摄影、爱旅行、爱美食的驻足点。
许多人有一个习惯,当在一个地方旅行结束后,会顺便买一些当地的“特色”回家,这就是“手信”。有了手信,回家后就可以逗逗孩子、与亲戚朋友分享旅游地方特色。那么,当你来到广州旅行,珊珊三丫头推荐一个既可欣赏历史文化风景又可以购买手信的地方:一德路。
一德路目前广州最大的海味干果批发市场,除了来批发产品的,来这里购物的多数是广州本地街坊,因为这里沿街商铺都是售卖海味干货,品种十分齐全。大家都知道海味不同于海鲜,经过了精心加工,海产品就可以长期保存了。再加上这里是批发市场,价格实惠,会过日子的广州人,又怎么会放过这样一个地方,一次采购,就可以满足一家人很长一段时间的需求了。
正因为沿街都是海味干货的商铺,所以,每次从一德路地铁口一出来,就能闻到一阵阵的“海味”味道,所以许多街坊都把这里称为广州最有“味”的街道,碰到外地游客问路,广州人就会回答:凭着鼻子闻到的味道,越浓就越靠近了,或跟着人流中的小拖车走,就准能找到一德路。听到这样“有趣”的回答,外地游客可能会一边犯嘀咕,一边说:开眼界,这个寻路!
广州一德路名字,因为明清时期曾在这里有“一德学社”,出自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道篇》的“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因此得了“书香”味十足的街名。虽因旁边的一德学社得名。然而一德路去没有沿着名字的气质方向走,却因毗邻十三行,在历史上曾经是广州城的南城墙和十三行庞大的货物仓库所在地,慢慢发展起来,成为一条广州乃至全世界著名的商贸街道。
如今漫步在一幢幢老骑楼下的一德路,1000多米的街上,密密麻麻挤满了商铺档口,一家接一家的,售卖着各种海鲜干货、食杂品种。最吸引的是这时的海味,各种档次都有,那些鲍参刺肚、虾仁、海虾干、虾皮、干贝、鱿鱼、墨鱼、螺肉、银鱼、紫菜、海带……等等,商品琳琅满目,让整条街道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海味”的味道。
一德路卖海味干货有过百年的历史,清朝末年,一德路以“三栏”闻名,即鱼栏、果栏、菜栏,栏是旧时广州对成行成市的商品集散地的称呼。那时珠江水还没退出去,一德路的“三栏”档口北依城南门,南濒珠江,前铺临街而设,后仓达江边码的。每次有货船靠岸,货物就直接搬到仓房存放。“三栏”是清末最主要的海味干果蔬菜集散地,是闹市中的旺地。1920年,三栏北的外城城垣被推平,城基改筑为一德大马路,三栏的买卖变得更加兴旺,尤其是海味行,逐渐形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鲍参翅肚海味集散地。
再沿着一德路走,除了琳琅满目的海味杂货外,整条路都是、手推车、小货车、单车运载着大包小包,让整条街道变得热热闹闹的,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站在街中,看着眼前的一德道,让时光倒流,一德路还是一条充满历史的街道。历史上的一德路曾有两广总督的府邸。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这里被英法联军的炮轰。这里建起了著名的“圣心大教堂”。
圣心大教堂始由法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工匠建造而成建成,是一座双尖塔哥特式建筑,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另外三座是巴黎圣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科隆大教堂,因为整个设计风格与欧洲教堂的风格相通,给广州带来别具特色的欧陆风情,所以这里又被称为“远东巴黎圣母院”。又因为圣心大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同时被称为“石室”。这座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的圣心大教堂,默默地见证着一德路的诞生和兴盛发展。这里现在是免费开放的。
游客来广州一德路游玩,沿街可以欣赏岭南风情的骑楼,感受浓浓的生活气息,还可以参观充满欧陆风情的“石室”,游玩后,还可以顺道采购一些“特色”的海味干货作手信,是一个不错的安排。
那么,你有来过广州的一德路吗?你能感受到这里浓浓的“味道”吗?第一次到一德路,你试过依靠味道来寻找一德路的吗?你来一德路的目的是什么?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