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2022十大考古#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1)

发掘单位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

山西大学

项目负责人

张光辉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2)

图1 遗址位置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碧村村北,东距兴县县城20公里,西离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51公里(图1)。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3)

图2 碧村遗址全景(东-西)

该遗址三面环河邻沟(图2),东、中部各修筑一道纵贯南北的城墙,形成一座具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聚落(图3),城内残存面积75万平方米,主体年代相当于龙山时代晚期及二里头时代早期,绝对年代2200BC-1700BC。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4)

图3 遗址平面图

1工作概况

碧村工作始于2014年,2015年开展了首次发掘,找到了遗址核心建筑区及城墙之所在,此后,在“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五)”等课题框架下,2016—2017年实施了核心区小玉梁整体式揭露,2020-2022年推进了东城门全面发掘集重点区域勘查,开展了碧村所在蔚汾河及周边区域调查。

截止2022年底,按照国家文物局下发执照的要求,六个年度共计完成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较全面呈现了各阶段聚落范围、核心区布局和城门结构,基本明确了遗址的兴衰历程,出土一批颇具特色的陶器和制作精美骨器及玉石器(图4)。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5)

图4 小玉梁建筑平面布局

2聚落变迁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6)

图5 骨针 (小玉梁H24:49-51)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7)

图5 绿松石 (小玉梁)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8)

图5 铜泡 (小玉梁T117071③:4)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9)

图5 瓮城内出土陶器(东城门)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10)

图5 卜骨 (小玉梁H24:1)

小玉梁地点是碧村遗址核心之所在(图5),龙山晚期以其为基点,聚落范围呈现由西向东逐步扩展的趋势,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兴阶段(2200BC左右)遗址东界在小玉梁附近,此阶段核心区小玉梁建筑为一组南向土构房址,南部坡地可见配套的多门道进出口;第二阶段(2100BC-1900BC)小玉梁南向建筑已废弃,重新规划建造了一批与地形走向一致的东西向石构建筑群,并将碧村聚落向东推至距离核心区小玉梁0.9公里的城墙圪垛地点,在其东部边缘修筑外城墙及外城门,形成内外双重城防设施,由此进入其鼎盛阶段;第三阶段(1900BC-1700BC)瓮城南口被封堵(图6),城门内部多处成为人们生活空间,发现多组以炊器、盛储陶器为基本组合的生活场景,东城门功能因此丧失,碧村遗址也由盛转衰(图7)。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11)

图6 被封堵的内瓮城南门 (东城门)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12)

图7 瓮城墙角的条石及周边器物组合

3鼎盛时期的碧村

该遗址目前所见遗存,以其鼎盛阶段建造和保存下来的一批石构建筑为主,集中位于核心区小玉梁和内外城门附近。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13)

图8 核心建筑-小玉梁地点

鼎盛阶段的小玉梁应为其宫殿区,以一组西向五开间、外带廊道的石砌建筑为中心(图8),西北角配备有上下台阶其他功能的大房址(图9、10),外围砌筑护墙,护墙内面积3700平方米;整个台地建筑方向统一,轴线明确,等级鲜明,为了解石城核心区聚落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14)

图9 供上下的台阶(小玉梁)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15)

图10 东北角房址(小玉梁)

这一时期城门分为内外两重。内城门位于小玉梁以东100米,由北部内城墙及南部墩台构成,中间留有一豁口,以供进出。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16)

图11 东城门及城墙

外城门亦即外城墙上所设东城门,规模较大,位于外城墙中北部(图11),整个门址南北跨度74米,东西进深48米,由三个石包土芯大墩台呈“品”字形围合而成,墩台附近设置多个门塾和障墙,形成内外双重瓮城(图12)。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17)

图12 东门址

通关进城时,需经半圆形墩台外侧夹道(图13),进入第一道瓮城,迂回前行,经过两道瓮城后,方可抵达城内。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18)

图13 东墩台

碧村外城东门址是目前发现史前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结构最为严密、形制最为规整的一套门址系统,为复原这一时期城门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4工作概况

目前,针对碧村遗址已实施了遗址年代、古环境、生业、手工技术等方面17个专题的科技探索。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19)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20)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21)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22)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23)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24)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25)

图14 主要植物遗存 (粟黍豆、水稻、果仁、酸枣)

研究表明,因其便利交通等原因,4000多年前古先民在此聚集,形成了粟为主黍为次、大量养殖猪羊牛的农业经济,为其扩土建城打下了良好基础(图14、15)。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26)

图15 羊骨-碧村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27)

图15 猪骨-碧村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28)

图15 牛骨-碧村

这座城址主人有着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协调能力,其统治者不仅积极调动相关人员有规划地从山下采石,运往山上砌筑城池;在修建城门、宫殿等大型建筑时,多方勘查,有组织地从他处运输大量粘性较强的褐土,夯筑墩台和土坯墙体(图16)。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29)

图16 夹墙土坯(东城门)

5价值与意义

碧村遗址是晋陕大峡谷东岸发现的规模最大一座史前石城,属于蔚汾河流域及周边区域2000BC前后的区域中心,与同期盛极一时的石峁古国遥相呼应。

该城址层层设卡、处处把关、谨慎布防的结构,彰显了浓厚防御色彩,展现了矗立于黄河东岸碧村遗址的特殊屏障作用,这为解读该区域文明提供了关键材料。

遗址占据河套石城文化圈向中原过渡的前沿要地,是揭示天下万国时代北方与中原的之间文化交融,展现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多元一体文明形成轨迹重要窗口。

发掘工作照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30)

清理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31)

三维扫描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32)

陶器成分分析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33)

无人机航测

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十大考古终评项目)(34)

讨论小玉梁结构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王雨莹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