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要踏春(清明习俗知多少)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2006年5月20日

经国务院批准

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背后有什么故事?

一起涨知识!

清明节习俗

缅怀英烈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春(清明习俗知多少)(1)

为了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无数英雄烈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血肉之躯树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崇尚英雄、尊重烈士也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缅怀英烈成为中华儿女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清明节习俗。

祭祖扫墓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春(清明习俗知多少)(2)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荡秋千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春(清明习俗知多少)(3)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春(清明习俗知多少)(4)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春(清明习俗知多少)(5)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植树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春(清明习俗知多少)(6)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放风筝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春(清明习俗知多少)(7)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戴柳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春(清明习俗知多少)(8)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有辟邪功用,后世又有“纪年华”之遗俗,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吃青团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春(清明习俗知多少)(9)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制作而成的。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春(清明习俗知多少)(10)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春(清明习俗知多少)(11)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春(清明习俗知多少)(12)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春(清明习俗知多少)(13)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