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鸟的成语惊弓之鸟(别被惊弓之鸟成语骗了)
惊弓之鸟是个很有名的成语,小学课本上就有这个故事。
说的是魏国大将更羸和魏王一起打猎,更羸指着一只大雁说,我只要拉一下弓,不放箭,就能把这只大雁打下来。
然后他真的做到了。
惊得魏王差点掉了下巴,连忙问他怎么做到的。
更羸解释了一番,这是一只受伤了的大雁,伤口还没有愈合,还在疼痛,听到弓弦的声音,就吓了一跳,把自己给吓死了。
聪明的大雁?可以造塔,还能听弓弦?
第二、一张弓的弓弦有那么响吗?大雁在高空飞,一张弓的弓弦振荡就能传到大雁的耳朵里?辛弃疾倒是说过“弓如霹雳弦惊”,但这是夸张的说法,弓弦声像打雷一样。
第三、假如真的有那么响的弓弦声,这弓一定很好,更羸是神箭手,他应该知道怎么爱惜弓箭。在古代,弓箭作为重要的远距离进攻武器,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武器库里的弓箭,弓弦都要卸下来(弛弓),正所谓一张一弛,便是那弓做的比喻。但一个爱惜弓箭的人更应该明白,对弓最大的伤害是小学课本里所说的空放弓箭。因为弓是依靠弓片本身变形来蓄能,弓弦把力量传给弓箭,弓箭带在这部分“功”——帮助弓来卸掉力量。但是如果不放弓箭,只是拉空弦,这个力量就全部留给了弓,对弓本身伤害特别大。尤其是重弓,一把弓要是真能发出很大弓弦声,这一定得是很硬的弓,这么硬的弓,即便放的羽箭轻了都会对弓本身不利,何况是放空弦。再说了,放空弦对射手本人也很危险,弓的震动可能会伤到手,弓弦震动可能会割伤身体。因此更羸要是真的这么做了,一定会被其他弓箭手看不起:“你到底懂不懂?还在那里瞎逼逼。”
从智慧化的大雁到不可能的弓箭声到糊里糊涂的弓箭手,都说明这个故事不成立。
查一下原文,原文出自《战国策》: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能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射之精乃至于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翻译下:
赵国派使臣魏加到楚国去,面见丞相春申君,魏加问他:“你有大将吗?”春申君说有啊,我准备让临武君做将军。
临武君是谁咱们不管,这哥们估计被秦国人揍过。
魏加就觉得此人不妥,但我们的祖先这个时候说话有个毛病,不喜欢有啥说啥,而喜欢讲故事,用故事去感化对方。
魏加讲的基本上就是课本上那个故事。
他就是告诉春申君,临武君就是一个被秦国揍过的人,他去打仗就好比被弓伤害过的鸟,一见秦军就会害怕,成为惊弓之鸟。
可怜的临武君本来要升职加薪的,被这个故事搞得没了工作。
这下就明白了:
首先,这是赵国的使臣在春申君面前讲的一个故事,所以智慧化的大雁就可以理解了。
其次,更羸可不是放空弦,他是引弓虚发。
虚的确有空的意思,例如出恭是上厕所,出虚恭那是放屁——这个例子举得有点味道。
但在弓箭上虚发可不是放空箭,有个成语叫箭无虚发,意思是每一箭都能命中目标,没有虚发,所以虚发的意思是没有命中目标,而不是放空弦。
这让我想起西晋时一个人:拓跋沙漠汗。
此人本是鲜卑族索头部首领的长子,三国时期到魏国进贡,就留在了洛阳城。
他为人聪明,又好学,进步迅速,很许多人都打成一片,所以后来司马炎取代曹魏,也对他很尊敬。
但是晋朝大臣卫瓘见他英明神武却很担心,因为他早晚要回去继承汗位,要成为晋国的敌人。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他要回去了。
他的父亲也很思念这个“留学”异国的儿子,派出大臣去迎接他。
拓跋沙漠汗决定为大家露一手,他指着天上飞过去的大雁说我不用弓箭给你们打下来。
说着张弓拉弦,脱手处,一只大雁掉了下来。
其实他用的是弹弓,当然那会的弹弓跟弓差不多,只不过上面有个弹丸的包。
他放的也不是空弦,而是弹丸。
他这属于汉地的先进武器,这些人从来没有见过,当即认为这是妖术。
更何况,卫瓘前期做了工作,这些人赶忙抢先赶回去,对他父王说:“您这个儿子会妖术,一定会把咱们族人搞乱的。”
他父亲一听:“这还了得,杀了吧。”
可怜这个王子,本想装个B,却莫名其妙死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