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用文化串联历史)

用文化串联历史,以学术联结文化

如果你读过关于文化的书籍,必然能够理解到“读书”的意义,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是我们所必然理解到的文化脉络。为了自己而学习,这是治学与国学的研究中,乃是读书人的第一要务。诗书礼乐易春秋,四书五经,其实莫不如是。只是诗而言,乐府面向的是社会,而诗歌在文化上呈现的更像是为了自己修身的学问。要串联起文化的脉络,我想,首先得抓住这条主线,在传统的中国人的价值谱系中寻找出一条明晰的线索,而这条线索,很明显就是诗歌,从价值上来讲,诗歌的价值要比乐府的价值高,文学的很多时候也取决于此。所以徐晋如在撰写《国文课 : 中国文脉十五讲》时也是遵循这种想法。全书收录的主要是徐晋如发表的15篇文章,再以学者的学术视角,整理出了国文自修的极简必读书目,着重点则放在了对“古代文学”尤其是经史脉络的梳理上。

传承中华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用文化串联历史)(1)

出于对学术著作的尊重,我找了一下徐晋如先生的资料,他现任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国学院教务长、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会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治学领域主要有三方面:政治儒学、诗词学、京剧学。在学术上更多是从古代文学的角度来审视,尤其是从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角度来理解,不同的是,徐先生更偏重于学术探究,针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延续和今人的学问评价,都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其中第六章《乐府动清声》给我的印象相当深刻,徐晋如先生是从诗歌开始的,而到了这里,乐府将视角投向了更广阔的人民和更辽阔的世界。“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以“乐府动清声”来讲解乐府诗。诗歌的源头无疑就是流传至今的《诗经》,但是作者从诗歌里面追溯,在那时候的定论要更多是看到,官方颁布的诗选固然是经典,但是要为社会所广泛认可并成了选诗的标准,则需要我们对乐府的诗歌进行补充,而这些选本的内容,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春秋以后礼崩乐坏迎来一个征战不休的时代,在此刻,诗歌已然凋敝,很难让采诗的制度可以继续延续下去,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可以让诗歌延续下去的时代,虽然秦代一统六国,但是乐府官署空有其名,没有采诗之实。直到汉乐府,已然经济凋敝,百废待兴,这些诗歌其实搜集和罗列,都仅仅只是乐府机关的习常肄旧,对时代的意义其实不算深刻,更难以揭示出更新更深刻的社会层面,无所增更,自然难以开拓唐宋气象。

传承中华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用文化串联历史)(2)

传承中华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用文化串联历史)(3)

在这种阅读中,你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徐晋如先生对中国古代君子的看法,尤其是作者对新文化运动以来关于文学定义的探究,他对胡适持否定的态度,他们直接将小说定义为中国文学,而古典的文学内容,则往往被疏忽了,比如古代经典的诗经、离骚,甚至后世流传的词赋,都被新文化运动全面排斥,这样的一种通纳自然是因为时代的原因,当时明显是为了迎合世界文学,让中国文学可以走出世界,而《上下千年文第一》中,徐晋如先生却以广博的知识和阅读,评断了中国文学最为人们值得保存的精华,其实在于新文化运动被去除的那一部分,即使自古以来小说向来都是诗词以下的内容。这些,的确是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中国的国学应该是什么模样,我想梳理一下脉络大概就可以知道了,徐晋如先生在《国文课 : 中国文脉十五讲》的很多章节里都对文学类别和文人进行了评价,甚至在不同的诗词内容和人物评价上,都体现出了自己的格局,甚至像陆贽、李白、杜甫、苏轼都做了一个综合论断,在这样的文字里,我们其实可以很容易就看到了作者自己高深的古文修养。总的来说,读读这样的著作,其实可以从古文的素养提升这个角度来阅读,虽然你读到的内容也许和你自己的理解不太一样,但依然不失为全新的见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