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尼山书院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祝英台的万松书院)
开学了,突然想起万松岭上湖山之间的万松书院,几百年前,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不是也是9月份去报到的?
长庆二年(822)至四年的某个夜晚,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途经万松岭,吟诗一首: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此时还没有万松书院
杭州的书院兴起于元代,明清达到鼎盛
万松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在万松岭唐代报恩寺的遗址上改建:极高明而最幽胜,左衿钱江,右带巨湖,俯视万家,举在目前
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万松书院与当时的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并称为“杭城四大书院”,且以齐备的祭田祭祀、完备的学规章程、丰富的藏书位居四大书院之首
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在此同窗共读三年
不是应该两只蝴蝶么,另外一只是谁?不会是马文才跟来了吧
山坡上三座石牌楼呈“品”字排列,意为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
中间石牌坊正面书"万松书院",背面"太和元气",著名书法家姜东舒所题,配以双龙戏珠的石雕图案
左牌坊正面"敷文书院",背面"道冠古今"
右牌坊正面"太和书院",背面"德侔天地"
牌楼上祥云缭绕,镂空雕刻双龙戏珠、梅兰竹菊和福禄寿图案
万松书院最早由明弘治十一年的浙江右参政周木命名,崇祯五至六年(1632--1633)间,在战乱中被毁
康熙十年(1671),浙江巡抚范承谟重建万松书院,并改名为“太和书院”
45年后,康熙皇帝南巡时御赐“浙水敷文” 额,书院也由此更名为“敷文书院”
三座牌楼,三个名字,代表了书院的三个时期
抬级而上,一位老先生端坐路旁
是张载,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主张:不凭注疏而新圣人之经,不凭今之法令而新天下之法
觉得有点异样,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枝新藤蜿蜒而上,张先生有知,怕是要说:不凭藤蔓而新圣贤之颜
芷兰轩门前,大名鼎鼎的王守仁王阳明在教孩童读书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提倡“知行合一”,晚年曾访问万松书院,并亲撰重修碑记,强调以“明五伦”为教学宗旨,对万松书院产生过极大影响
五伦是啥?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书院内多有圣贤雕塑
有对奇石情有独钟的大学者、清代地理学家、礼部侍郎齐召南
有“程门立雪”典故里的程颐,与兄弟程颢主张“知先行后”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可知杨时之尊师,亦可知程颐的学问之可尊
更有理学大家、被视为儒学正宗的朱熹,朱熹是程颢程颐兄弟的四传弟子,著述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当时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翻查朱文公生平,成就无数,却被其中一句深深打动: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
六年,寒泉精舍,静心著述
快餐文化的今天,若是寒泉精舍写六年头条号,想来也可成大V,只是如今的你我,有几人能静下心来?
-----------
当年,万松书院是博学大儒讲经明义的场所,是生徒们修身养性修己达人的课堂,杭州城里高山仰止的学府
但万松书院广为人知却是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传说浙江上虞祝家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美丽聪颖,女扮男装到杭州读书。途中偶遇会稽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义结金兰。两人在杭州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结下深厚情谊
梁山伯生性憨厚,未察觉英台是女儿身,英台却早已芳心暗许
(桌上找下亮点,万松书院正在修缮扩建)
三年后,祝父催英台归家,英台以玉蝴蝶扇坠托师母做媒。离别途中“十八相送”,英台一次次借景喻情暗示,耿直的梁山伯却浑然不知
后经师母点拨才恍然大悟,匆匆赶往祝家庄提亲,英台却已被迫许配给了上虞太守之子马文才,越剧“楼台会”生动表现了一对有情人被生生拆散的凄楚悲愤
梁山伯出任鄞县县令,终因多年相思成疾,一病不起,死后葬于鄞城西清道山下
梁山伯死后第二年,英台出嫁途中路经山伯墓,下花轿哭祭亡灵
此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中,山伯墓突然裂开一道口子,祝英台纵身跃入,墓包徐徐合拢,风雨停息,阳光灿烂,梁祝二人的魂魄化作彩蝶翩翩起舞
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化蝶》萦绕不去
传说中故事的三个发生地:上虞人祝英台,梁祝在杭州万松书院同窗,梁山伯在鄞县(宁波)为官葬于鄞县,英台跃入墓中化蝶
至于英台的花轿为何绕道宁波,这是个传说
------------
传说不是学问,传说因为朦胧而美丽
即使不谈学问、不理传说,在万松书院慢慢走走,奇石嶙峋,古藤虬结,泉水清洌,景致极具幽深之美
瞧这个,乍一看以为是人工模拟浇铸
谁知一阵清香扑面,细看上面结着一串串果子,这藤竟是活的,就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若是小青看见,必会盘绕其上
石块铺就的小径,缝隙间长满了青苔,踩上去很有质感
曲径通幽,池塘那边是毓秀阁
毓秀阁上老藤新叶,郁郁葱葱
当年这里是接待各地访问学者的处所,如今辟成了"梁祝书房"
回到中轴线上,明道堂是书院的讲堂,里面陈设的“中国科举文化大观”很是生动有趣
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采用硬木彩塑仿真工艺,塑造了十年寒窗、临轩唱名、千里赴考、科场风云、丰乐赐宴、荣归故里等明代科举的场景,3000多个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乡试、会试、殿试,冷灶布衣的读书人为了求取功名头悬梁锥刺股,看这位骑在牛上还在认真读书
进京赶考路途遥远,有钱的乘舟、坐车,没钱的提前半年出门、步行也不能错过这三年一次的大比之年
金榜提名,荣归故里是所有莘莘学子的梦想,那年苏轼苏辙由父亲苏洵带领,由四川眉山出发赴京应考,结果兄弟双双得中,苏洵大发感慨:莫道考场易,老夫如登天;莫道考场难,小儿如拾芥
场景雕刻之生动,令人如入其境,一幅科举百态的“清明上河图”
明道堂的两侧,左边是居仁斋,右边是由义斋,都是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地方
居仁斋的课堂正中挂着孔子像,书案整齐,眼前幻化出当年学生们摇头吟诵的样子,耳边似有书声朗朗
窗外风景如画,蟋蟀在草丛里鸣唱,不知读书的学童在这样的风景里是否可以专心?
遐想间外面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真正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居仁斋正对面是由义斋
迎面一屏木雕,一只小狮子抱着绣球神色调皮,在偷看什么?
原来是状元及第,志得意满的新科状元奉旨去赴琼林宴
穿过明德堂往里走就到了大成殿,这里是师生们祭祀孔子及历代儒家先贤的场所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
大成殿后面有一处民国时期的平台,尚存一对石狮、一堵照壁及嵌入其中的孔子线刻像碑
照壁上的孔子线刻像已模糊不清,似是隐没在岁月中
倒是两只石狮子憨态可掬,造型与别处所见大是不同
明代统治者对于书院教育的政策经常变化,以致万松书院时兴时废
绿意盈目的青苔、老树和古藤诉说着悠悠岁月里书院的盛衰荣辱
时光从窗棂间悄悄滑过,四季流转
除了这些细巧景致,万松书院还有一个一览湖山的好去处
明赢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顾璘与观察使汪珊、枢使李节同登万松书院西侧的石林,见群石蒙翳,感觉辜负了自然的造化
便命人开山辟路,披荆斩棘,又集资建三亭:前山建振衣亭,顾璘书额;后山建卧萃亭,汪珊书额;山麓建寒椒亭,李节书额
石林成为书院一景,学者士子流连其间,留下大量题咏石林的诗篇和二十几处摩崖题记,从石弄花忘却归
从石林一侧上见湖亭,眼前豁然开朗,西湖横陈雷峰塔矗立,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实不辜负乾隆南巡时的赐额"湖山萃秀"
可惜天阴,若是睛天来此,蓝天白云湖光塔影,应该更有一种情致
雨越下越大了,老夫子还在认真地教学童练字
毓粹门下三个嬉闹的男生,是否有英台和山伯的旧相识?
2007年10月,万松书院列入西湖新十景: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