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看哭了数万人的电影(这部无声电影必将刷遍你的朋友圈)
1927年10月6日,《爵士歌王》在美国上映,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它宣告了有声时代的来临,和默片时代的结束。
除了2011年获得奥斯卡五项大奖的《大艺术家》之外,传统意义上最后一部真正的默片,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谁也没有想到,90年后的今天,我们竟然又在电影院看了一部“默片”!
好了好了,上面这句话只是个玩笑。主要是因为今天刚刚上映的这部电影,简直太“无声”了,让壹哥不得不联想到了曾经的默片时代。
看这部电影是一次绝无仅有的观影体验。
这么讲吧,壹哥和所有观众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大家虽然在影厅外,但说话都是压着声音说悄悄话。走到街上,非常正常的街道噪音,壹哥听起来都感觉非常刺耳不适应。
为啥?都怪这电影太安静了好吗!
全片不仅对白极少,而且百分之80都是处于极其安静的状态。
我开始以为《寂静之地》只是个文艺范的片名,没想到我竟然活捉了导演约翰·卡拉辛斯基这个老实人……说寂静,还真寂静啊!!
来,认识一下这位“老实人”。
但看完片子我才知道,其实这小伙一点都不老实。
片子一开场,就是在一个超市里躲藏着一家人——丈夫、妻子、大女儿、二儿子、还有最小的小儿子。
大女儿和小儿子说话的时候,两个人互打着手语。壹哥心想,好可怜啊,两个孩子都是聋哑人。
然后,妈妈说话,也是打手语……
爸爸说话,也是打手语……
他们一家都是打手语——这难不成是一家子聋哑人的故事吗?
事情没这么简单,因为他们连走路都是光着脚走的,不发出一点点声音——他们都在刻意保持绝对安静。
如果不安静,后果将会如何呢?片子用一种非常残酷的方式展示了后果。
一家人离开超市(他们实际上是来收集物资)回家的时候,小儿子偷偷顺了一个玩具航天飞机出来,装上电池,玩具发出了清晰的音乐声。
就在下一瞬间,一头怪兽快如闪电地从旁边的树丛冲了出来,将小男孩一口吞下。
全影院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直到此时,整部片子的故事设定才浮出水面:
不远的未来,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听觉极其敏感的怪兽,它们会攻击一切声音来源。所以人类想活命,就要保持绝对安静。
整部片子都围绕这个设定(或者说概念)展开:人们如何保持绝对安静?在绝对安静的情况下,人们如何生活?人们如何反抗这种怪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这就很有意思了。
在绝对安静下,任何日常行为都会变化形态,比如走路。一家人为了不发出脚步声,会脱了鞋,走在预先铺好的细沙路上:
比如说话,所有人之间的交流,全是通过手语:
比如吃饭,炒菜和烧烤是肯定不行的了,唯一声音小的料理方式就是煮,还得是闷煮——在厚厚的地板下面,用蒸汽把食物闷熟。然后用不发出声音的树叶代替瓷餐盘,大家用手抓着吃:
比如居住,一家人有家不能住,只能生活在相对隔绝的地下室里,靠着监控视频来掌握周围的情况:
比如通讯,因为不能说话,所有一切远距离的通讯,都是通过灯泡颜色来传递:
灯泡转成红色,就意味着两个字:快跑!!
再比如娱乐,所有发出声音的娱乐都不可能,孩子们只能在厚厚的毯子上,无言地玩着棋盘游戏:
《寂静之地》的前半部分充满了这种表现“安静”的细节,观众也就跟着一步步陷入了这种安静之中,仿佛已经身处那个不能发声的世界。
四个字形容他们的生活:噤若寒蝉。
五个字形容观众的状态:心在嗓子眼。
这个时候,我连邻座的呼吸声都能清清楚楚地听到。
就算是做到如此谨慎,但失误总是难免的。两个孩子玩游戏时不慎打翻了油灯,这一点点声响就让全家人知道,死亡就在窗外埋伏着,近在咫尺。
下一个镜头,随着巨大的音效,窗外猛地出现不明生物。
壹哥清清楚楚地看见坐在我前面的小姐姐整个人从椅子上飞了起来,尖叫声响彻影厅。
绝对的安静下突然的惊吓,这营造恐怖气氛的功力,简直绝了!
电影的后半部分,危机来了。
《寂静之地》的危机来源于妻子再次怀孕,而她又因为下楼梯时不慎被钉子扎到了脚,忍不住喊出了声,把附近的怪兽都招了过来。
此时,丈夫和两个孩子又恰好都不在家。
那么,丈夫和孩子将会攻进屋里,如何解救妻子?妻子到底能不能顺利产下宝宝?在怪兽环伺之下,他们又将如何保证宝宝的安全?
壹哥的观影期待完完全全被调动起来。
对于结局,壹哥就不多剧透了。只说一句,一家人通过异常艰难的战斗,最终找到了制服“听觉怪”的方法。
看完片子出来,壹哥擦了擦头上的汗,习惯性地打开豆瓣看影评,看到的是这样的分数:
对于这种短小精悍的科幻恐怖片,这个分数只能说是不高不低。
很多人打低分的原因,是来自于故事里有bug。壹哥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故事里确实有bug,最明显的莫过于:既然生了婴儿,极有可能会因为啼哭招来怪兽,那为什么还要生呢?
再比如,凑在耳朵边说悄悄话的声音应该是小于屋外的风声的吧,硬要全程手语这个设定也稍显牵强。
但是,我要说但是,这些小bug完全不影响观影体验!
因为,这是一部“高概念”电影。
什么叫高概念电影?我找一段网上的文字来看:
顾名思义,高概念电影,一定是源于一个概念,而且全片都围绕这个概念展开。这个概念要求:有新意,有冲击力,极其具有传播性和噱头,能吸引最多的人群。
这样的电影,情节一定会很简单,但是它的概念一定会调动你的观影冲动。
与之相对的,就是《教父》、《黑暗骑士》之类的讲述曲折故事的传统电影。
举个例子吧,前一阵刚引起话题的《前任3》,就是一部高概念电影,它的概念就是一句话:我们要好好地和前任说再见。
再举个例子,《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大家都看过吧?它的概念也是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活了一万岁,他会是什么样子?
再来,《活埋》这部幽闭恐惧症的噩梦片,它的情节甚至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一个人被活埋,他挣扎了很久,但还是死了。
《寂静之地》也是一样,它的概念就是:如果人类需要保持绝对的安静,他们该如何求生呢?
看到了吧,作为高概念电影,概念就是一切。
如果你拥有了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概念,你就成功了百分之五十。
如果你把这个概念讲得足够好,你又成功了百分之三十。
而如果你能在概念之外,拥有一个让人能够动容的故事,塑造了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你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
放到《寂静之地》上,它显然做到了前两点(那个被吓到飞起来的小姐姐就是明证),至于第三点,它也做得足够好。
整体来说,我认为它成功了至少百分之九十,因为这个故事足够好。
而且片子里出现了一个让壹哥印象深刻的人物——丈夫。
虽说《寂静之地》最大的咖是女主艾米丽·勃朗特,她演得也足够出色,但是最令我动容的却是片子里她的丈夫。
这并不是一个单纯有武力值的男人,他是一个真正的“父亲”。
“父亲”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不仅要保护家人,还要教导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儿子。所以他除了承担家里家外的安保工作,还会专门带儿子去野外冒险,掌握在大自然里生存的方法。
而在父子俩目击妻子遇到危险时,他告诉儿子:“去救你的妈妈!这是你的责任,你可以做到!”
一直胆怯的儿子,就在这一秒,变成了一个男人。
而也因为如此,他跟性格倔强的大女儿之间有了嫌隙,影片对父女间的矛盾有颇多着墨,到片子最后,女儿才意识到,父亲有多爱她。
最令壹哥动容的是片中的一个细节:当丈夫和妻子都暂时安全地待在地下室里时,儿子和女儿都在屋外,生死未卜。
此时,丈夫第一次“怂”了,他对于要不要冲出去找孩子犹豫了,他愿意相信两个孩子足够聪明,能够自己回来。
没错,没有任何人天生就是完美的,当死亡的危险近在咫尺,巨大的求生欲望下,人性的软弱就会暴露出来。
此时妻子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必须保护他们,否则,我们是什么?”
这句话像是一针兴奋剂,丈夫再也无所畏惧。
但是它也同时是一个魔咒,在这句话之下,丈夫义无反顾地奔向了必死的命运。
这样的丈夫和父亲,你觉得不够丰满吗?
尤其是当我告诉你,饰演丈夫的人,就是导演本人呢?
看到了吧?就算刨除了概念,这片子的故事也是牛逼的,人物也是完整的,感情也是真挚的。
此时此刻,片子里那些bug还重要吗?
壹哥觉得,一点都不重要。
我扎扎实实地被吓到了,扎扎实实地被感动了,这就是一部好电影。我不需要用找bug来体现我的智商优越性,就算我可以找到。
不是吗?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