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全解密(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
之所以要添加本篇,主要是为了纠正一些广为流传的误导性知识。
首先驳斥几个广为人知的谣言。
1、志愿军入朝时用的是小米加步枪,装备与美军相差悬殊。
即使是刚刚入朝时,志愿军的装备也不是小米加步枪,除了重炮和坦克,步兵装备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基本及格。
以39军为例。
入朝作战时,39军装备日制38式步枪7320支,中正式步枪1512支,美制春田步枪2408支,冲锋枪(主要是美制汤姆森和英制司登)3058支,捷克式、歪把子、布仑式轻机枪907挺,日制92式重机枪7挺,M1917重机枪155挺。
对枪械不太懂,这是捷克式吗
以上合计步枪11240支,冲锋枪3058支,轻机枪907挺,重机枪162挺。全军辖3个师,约4万人,与同时期美军2个师的规模差不多。
其中,汤姆森冲锋枪、M1917重机枪都是朝鲜战争时美军的制式装备,春田步枪与美军当时制式M1步枪是同一个厂家(春田军械)生产的,性能有差距,但不构成代差。捷克式轻机枪也是久经考验,与美军班组机枪BAR相比没有劣势,二战期间还是捷克的制式装备。
除此之外,火炮方面,39军有60mm、82mm迫击炮369门,107mm化学迫击炮(可以发射化学炮弹也就是毒气弹和烟幕弹)12门,日制92是步兵炮24门,美制75mm榴弹炮12门。
美军一个师装备情况如下:
美军一个步兵师约18000人,一个班11个人,装备M1半自动步枪10支,BAR机枪1挺,狙击枪一支。全师轻、重机枪约800挺,迫击炮160门,高射炮64门,105mm榴弹炮60门,155mm榴弹炮12门,其他70mm以上口径火炮约200门。
除此之外,美军一个师还有坦克150辆,装甲车35辆。
由上可见,在近距离火力支援(迫击炮、中小口径火炮、轻重机枪),志愿军至少能跟同规模美军打成平手。在攻坚(坦克)和远距离支援(重炮、空中火力)方面,支援军处于绝对劣势。
志愿军武器的主要问题在于,武器口径繁杂,步枪、机枪子弹不通用,后期补给十分不便。而且很多子弹、炮弹(特别是美制大口径榴弹炮)国内生产不了,打一发少一发。
2、朝鲜战争志愿军是以人的生命弥补火力不足,换取胜利的。
这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如果不怕死就能打胜仗,那这个胜仗打得也太容易了。如果死的人多就能胜利,那么二战拯救世界的就不是美苏,而是中国了。
事实上,志愿军充分发挥了手头武器的特点,扬长避短,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总体来说,志愿军的在双方进入对峙阶段前的战法,是“运动战 黏住打”。
所谓运动战,要领就是穿插,在敌人的正面利用地形和工事掩护,牵制对手,然后绕到对手后方,切断敌人的退路和补给线,形成包围态势;所谓黏住打,就是尽量避免形成远距离对射拼火力的局面,尽量接近敌人,利用美军害怕近战的心理,使敌人的火力优势无法发挥。
后来美军描述的跟志愿军的交战情景。志愿军提前在美军阵地视距外集结,匍匐向美军阵地缓慢前进,利用伪装躲过美军的战场和空中侦查,等到接近美军阵地十几米的地方,突然发起冲锋,美军的远程火力优势荡然无存。
接受苏军装备后的志愿军套装
除此之外,一些偶然的小因素也让志愿军占了不少便宜。志愿军前期大量装备日制38式步枪,这种步枪是日军侵华时的制式步枪,其特点是口径小、射程远、弹道稳。同时,为了适应中国东北冬天的寒冷气候和华北地区的沙尘,还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独特的特性。而志愿军经常打伏击战,与这种步枪的特性完美契合。在山地丛林伏击,步枪的射速就不那么重要了,需要的是首发命中和高精度,在朝鲜寒冷的冬天和志愿军落后的保养措施,需要枪支的可靠性。而38式步枪完美契合了这些特点。
除了装备之外,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时机完美契合了兵法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要分两个方面讲,一是国际环境,二是朝鲜气候。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说,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因为欧洲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朝鲜战场并非美军的战略重点方向。此时西欧的力量对比在之前系列文章中讲过,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单说说气候的天时。
众所周知,朝鲜寒冷的气候给志愿军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大量志愿军被冻伤、冻死。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到,寒冷的气候同样大大削弱了美军的战力,甚至给美军造成的困难甚至要更大一些。
是的,我知道,美军有棉衣、棉鞋,有防雨雪外套,有鸭绒睡袋,有即热食品,有高热量食物。但是,这些好处大部分只能体现在不打仗的时候,打仗的时候呢?
他一样要从鸭绒睡袋里滚出来,窝在雪地里;他的枪炮一样会冻住,无法使用,特别是车辆和坦克,需要长时期的热车,这一点在紧急转移中特别致命,后来龙源里美军丢弃了一千多辆汽车、装甲车,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在漫天风雪里,他们同样瞄不准,看不清,特别是夜晚。
更为重要的是,高寒风雪天气大大限制了美军空军的威力。除了清除机场积雪、发动机热车这些事项外,还在于大大降低了美军的战场感知度。志愿军埋伏在冰天雪地的冰原上,身上披个白布就是最完美的伪装,美国空军依靠目视侦查,是很难发现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同样恶劣的气候,对装备优势一方的影响要大于劣势方。优势方的装备优势无法体现,就只能跟劣势方比拼环境适应能力、勇气和毅力,这就是志愿军的强项了。
再说说地利。
从宏观环境看,美国是跨了一个太平洋作战,志愿军在家门口作战,即使志愿军缺乏有效的运输工具,后期美军大量轰炸道路、铁路,也比美军补给要方便。
在美军仁川登陆前,美军在日本储备的弹药就消耗的差不多了。像军服、食品可以从日本、台湾买,但是武器弹药呢?只能从美国本土补给。
当然,美国人有强大的运输舰队,志愿军无法从海上袭扰,可是这得花钱啊。同样一颗子弹、一发炮弹,双方的运输成本天差地别。对于美国这种民主国家,打仗花钱是件很危险的事情,特别是打不赢的时候。
从微观环境看,朝鲜的地形简直是为志愿军这种轻步兵预先设计的。
后期志愿军的T-34坦克班组
朝鲜半岛四分之三的面积是山地,且多集中于北部和东部地区,与中国接壤部分,有大片的山地丛林,这是天然的掩护和屏障,大大降低了美军的战场感知度。
美军打仗特别重视战场感知度,举个小例子。
朝鲜战争打了两年后,苏联终于同意卖给志愿军苏军装备10年以内的装备,包括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火箭炮。但是价格仍然高得让人发指,一发炮弹要8两黄金。
志愿军第21炮兵师首先装备,舍不得打空炮实验,决定实战实验。在东线的某次战役中,美军在坦克掩护下向我军阵地发起进攻,志愿军且战且退,将美军约一个营的兵力引到我军预先设定的火箭炮覆盖地。敌人进入后,火箭炮随即发射,192发火箭弹射完后,美军这个营基本上被全歼。预先在高处的观瞄组通过望远镜看到战果后,兴高采烈地打电话向师部报捷,师部跟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快跑!快跑!快转移!”
随即,该团撤出阵地,过了大概五分钟,美军的轰炸机、远程火炮就覆盖了志愿军的火箭炮阵地。
这就是美军强大的战场信息感知能力,空中有飞机,地面有观瞄组,还有早期的炮侦雷达,部分美军甚至还有热视仪。各部之间始终保持紧密通信,这种通信后来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数据链。一旦某部被袭击,立刻判断袭击火力的方位、距离,空中支援、远程火炮支援随即覆盖。
但是,朝鲜的这种地形大大降低了这种战场感知能力。
志愿军刚刚入朝时,美军始终无法判定志愿军的兵力,就是因为志愿军与美军遭遇后,打一仗,然后立刻钻进朝鲜北部的高山密林中,如同一个巨大的影子,美军的侦察兵从空中根本看不到。
后来联合国军的失利战报接连传来,麦克阿瑟亲自坐上侦察机去中朝边境看了一圈,茫茫雪原寂静一片,所以他仍然不相信有大股中国军队入朝。而此时,在朝志愿军已经超过10万人。
从微观战场看,这种地形优势是志愿军装备劣势的最大弥补。
客观来说,如果战场在东北平原,志愿军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过美军的,就像苏联能在一个月内消灭关东军一样。日军预设防线大量被苏军的机械化部队包抄后方、侧翼,被合围,然后被歼灭。
难道日军不知道迂回包抄吗?不,日军这招用得非常溜,打国军基本上都用这一招。但是你在平原地带,你轻步兵迂回的再快也跑不过机械化军队,茫茫平原,遍地都是机械化部队可通行的道路,人家爱怎么穿插就怎么穿插,轻步兵是追不上、跑不了、打不过。
但是在朝鲜,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朝鲜境内本来就山地纵横,基础设施不健全,可供机械化部队通行的道路就那么多。即便是有道路,但是由于多山、多河流,道路上的很多桥梁承重不够,根本过不了坦克。
但是,供轻步兵迂回的道路遍地都是,无非就是道路难走一些、山高一些,这些对于志愿军还是个事儿?所以,志愿军有大量的迂回途径,而美军没有。就像下象棋,美军只能在固定几个的格子里通行,志愿军却是横纵突击,占尽便宜。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美军不走山路呢?
答案是他走不了。美军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摩托化,一个师编制内有几千辆辆汽车、装甲车,士兵都去跑山路,这些装备要不要了?重炮、坦克要不要了?
所以他没办法,只能走公路,可是一旦公路被堵住,在公路两旁设伏击,他根本没办法展开有效的战斗队形,等待他们的就是被包饺子的命运。
当然,美军的机械化也并非一无是处,朝鲜战争中多次志愿军分割包围美军,美军硬是凭着坦克、装甲车的突击冲开一个缺口,而且由于美军的机械化,跑起来比兔子还快,志愿军追不上,很难大量杀伤美军有生力量。
同时,针对那些喜欢隐伏在密林中的志愿军,美军大量投放凝固汽油弹,很容易引发大火,也给志愿军带来了很大的伤亡。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种地形带给志愿军的优势要远大于其弊端。
最后说说人和。
志愿军的主力来自东北野战军,也就是第四野战军。在1950年这个时间点,这是一支战斗力在世界上都数得着的部队。
他们在过去的5年中,一直在战斗,从东北打到了海南岛,三大战役参加了两个,长期与国民党最精锐的美械师作战,有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对优势火力的能力。
同时,他们进东北时接收了日本关东军的装备,解放战争缴获了大量美式装备,不仅装备水平明显高于兄弟部队,而且有大量的专业人才。像坦克兵、炮兵、铁道兵,四野都有相应的编制。
相比而言,二战后的美军有点马放南山的意思了。
在1950年这个时间点,驻日美军共有四个师,都面临严重的减员,绝大多数减员都来自一个问题,性病。这个就不解释了,相信大家都懂。
不仅是减员,训练废弛,武备也严重短缺,战斗力并不像二战时期那么高。第24步兵师是第一批到朝鲜战场的美国军队,跟朝鲜人民军只打了半个月,减员46%。
四个驻日美军师在参战时,由于性病、请假、不愿意去打仗等种种原因,每个师都大量缺员,第七步兵师战时编制是15000人,临开拔了只凑够了9000人。美军不得不从韩国当地和联合国军中抽人补充编制。
可是韩国军队当时已经被打垮了,根本没有成建制军队。无奈之下,美军就拿出国军拉壮丁的精神,从釜山当地拉人当兵。这些人中很多连枪都没拿过,匆忙之间就被拉入美军队伍,语言不通,美军也懒得训练他们,他们上战场纯粹是去堵枪眼。
当然,他们的参军也给志愿军提供了很大的支援,后来朝鲜战场上阵亡的美军级别最高将领第八集团军的沃克中将,就是在逃跑过程中抢道被韩国军队的卡车撞死的。从这个角度看,真应该给这个卡车司机颁发一个大大的奖章。
所以,虽然朝鲜地形狭长,需要时刻防备美军在后方登陆;虽然美军有压倒性的空中火力优势;虽然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始终是个大问题;虽然新中国刚刚成立,积贫积弱。但是,志愿军参战,并非因为感性的冲动和国际主义精神,而是领导层经过深刻分析的。从牌面上讲,我们是有相当大的赢面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