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说地球像梨是真的吗 地球像个莱阳歪脖梨
地热能源专家、中科院汪集旸院士在一期科普节目中说:“地球并不是一个圆的,也不完全是一个椭圆的,(它)有点像歪脖子的莱阳梨,上头小,底下大”。这把一些小朋友给搞懵了:我们初中学地理时说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怎么变成歪脖子梨了?
院士说地球像一只莱阳梨
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究竟是一个光滑的椭球体,还是像一只上小下大、不规则形状的歪脖子梨?为什么地球会是这个样子?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古时候人们因为站得不够高,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平的,而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于是大家以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直到聪明的航海家通过观察船帆的远近,才推断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颗巨大圆球的表面。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到达301公里的太空,有幸成为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家园的人类。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大多来自课本以及卫星拍摄的照片。有些图片向我们展示的地球,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夸张的地球形状
我们见惯了高山峡谷、河湖海洋,对这样的图片更加容易接受。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由一连串超过6000米的山峰组成、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米!反观海洋,海底普遍深达数千米、沟壑纵横,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万米。因此大家更容易理解一颗看起来不光滑、不规则的地球。
但是地球有12742公里的平均直径,是8848米珠峰的海拔高度的1440倍。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拿一个标准篮球对比:篮球直径23.9厘米,它表面密布着起防滑作用的小凸起,这些小疙瘩的高度大约是0.7毫米,篮球直径是它的341倍。
实际上地球比篮球光滑许多
假如我们把地球缩到一个篮球大小,无论是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还是马里亚纳海沟,它们的凸起与凹陷我们都几乎摸不出来,它就是一颗非常光滑的球!
同样地,初中地理课本上讲“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它指的是地球极半径6357公里、赤道半径为6378公里,二者21公里的半径差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的比值仅1:303,看看上面的篮球就知道这是一个几乎可以忽略的数值。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图(2)那颗凹凸不平的“地球”,其实是对地表海拔数据充分夸张之后的结果。
地球的形状经常被人误导
互联网上同样夸张的地球图像还有很多,有一些表现的是局部重力场、有的是大地水准面,还有的是对海拔高度的夸张表示。
这些夸张的图片通常都配有相对应的色表与说明,让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一眼就能知道哪个地区的重力场强度是多少。但是有些媒体或自媒体人士刻意将色表和说明文字抹去,跟你说“这就是地球排干海水之后的样子”,显然是为了博眼球而有意误导了。
大地水准面与重力异常可视化夸张表达
我们的地球为什么这么圆?它天生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
实际上,在形成之初的几亿年是地球最圆的时期——没有高山沟壑、没有海洋、没有河流与湖泊,有的是一颗几乎完美的、充满着沸腾岩浆的大圆球,在圆球的周圆包裹着氢气、氮气、水蒸气和各种有毒气体。
与星际间绝大多数恒星和行星一样,地球的形状由万有引力塑造。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所有物质的重力都趋向星球中心,物质之间挤压摩擦产生大量热能、星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同样释放热能,这些热能将行星熔化,使它的表面变得光滑。
万有引力将熔融地球塑造成球体
地球表面冷却之后变成坚硬的地壳,地心的铁核依然保持着近6000℃的高温,地心与地壳之间有地幔。地幔物质是半流动的,它会在地核热能作用下产生缓慢对流,从而推动最上层地壳发生破裂与挤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球板块运动。
今天地球表面的形状,主要由板块移动和天体撞击造成,但由于地幔的半流动性,堆积的地壳板块会往下陷;地球自转使得赤道部分略微鼓起,这就是地球至今还保持着椭球体形状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汪集旸院士要说地球像一颗莱阳“歪脖梨”呢?
地球与歪脖子梨差别还是很大的
地球当然不像歪脖子梨,汪集旸院士拿梨子打比方,主要目的是讲地热。由于地球内部热能分布不均匀,从数学的角度看,地球的形状不再是规整的椭球体,而是北半球要收缩一点、南半部要膨胀一点,但这个尺度变化只能通过大地测量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并不能通过肉眼分辨——就像你仅凭肉眼无法判断一个篮球到底圆还是不圆。
总之,我们初中学的地理知识没有错,汪院士对地球的形象化科普也没有错;地球是圆的,比篮球还光滑;它不是梨子,你的眼睛并没有欺骗你。
#院士称地球形状像歪脖子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