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进化论角度解释转基因食品(在争议中崛起的)

如今,转基因食品无处不在:西红柿,土豆,木瓜,大豆油,调和油,饮料,饼干等。例如,金龙鱼在中国400多亿的销量是靠一条全球转基因大豆产业链,金龙鱼食用调和油的瓶身上使用小字体标着:大豆油由转基因大豆提炼。金龙鱼的品牌营销做得相当好,可想而知,在中国有多少人已经吃了由转基因大豆提炼的油......

从生物进化论角度解释转基因食品(在争议中崛起的)(1)

转基因(GM)是二十一世纪最具争议性的科学问题之一,它既是提高食物产量和预防饥荒的重要武器,又是未经检验的危险科学——天灾降临的前兆。目前国际上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没有统一定论,争议的重点应在转基因食物是否会产生毒素、是否可通过DNA蛋白质过敏反应、是否影响抗生素耐性等方面。

“转基因转的是一个或数个特定的目标基因,是育种技术的延伸。”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解释说,杂交育种是在自然状态下实现的基因转移和重新组合,一次转移成千上万个基因;转基因育种则是把决定某个品种特定遗传属性的目标基因标记并筛选出来,通过一定的技术转移到另一个品种中,只转移一个或数个特定基因,更为准确、高效。

从生物进化论角度解释转基因食品(在争议中崛起的)(2)

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是近20年的事,由于其孕育着巨大的希望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悉,西方国家在1990年还没有正式种植转基因作物,到了1999年种植面积已达4000万公顷,2012年以来更是发展到了1.7亿公顷。但另一方面,虽然各国目前已经试种的转基因植物超过4500种,可是获得政府批准上市的品种仅有40个,还不到1%。这说明各国政府对此仍采取谨慎的态度,在技术因素之外,还有生态健康和社会伦理等因素需要权衡。

专家表示,我国共批准发放7种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分别是耐储存番茄、抗虫棉花、改变花色矮牵牛、抗病辣椒、抗病毒木瓜、转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只有抗虫棉和抗病毒木瓜。此外,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农产品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5种,其中转基因大豆数量最多。

从生物进化论角度解释转基因食品(在争议中崛起的)(3)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不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都表示,这种转基因物种可能令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正是这种“非预期后果”说明目前对这种产品的安全性并无定论。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都有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转基因食品也是一样。有媒体在调研时发现,目前很大一部分人还不愿意吃转基因食品,但转基因食品已无处不在,从这点来看,在安全性尚无定论的条件下,把转基因食品大量推向市场,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对消费者健康权和知情权的不尊重。

公众往往担心转基因食品有害健康,但科学界的共识是此类转基因作物及其副产品的健康安全风险并不高于传统食品,也就是说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估始于鉴定该食品是否与同类非转基因食品“实质等同”,后者是那些已经被确认无害的传统食品。目前还没有报告宣称转基因食品在人身上造成的疾病。

从生物进化论角度解释转基因食品(在争议中崛起的)(4)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徐海滨解释,所有食品都含有基因的组成成分,即核酸,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道降解成小分子物质,成为我们身体的营养和能量来源,因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基因组成,也不会因为长期食用而出现问题。我们长期食入大量外源基因,并没有改变我们人类或其他生物的基因,才有了现在的生物多样性。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林拥军介绍,华中农业大学曾经举办的转基因大米“黄金大米”品尝大会所使用的“黄金大米”是张启发院士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产品,是将β—类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转入常规水稻生产出来的,外观呈金黄色。林拥军说,富含β—类胡萝卜素的“黄金大米”在人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能有效减轻或消除维生素A缺乏症。他表示,不仅对白鼠做了90天喂养实验,还做了三代繁殖实验,为了使论据更加充分,他称自己连续14年吃转基因大米。而身兼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数职的张启发是转基因水稻的虔诚捍卫者。

张启发认为转基因产业化的决策依靠民意不是聪明的做法,应按照国家的法规办。而事关粮食安全的问题也的确不该农业部一家说了算。农业部表态,下一步将加大科普宣传,为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加快转基因生物管理法规修订。

(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