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放平心态(王阳明无事时静坐)

提起静坐,有人也许会问:“静坐?不是出家人才有的功课吗?” 受西方文化影响,多年来我们常把“静坐”归为某类宗教性行为。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些了解的人会知道: 在古代,每位文人都会让生活保持一定程度的“内向性”。他们每天都会静坐、默想、内观,甚而每隔一段时间还会“闭关”。

一个人生活在这世上,往往很难摆脱世俗的欲望,终日忙碌无暇,对生命的意义也来不及思索。然而当你停下脚步静坐独思时,就会发觉一种宁静的力量缓缓由心而发。

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所提倡的,正是这生于独坐观心中的宁静。

王阳明放平心态(王阳明无事时静坐)(1)

每逢大事有静气

中国古人讲:每逢大事有静气。但这个品质对于今人来说似乎越发困难。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了黑暗之中。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不是以冷静、稳定应对,反而是以恐慌、焦躁处理,频繁地刷新闻、转消息、看娱乐视频、身心无法得到安宁。

人们常说:急中生智。可事实并非如此。急中更容易生乱,忙中更容易出错。大事当前,往往得失挂心、利害相逼,越是如此,人越要以一股静气去支撑。因为 静心是去躁的良方,静是智慧的土壤。

曾国藩曾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 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正所谓“静生百慧”,曾国藩对此也很是赞同。他始终认为:“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 心若静,则能够体察事物的本质,发觉事物的精髓。心若静,处理事情也能够省力,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阳明放平心态(王阳明无事时静坐)(2)

王阳明放平心态(王阳明无事时静坐)(3)

静坐的真相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味学习与强调西方的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却忘却了我们一直传承的这种“内向性”生活模式,也忘却了如何去静坐,如何去内观,如何去默想。甚而对静坐有一种误解。但是静坐,其实是古人延续了许久的日常事。

《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为了达到“静”,不知道从何时起,儒家就有了静坐这种方式,大概是从佛家的禅坐和道家的打坐借鉴而来。

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爱莲说》的作者)也曾与静坐有过切身体会:周敦颐未悟“孔子之道,以何为道?”“颜子之乐,所乐何事?”他拜东林常总禅师。东林常总禅师也不与他说道理,也不让他参话头,只是令他静坐。周敦颐静坐月余,略有体会。

二程(程颢、程颐)作为周敦颐的弟子,也都非常推崇静坐。李侗是程颐的弟子,又是朱熹的老师,他教朱熹静坐。朱熹本人也非常推崇静坐,曾经教育他的弟子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

王阳明也基本沿袭了他静坐的方法和观点: 初学者需要学习静坐,以使内心安定,收敛身心,存心养性。

现代人,提起静坐,多会避而远之,以迷信、宗教、没时间、闲人才会做的等等名头安插在静坐之上。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对静坐的误解。只有将误解解开,才会真正触碰到静坐的力量,认知到它的好处。

王阳明放平心态(王阳明无事时静坐)(4)

王阳明放平心态(王阳明无事时静坐)(5)

静坐,看见内在的宝藏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传习录》

王阳明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静坐不得而知,根据《年谱》记载,他17岁结婚当天晚上跟铁柱宫的老道士学习导引术静坐了一个晚上,后来又在阳明洞修习导引术和静坐。所以,在他一生当中,一直是有静坐习惯的。在贵州修文县(龙场)的王阳明纪念园里面还有一座阳明先生静坐的铜像。

从“静坐”的字面意思来看,就是通过身体安静地坐着来使心灵安静的行为。目的是静,方式是坐,套用王阳明的主意功夫论来说就是——静是坐的主意,坐是静的功夫。

王阳明自身有静坐的经验,他知道静坐的好处。有一段时间,他常常教人静坐,特别是对刚入门的学生。他的意思是初学者营营役役、心思散乱、杂念纷飞,像猿猴般跳动,像野马般拴缚不定,他们的头脑中是什么些杂念呢?不过是声色货利等私欲。所以王阳明教育他们通过静坐的方式来收摄心神,达到静心、止息杂念的作用。

茫茫宇宙与时空里,其实一直有许多人在静坐中收获了来自内在世界的宝藏。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日常喜爱静坐,年近九十岁仍文思泉涌,不仅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词,还记下了自己修习静坐的心得。他在《戏遣老怀》诗中写道:“已迫九龄身愈健,熟视万卷眼犹明。”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浮沉宦海几十年,晚年生性淡泊,常常静坐修身,年过七十岁仍耳聪目明。从他的《静坐》诗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他静坐的要领、静坐的感受和静坐的效果:“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饮似醇醪,又为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沉,仍能保持旷达乐观的积极心态,享年近古稀。他每天天刚亮,就会立即起身,盘腿而坐。他常说:“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乔布斯受到了禅宗和印度瑜伽两派思想的深厚影响,不断地练习冥想,他喜爱阅读《禅者的初心》和《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每天晚上,他都会把自己关闭在漆黑的房间冥想二十分钟。

静坐,有着极多的好处。当内心纷飞的思绪止息后,你会顺其自然地看到生命的奇迹。意识到一切的境遇,不过是唯心所造,而我们唯一需要掌握的,便是对自己内在世界的觉知。明代的陆树声曾记录过自己的感受:暑中尝静坐,澄心闭目作水观,久之觉肌发洒洒,几格间似有爽气。须臾触事前境,顿失故知,一切境唯心造,真不妄语。

王阳明放平心态(王阳明无事时静坐)(6)

王阳明放平心态(王阳明无事时静坐)(7)

静坐,需持续的简单

静坐,其实很简单,它对外界条件要求极少,却有着无法想像的神奇。

明代高攀龙所著《静坐说》:“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

王阳明心学: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生在世,与其说是通过各种事情来磨炼自己,不如说,是通过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懂得为人处世。梅花香自苦寒来,道理浅显易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毕竟我们不是在游戏,人生没有存档也没有重来,我们守得本心,方能始终,亦是“静亦定,动亦定”。

心不静,这些躁动在我们做事的时候很容易影响我们的判断,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最后也导致了无法挽回的结果。谈心静,其实也算修为的一种,但人非圣贤,我们做不到心如止水,只能尽量调节自己的心性,起码最大程度的降低我们犯错误的概率。

做事其实就是修炼,我们每一天的行为都在修炼,不一定是得道成仙,这是一种生命的历练,即使在普通的事情也会给你今日带来不同的感受。有艰苦,有欢乐,有无奈等等,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悟,你没发现吗?我们的心其实一直在动,被各种的思想和想象所占据,似乎没有一点空隙。

但是静坐是无需师父,无需双盘,无需深呼吸,无需念经念咒的,你只需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坐下来,真正的、静静的,坐下来,坐上一段时间。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念头如狂蜂般飞舞,越是刚开始学习静坐的人,越是如此。可是没关系,不用非要跟自己作对,非要让自己瞬间无念,让那念头飞舞,你只需观照自己最自然的呼吸,观照着它,静静坐着,就好!

静,则入心境。王阳明以坐入静的要诀在于二:

第一步:息思虑

“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让心空,佛家和道家会念口诀,儒家没有口诀,但“天人合一”、“阴阳变易”、“贵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诀,念口诀时须念念相随连绵不断,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万念的作用,时间一久,自然入静。王阳明所说的“息思虑”则是通过暂时的放下去寻求内心真正缺失的为何物。

第二步:省察克治

先省察哪些是私欲,良知会干脆地告诉你答案:好色、好货、好名都是私欲。然后是克治,以前有这些私欲不要紧,现在对待私欲就要斩钉截铁,绝不姑息。孔子常说君子正身之法就是“自查不惑而内自省也”,王阳明修静的最重要一点也就在于这里。

人心的不静来源于人心的不净,因此通过独坐去不断地反省则是帮助自己了解内心的快速方法。当然,修静也不能总盯着这些私欲不放,还要想天理。尧舜气象、仁、义、礼、智、良知,这都是天理。

大部分讲心学“静坐”的人,都在此留步。他们认为静坐无非就是这两个步骤,但王阳明指出,这两个步骤中必须要有两件武器保驾护航,否则,静坐要么成为枯禅,要么不如不坐。这两件武器就是“诚意”和“谨独”。

当你越来越优秀的时候,你会发现:念头自然减少,整个存在的空间会越来越大,会感觉到自己边界的消融,就像一滴水和大海重新融合,沉入到海底永恒的宁静中,只剩下呼吸在流动。

它很简单,没有条条框框,但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做。如果能持续,便是了不起的成就。

王阳明放平心态(王阳明无事时静坐)(8)

我很喜欢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幕:一间茅草屋里,学子们正专心致志的学习。但外面雨声渐大,教授拔高了声音还无法使学生们听清。于是,他干脆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坐听雨”四字,和学生一起正襟危坐,细听雨声。并笑称这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静坐,剥离开附着包裹其上的种种文化蕴涵、宗教意味后,它的本质,是帮助我们将心从纷扰洪流中收摄回来。最终因智慧的洞见,而带来生命品质的提升,以及遇见光明澄澈的自己。

静坐,是当下这个时段,应被寻回的一种“内向性”的生活方式。

愿你无事时,静坐。遇事时,静定。

文字整理自谁最中国,儒风大家,跟王阳明学修心等公众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