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认知是什么(认知革命一)

真正将《实践论》学懂弄通,并运用于实践,绝对可以超过90%的同龄人。

1965年1月23日,余秋里中将向教员汇报工作,中途两人谈论起《毛选》。教员说:“我的那些东西还有什么用?那些是历史资料了,只能参考参考。”“我只有一篇好的——《实践论》,还有点用。”虽然自谦,但足见教员对《实践论》的重视。实际上,教员是几千年来为数不多地从科学角度讲清楚了知和行、认识和实践关系的猛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基本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绝大多数人的人生,不管长短,始终处于两种状态,要么在认识事物,要么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

什么是认知认知是什么(认知革命一)(1)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认识过程中最基础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反复讨论过(如何对自己开展一场“整风”):人之所以会犯错误,就是因为指导实践的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规律。这条结论很好理解,但同志们要知道,仅仅掌握了这条结论,实际上用处并不大,根本不会让我们减少犯错的概率。问题出在哪儿?因为绝大多数人开始具体的工作前,都已经潜意识认为自己的主观认识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要不然怎么会动手去做呢?往往要等事情办砸了之后,我们来复盘检讨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我们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但如果每次都要等到搞砸了事情才来总结规律,很多机会也就悄悄溜走了。那么,能不能在行动之前就判断我们的主观认识靠不靠谱呢?其实有一个相对简单的办法,就看这个“认识”是“理性认识”还是“感性认识”。1什么是感性认识?《实践论》告诉我们:“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说白了,感性认识就是由人的感觉器官(眼睛、鼻子、耳朵等),直接认识到的事物,是人类认识的第一步。一切客观存在的物体(房屋、街道、河流、花草),一切事物的表面现象(车辆在行驶、牛羊在吃草、人们在买卖商品)都属于感性认识。举一个例子,大家来看一看图中的人物:俄罗斯联邦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

什么是认知认知是什么(认知革命一)(2)

大家从此图中获得的直观印象是什么: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军人,目光和蔼,头发花白。再举一个例子,此图为抗日战争初期的全国形势图(蓝色为日占区),大家从此图中又能获得什么认识呢?

什么是认知认知是什么(认知革命一)(3)

可能大家最直观的认识就是:日军攻势猛烈,占领了我们大片的国土。刚才两个例子中,大家获得的认识都是由感觉器官(眼睛)直接获得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于人们的感觉器官,只要拥有一个健全的躯体,都可以获得感性认识。大家也可以很轻松地发现,感性认识的主要特点就是直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2什么是理性认识?如果说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阶段,那么理性认识就是人类认识的第二个阶段,而且是更重要的阶段。《实践论》告诉我们:“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这里的概念就是理性认识。一切有关规律、本质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东西都属于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不同,感性认识可以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鼻子去问,但理性认识并非来源于感官,而是来源于对感性认识的分析、判断和总结。如果用思考力来代表分析、判断和总结。那么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思考力=理性认识。我们不妨再来说说刚才的例子。从感性认识的角度来说,格拉西莫夫就是一个慈眉善目、长着花白头发的俄罗斯老军人。但如果我们经过深入了解、分析,会得到理性认识:他是个杀伐果断、屡立战功的职业军人,这个就是结论性的东西。由此看来,感性认识常常是具体、表面的;理性认识则是抽象的、深刻的。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则解决本质问题。感性认识通常非常容易获得,理性认识不经过深入思考极难得到。但我们认识的核心目的,乃是通过感性认识而到达理性认识,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矛盾和联系。

只有说清楚了这一条,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不能用感性认识来指导工作。回到开头我们说的那个问题。一个人要想做成功一件事,就要尽可能使我们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规律。但要真正判断我们的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非常困难的,而换一个思路,判断我们的主观认识是“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就相对简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工作就能取得比较好的结果,而用感性认识就比较糟糕。

什么是认知认知是什么(认知革命一)(4)

比如,通过感性认识,我们会认为格拉西莫夫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军人,可谁知他本质上是为“核”蔼可亲的猛人,千万惹不得;抗战初期,日军屡屡得手,而国军节节败退,如果相信感性认识,相信表面现象,那么所有的行动都会建立在“中国必败无疑”的基础之上,谁告诉你“持久战”都没用了。之所以不能用感性认识来指导工作,就是因为感性认识常常和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是不统一的,甚至是对立的、矛盾的。就好比,美国的本质是一个霸权国家,但他却常常打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号招摇撞骗;一个人本质上善良的人,但常常因不会说话而出语伤人而被人误解为坏人。。。你看现象和本质完全不统一。相信了感性认识,相信了表面想象,或者把感性认识当成了理性认识,就意味着很有可能要把事情搞砸。

什么是认知认知是什么(认知革命一)(5)

我们这么推崇“理性认识”,是不是感性认识就真的可有可无、一无是处了?

这样的说法同样是站不住脚的。但毋容置疑,我们身边真的有人是这么想的!一些人认为,既然感性认识不靠谱,不能指导实践,那我直接跳过感性认识,去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理性认识)不就得了?还有的人认为,凡事都要通过实践去获得认识,这个过程未免太过繁琐复杂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哪能事事都去实践呢?我们直接去看书不好吗,“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上述两种说法的产生,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不懂得人的认识发展的正确过程。《实践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省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认识过程。

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就曾把“感性认识”比做父亲,“理性认识”比做儿子,没有父亲怎么可能有儿子,没有“感性认识”同样不可能有“理性认识”。就像刚才谈到的那两种人,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做基础,他们根本无法空想出任何理论和规律,哪怕会有偶尔的灵光乍现,也一定是建立在过往零星的感性认识之上。即便他们中有些人读了很多年的书,貌似学了很多理论,学了很多规律,掌握了“真理”,但实际上由于他们不重视实践,所以并不理解这些规律的真正含义,更谈不上正确运用,最后只能搞成王明那样的教条主义!

什么是认知认知是什么(认知革命一)(6)

总结: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先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再对感性认识进行思考加工而得到理性认识,从而反映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指导人类进行社会实践。今天的文章主要从认识的角度,谈了下自己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理解,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怎样区分它们,以及为什么不能用感性认识来指导工作。下一篇文章,着重谈谈,为什么要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工作,以及怎样由感性认识(现象)到达理性认识(本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