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一周年结婚纪念日(520521网络情人节)
520/521
“网络情人节”是信息时代的爱情节日,是网民自发组织的网络节日,定为每年的5月20日和21日,谐音“我爱你”。
在历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的获奖作品中,展现各国、各民族婚礼习俗的摄影作品超过了70组。今天,在520这个时髦化、年轻化、精神化的节日里,与您分享国内多个民族传统的、多样的婚礼习俗。(明天将推出国外篇,敬请期待)
塔吉克族
《塔吉克新娘》组照节选,摄影/蔡朝晖,第8届人物服饰类记录奖。塔吉克新娘的装扮包括戴饰品、佩盖头、戴戒指、点面妆,而婚礼的最后结束,还包括三天后的揭盖头。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服饰的穿着礼仪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所在。
《帕米尔高原上的婚礼》组照节选,摄影/樊福江,第6届传统礼仪类提名奖。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吉克人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每一对青年人的婚礼都是全族乃至全村的大事,从必须履行的宗教仪式到婚礼上热闹的赛马、舞蹈都体现了婚礼广泛的社会性。
瑶 族
《过山瑶婚礼》组照节选,摄影/杨世群,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杀猪、磨豆腐、贴喜字、大宴宾客,是各民族结婚程序中共通的;作法去煞、坐歌堂对歌,也是不少民族的婚俗之一。但为新娘洗脚,意寓接风洗尘,怕是过山瑶婚礼中的独特之处吧。
《花瑶婚礼》组照节选,摄影/刘启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花瑶的婚礼可以被视为母系氏族文化的草蛇灰线。尽管以能言善道、知识广博的媒人公取代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媒婆,昭示着决定权掌握在男性手中,但在婚礼上娘家妇女表现出来的对男方接亲者的“抗拒”表达得十分“放肆”,正是对“抢亲”的历史记忆。
《芭莱高头瑶婚礼》组照节选,摄影/龚义文,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广西宁明芭莱生活着装束独特的瑶族支系——红头瑶,它是以妇女盛装时戴一顶红色的高帽而命名的。红头瑶生活在十万大山腹地,交通很不方便,送亲的队伍常常要穿山越岭,新娘也需要徒步前往,所以在即将进入新郎家村寨之前要在路边休息化妆。另外,婚礼上新郎需要以白布覆面,也是很独特的。
《桂东尖头瑶婚礼》组照节选,摄影/黄旭胡(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第9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送亲的队伍行至新郎家屋后的山坡上,等来的是圈亲家仪式:八音乐队绕着新娘和她的陪伴者且走且吹,迎亲乡亲为送亲者献烟敬茶。这番热闹之后,新娘队伍中的长辈,为新娘整好衣装,进入新郎家拜堂,尖头瑶婚礼上的另一位主角——新郎才正式登场。
侗 族
《侗族婚礼》组照节选,摄影/杨仪波,第6届传统礼仪类文献奖。侗族的整个婚姻过程大致分为问亲、订亲、送礼、接亲、回门五个方面,高潮便是送礼和接亲的场面。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多达50担,都是男方的亲朋好友相互帮忙资助,体现了侗族人民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而女方的陪嫁除家具外,多为自己制作的侗布和赠送给男方亲朋好友的鞋。
蒙古族
《蒙古族婚礼习俗》组照节选,摄影/贾亮,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蒙古族阿巴哈纳尔部落是成吉思汗同母异父弟别力古台的后裔,其婚礼习俗,包括定亲、下聘礼、订婚期、请客人、缝制毡包、婚礼前的准备、互赠礼品、双方各自举行婚宴、娶亲、送亲、迎亲、男方家的婚宴和仪式、宴请帮忙的人、入洞房、回看姑娘等程序。
苗 族
《湘西苗族婚礼》组照节选,摄影/李艳芬,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苗族婚礼,经由杀猪宰牛、筹备礼品、双轿接亲、拦门酒、背新娘、讲古老话、对歌、敬猪头等一系列程序,持续三天两夜。其中对歌的时间就长达二十余小时。
《乌英屯的偷亲习俗》组照节选,摄影/羊将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第10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地跨广西、贵州两省的乌英屯,有传统的“偷亲”习俗,男女双方在结婚当天,子时过后由男方家叔、伯携伴娘到女方家接新娘,新娘被接进新郎家门,须光脚进入,喝祝福酒、尝过酸鱼后、新郎给新娘穿新鞋,仪式过后这门亲事得到认可,第二天新郎家的亲朋好友带上贺礼送新娘回娘家。
土家族
《土家婚嫁》组照节选,摄影/彭涛(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第7届传统礼仪类提名奖。土家族的婚嫁以“哭嫁”最显著。女子离开娘家前因不舍而泣是男娶女嫁婚姻形式中普遍的情感流露,但将哭嫁体系化,并作为人生礼仪过程中传承文化的方式之一,却是土家族的特色。
羌 族
《羌寨婚礼》组照节选,摄影/蔡圣相,第9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羌族婚礼前,亲戚朋友给新郎披上祝福的红彩,新郎给亲朋回敬的酒由娘舅开封,其酿造时间则是新郎出生满月之时。这场在新郎家门口酒宴,按辈分由大到小,能够连续三天,边喝酒,边烤全羊、跳锅庄舞、男女对唱情歌。
《羌女出嫁》组照节选,摄影/袁晓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羌族是一个古老但人数较少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居住地也数度改变,所以羌族的婚礼融汇了其他民族文化。
彝 族
《美姑彝族婚礼》组照节选,摄影/杨追奔(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第9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送亲的队伍来到新郎家附近的山顶,新娘由新郎的弟弟抱下马背下山,在男家山脚下,与迎亲队伍汇合。新娘和新郎坐进由竹子、松柏搭成的亲棚里,娘家人的送别式、婆家人的迎接式就在野外进行。婚礼整个过程,包括赛酒、对歌、摔跤等娱乐,也少不了大宴来宾。
《巍山彝族婚礼》组照节选,摄影/苏立锁(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第8届传统礼仪类提名奖。腊冬和春节期间是当地成婚的好日子,有时一天中有四五对新郎新娘成婚,未等你走近村里,就会被鞭炮声和打歌声所吸引。
傈僳族
《傈僳族婚俗》组照节选,摄影/刘成,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按傈僳族传统习俗,每年春天才是族人们举行婚礼的季节,婚礼习俗也保持了较多的民族特色。比如,送亲的路程即使再远也只能休息三次;男方往新娘顶着的红铺盖上撒羊粪以驱除邪气。不过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年轻女孩子的头饰已经由原来的黑布包套,套沿垂挂彩须,变为彩色花带加五彩吊珠。
布依族
《布依族婚礼》组照节选,摄影/张仕琨,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随着人口的游动性增大,文化的交融越来越明显,相对于葬礼来说,婚礼是变化较为剧烈的仪式。寻找一个民族本来的婚礼样式,需要关注细节,比如舅妈迎亲、姑爹家长辈打火引路等等。
汉 族
《蒙江上的疍家婚礼》组照节选,摄影/霍雨锋,第10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疍家文化历史悠久,疍家人是水上人家,以渔业为生。以船代步,以舟楫为家,生活习俗有自己的特色。婚嫁时,疍家故也以船代轿,婚礼在船上举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迎娶新娘时要以疍家歌(水上民歌)形式对歌,回答女方问题,回答得女方满意才可以接到新娘,新娘要唱“哭嫁歌”,以歌颂父母养育之恩。但随着生活变化,疍家上岸居住,很多疍家后代婚嫁改用都市婚嫁形式,原来的习俗则越来越少能见得到的了。(疍家人多为汉族,却有独特的文化和民风民俗)
《太谷婚礼》组照节选,摄影/李红,第9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一处黄土院落,在灯笼、对联、窗花装点下,透出出浓厚的喜庆气氛,披红的毛驴载着新郎,迎来大红花轿,石碾、马鞍也都被红纸盖住,虽然生活还不富裕,虽然地处偏僻,虽然来客不多,但都掩不住对新家庭、新生活的期待之情。
《乡村道教婚礼》组照节选,摄影/余建军,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婚礼的形式是新人乃至新人双方家庭出于信仰的选择,在多元社会中表达则更为自然和充分。经过对传统婚礼的批判、向西方学习婚礼仪式等过程,今天的婚礼不仅呈现出个性,更体现了民族的意识、地域文化的影响。
《娘家的面花礼馍》组照节选,摄影/沈宇(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第10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面花,写意人生,演绎母女情愫。在陕西渭南11个县、市、区等农村,广泛流传着男婚女嫁馈赠面花的民俗,是婚俗礼仪过程中不可少的祥瑞礼品,代代传承。这些面花寓意深邃,民俗味浓郁,造型绚丽多彩。它充满母亲对新郎新娘美好生活的期望,隐含对生命繁衍的崇拜。
备注|以上每组获奖图片均为节选,欣赏更多图片故事,请登录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官方网站『民俗图库』频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