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

相遇是一种缘分,欢迎关注“甜小娱儿”!

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1)

文|甜沫

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于血肉关系。——席勒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执导的电影《如父如子》,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标题。“像父亲,像儿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于是,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欣赏这部豆瓣8.6分的佳作。

但很显然,这部电影探讨的中心议题是父子关系。长期以来,在亚洲文化中,父亲被定义成在外打拼事业的角色,母亲的职责是相夫教子,抚养和教育孩子主要由母亲来承担。于是,整个社会就形成了一种相对淡漠的父子关系,日本如此,中国亦如此。基于对这种现象的深刻思考,从《步履不停》到《回我的家》再到《如父如子》,父子关系已经成为是枝裕和电影中一个反复被探讨的问题。

故事以一个略显老套的抱错孩子的桥段展开,牵扯到两个家庭,聚焦在两个六岁的孩子身上。但是,它凸显的重点却是男主角良多(福山雅治饰演)在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情境下的种种反应:纠结、领悟和变化。所以,整部电影的核心人物是良多,而其他人物(养子庆多,妻子绿,亲子琉晴,琉晴养父斋木,斋木妻子尤加利)都只是起到陪衬的作用。

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2)

电影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巧妙地选取了良多作为父亲也作为儿子的双重困境的角度。一方面,作为父亲他是不称职的:极少陪伴孩子,对孩子过于严格甚至苛刻,因儿子不像自己那样优秀耿耿于怀。另一方面,作为儿子他是不合格的,与父亲关系疏远,感情淡漠,因儿时的经历不能原谅父亲。

在试图交换孩子、回归血缘“正途”的过程中,良多不仅完成了作为一个父亲的成长与转变,而且消解了多年来作为儿子的偏激与固执。他终于明白:所谓父子一场,就是相互学习,学会妥协。抚养孩子的过程,也在抚养父亲内心的自我。

01、以社会精英自居的良多,在养育孩子方面完败小电器商斋木: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父亲是无人取代的工作

电影中设定了两个经济条件的悬殊家庭:良多代表的是优越感十足的中产阶级,他毕业于名校,供职于一流的建筑公司,美丽的妻子在家里当全职太太,儿子即将进入昂贵的私立学校上小学,一家人居住在繁华都市的高档公寓。

而斋木代表的社会中的底层百姓,他开了一个小小的五金店,家里有三个孩子,妻子在隔壁的便利店打工,全家人挤在狭小的门脸房里。

  • 家庭条件迥异,养育孩子的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良多是公司里颇受重视的中层管理者,同时,他的胜负心极强,对事业积极进取,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即使周末也不能陪伴孩子。除非必须参加的亲子项目,他才会请假参与。

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3)

与此相对,经营着一家小小五金店的斋木只是一个平凡的劳动者,既比不上良多的学识,更无法比肩他的社会地位,还喜欢沾小便宜,就连长相也比良多差。但是,他却是一个优秀的父亲。

斋木将父亲的职责作为人生的第一要务:陪孩子玩耍,给孩子修理玩坏的玩具,和孩子一起洗澡并嬉闹。正如他自己所说:“能拖到明天做的事,绝不今天做”,因为他要匀出时间陪伴孩子。

在两家小朋友逐步介入对方家庭的过程中,斋木发现了良多的忙碌以及对孩子长时间的忽略。斋木有点生气地指责良多:“我半年内陪庆多的时间,比你六年以来还要长。”

而良多则理直气壮地反驳到:“有工作在等着我。”这个理由看似充分,但斋木的回答却让良多无言以对。斋木停顿了一下,反问良多:“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4)

或许在那一刻,良多终于有所触动,六年来,他欠了庆多太多的陪伴。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资料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比那些一星期内接触父亲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融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更富于男子汉气概。少年常与父亲接触,往往社交能力强,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

耶鲁大学连续进行了一项12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更聪明,他们在学校易取得好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可见,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且深刻的。

  • 在不同教养方式下成长,两个孩子的性格差异已经初露端倪。

在电影中,交换两个孩子的照片时,庆多是一张正襟危坐的证件照,而琉晴却是笑得一脸灿烂玩闹中的照片。斋木还找出手机里的视频,回忆一家人游玩的情景。

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5)

两个孩子初次见面打招呼时,乡下的琉晴声音爽朗,自然大方,而庆多却显得腼腆和拘束。

在陪伴中散养孩子的斋木带给孩子的是快乐和笑声,而对孩子家教严格细致的良多期许的则是孩子的卓尔不群。

于是,琉晴的天性得到良好的释放,爱玩,爱闹,有不明白的就问;而庆多则压抑着自己的想法,与父亲有疏离感,即使自己不喜欢弹琴,也努力地练习,小心翼翼地讨好父亲。

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好的礼物,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的一场修行,因为陪伴是爱的最佳体现。人生看似完美的良多,在亲子关系上却输得一败涂地。虽然斋木和良多家的经济条件有较大差异,但对于孩子来说,住在高级公寓和街边平房其实是一样的,一间独立的儿童房和硕大的浴室,比不过窄小的浴缸里父亲陪伴下的欢声笑语,再多的新玩具,比不过父亲亲手修好的那一个。比起冰冷的物质供给,孩子更需要的是有温度的陪伴。

02、以争强好胜为标签的良多,与温柔平庸的庆多形成鲜明对比:孩子对父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父亲却在计较孩子是否优秀

丰子恺在其著作《致我的儿女》中写道: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天真质朴的孩子是这世上最善良无私的人,他们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甚至是不留余地的。庆多将自己对父亲的爱深深地藏在了心里。

影片一开始就通过庆多的入学面试,让良多说出了对孩子的评价:稳重、待人温柔但缺乏进取心。而良多却具有与庆多完全相反的性格:争强好胜、不服输继且倨傲自负。

如此的性格反差下,良多和庆多和谐的父子关系缘何而来?因为庆多一直在努力达成父亲的期待,满足父亲对他提出的要求:良多下达任务,庆多就去执行,至于庆多是否喜欢,良多却并不关心。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根据父母要求是否严格和父母对孩子的响应程度这两个维度,把父母教养方式划为四种类型:权威型、独裁型、忽略型和溺爱型。

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6)

其中,独裁型的意思是:高要求,但低响应,家长对孩子进行严格控制管理,力图使孩子的行为与家长的目标一致,不采纳孩子的任何意见和想法,也很少与孩子交流。而剧中的良多就属于典型的独裁型父亲。

良多对庆多要求极高,回家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练琴了没有,在他的意识里,庆多是没有选择权的,完全忽略庆多的想法,而必须听从他的安排。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小小的庆多变得敏感而沉默,习惯了服从父亲,但却不一定快乐。

  • 庆多委屈自己,无条件地爱着良多

母亲告诉儿子庆多,不想练琴的话,可以不用勉强。但庆多果断拒绝了。他的理由是:“弹钢琴,才能让爸爸更喜欢我。”因为和爸爸一起四手连弹的短暂时光,正是庆多为时不长的可以得到的陪伴。

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7)

良多跟庆多说周末留宿是完成让自己变得更强的任务,庆多听后点点头,即使心里有疑问,也不在良多面前说什么。他在房间中偶然听到了自己将要被送到斋木家,不再回来了,他也只能默默地难过。他想做个乖孩子,听爸爸的话才是乖孩子。

庆多对良多百分之百地信任和爱,这种爱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只因为是自己的爸爸,所以自然要爱。

  • 良多对庆多不够上进和优秀耿耿于怀

但是,良多对庆多的爱却是不纯粹的,甚至说是有条件的。当亲子关系鉴定的结果出来之后,良多说的第一句话是“果然是这样。”

长期以来,良多对庆多不如自己优秀这件事心存芥蒂,现在终于有了合理解释,原来庆多根本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促成良多下定决心放弃庆多最重要、最直接的事件是钢琴演奏会。庆多的表现不尽人意,并且对其他优秀表演者表示出衷心地赞美。

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8)

良多非常不满地问庆多:“别人弹得那么好,你甘心落后吗?”他告诉庆多如果没有不甘心也就不用再学下去了。良多觉得庆多不努力、不上进,对他失望到了极点。在这场戏之后,通过良多和绿的对话可知:良多决定放弃庆多。

可是,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或许有些方面比不上其他人,或许努力了也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但他们仍是独一无二的。可惜的是,能这样想的父母实在太少了。

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在儿童的眼睛里,父母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他们给父母的是毫无保留的爱。有时为了讨好父母,就把自己真正的想法压抑在心里,久而久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必然是有害的。而父母应该用更宽容的目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父母是不完美的,为什么要苛求自己的孩子完美呢?努力成为权威型的父母,在给孩子提出高要求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反应,让孩子去做真正热爱的事,而不是逼着他们一味地迎合父母的期待。

03、以血缘关系决定取舍的良多,最终听从了内心的声音作出改变:比起血脉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情感的羁绊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

这句话用在良多身上再合适不过,高傲自负的良多正是被孩子拯救的:庆多、琉晴和护士的孩子,都曾影响过他。

  • 护士的孩子极力保护继母,冲击了良多的心灵

两个孩子之所以被抱错,有个关键人物就是值班的护士。在审判时,她说出了实情:自己是因为嫉妒条件优渥又幸福和谐的良多一家,才故意调换了孩子。

护士因与再婚丈夫孩子相处不如意而心生恶念,六年后,当没有血缘的孩子已经将她认作母亲时,她懂得了亲情的力量,选择说出事实,向大家道歉。

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护士请律师转交给良多一笔钱,当气愤的良多找到护士家将钱还给她时,两人发生了争吵,护士的继子挺身而出,个头不大却挥起拳头说:“这是我的妈妈”。那一刻,良多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亲情难道只依附于血缘吗?答案是否定的。

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9)

这是电影中,用来传达情感的羁绊比天然的血脉重要的一个例证,为最终良多对交换孩子一事转变想法埋下了伏笔。

  • 琉晴让良多反思自己对庆多的教养方式

公司领导希望良多将更多的时间用来陪伴家人,将他调换到相对轻松的部门。在人工森林中,他从护林工口中得知蝉的羽化时间通常需要15年,他的第一反应是竟然这么长,之后陷入了沉思。

在与陌生的亲生儿子琉晴的相处过程中,良多尝试着像一个大孩子一样陪他玩耍,跟琉晴打成一片做游戏,不再像以前时刻树立着一种父亲的威严。当琉晴在许愿说:“希望回到爸妈身边”,绿一脸诧异,琉晴道歉,而良多却说:“没关系”。

这时的良多已经明白:养育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

  • 庆多无声的爱感化了高傲而冷酷的良多

良多偶然发现相机中庆多拍的照片,一张张相片是庆多对父亲无声的爱,冷漠脸的良多瞬间泪目,那一刻,他才明白庆多对自己有多重要。

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10)

这个情节动人且充满力量,良多在这里完成一次心灵上的成长和飞越:情感的羁绊超越了血脉的牵连。

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11)

当良多卸下自我,一路追随着庆多,试图表达自己对他的爱,他说着对不起,说看到了儿子为他拍的照片,告诉儿子自己也曾放弃钢琴,因弄丢父亲节的礼物而向儿子道歉。最后,良多强调自己六年间都是他的父亲,变强的任务结束了,他重拾了自己与庆多的联系。

沉默寡言的庆多睁着可爱的大眼睛不说话,但不再向前逃跑。良多揉了揉庆多的头发,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在俯下身轻轻的拥抱中,第一次真正成为父与子。

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12)

原来,亲情的牵绊不是血缘,而是时间累积的情感。即使基因遗传让父子从外表上相像,但真正让父子心灵相连的却是内在情感,是举手投足不经意间的相仿和神似。而情感来自于时间的累积,对孩子而言,情感就是陪伴。因陪伴而产生的爱与真情,是斋木一家对三个孩子一视同仁的疼惜,是护士年幼的继子为保护她而表现出的英勇,是良多对继母迟到的歉意,更是良多对庆多的念念不忘和紧追不舍。

结语

《如父如子》延续了是枝裕和一贯的叙事风格:安静,内敛,含蓄。在平淡如水的叙述中,贯穿着良多心理成长和蜕变,不捉痕迹地揭示了父子深情,不刻意煽情却感人至深。

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13)

影片结尾,回到电器行中,庆多问良多:“你知道蜘蛛侠其实是蜘蛛吗?”良多笑答:“第一次听说。”

这个细节巧妙地回应了“如父如子”的电影标题:父亲和儿子之间原来可以是互为父子的微妙关系,孩子懂得的和可以教我们的,也许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多。我的疑团顺势解开。

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父与子的身份相互交错,不可分割。

看母亲在最后一刻教育孩子的电影(豆瓣8.6分电影如父如子)(14)

父亲和儿子,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如父如子,如影随形,在彼此陪伴中感受岁月静好,在岁月流逝中享受温暖亲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