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中难写的字(四川话中那些你会说不会写的字)

上一篇《四川话中那些你会说不会写的字》到今天在头条收获了50多万次展现和7700多的阅读量, 以及220人收藏,116人转发分享最重要的是,挣了2.16大元的稿费[偷笑][偷笑] 受此鼓舞,续写成一个系列[捂脸]今天还是选取了一些有悠久历史的川方言字,大家看看认识吗?,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四川方言中难写的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川方言中难写的字(四川话中那些你会说不会写的字)

四川方言中难写的字

上一篇《四川话中那些你会说不会写的字》到今天在头条收获了50多万次展现和7700多的阅读量, 以及220人收藏,116人转发分享。最重要的是,挣了2.16大元的稿费[偷笑][偷笑]! 受此鼓舞,续写成一个系列[捂脸]。今天还是选取了一些有悠久历史的川方言字,大家看看认识吗?

(一)筶:gào

四川话里的“gào”就是“试”的意思,这恐怕是川方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言字之一了:

1)哎呀,我们楼底下新开了家火锅店,我们好久去gào一下哈。

2)美女,这件衣服太配你了,你gào一盘嘛。gào了觉得不好看,可以不买噻!

3)给你说了你不信嘛,你娃gào才晓得(试一试才知道)!

书面语里面四川人一般把这个“gào”写作“告”,把“试一下”写成“告一盘”。但是为什么要把“试”称为“gào”呢?“告”与“试”有何关系呢?其实,这个“gào”字,应该是“筶”而不是“告”

“筶”是古时候的一种占卜用具,多用形似蚌壳或牛角的竹篼剖为两半制成,合拢拿在手里,掷于地,观其俯仰,以占吉凶。大概是长成这个样子的:

“筶”是占卜工具,而占卜是事先对情况进行预测,再用预测的结果与事实相验证,因此“筶”也就产生了“试试看”的意义。我猜想“筶”这个意义的产生动因大概和“试验”的产生动因是一致的:先“试”,然后看是否“验(应验、灵验)”,这就是“试验”。先占卜(试),再看是否与事实一致,这就是“筶”。

(二)捼(挼) ruá

我家里养了一只很可爱的小狗,我在朋友圈发她的美图,经常引得朋友留言说:哎呀,你家小狗长得好乖啊,好想来ruá一下。对四川人来说,当此语境之下,恐怕真是只有这个“ruá”字才能传神地表达对小狗急于上手的渴望之情。但是这个ruá到底该咋写,知道的人估计不多,因此只能用拼音代替了。

其实这个“ruá”字写作“捼”或“挼”,意思是“两手搓磨、揉搓(看看上面那只被‘捼’的可怜狗狗)”,在汉语里也是有2000年历史的老资格汉字了

《说文》:“捼,……两手相切摩也。”《广韵·灰韵》:“捼,手摩物也。”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谓按摩曰捼。”

“捼”与“揉”音近,两字应该同源。韩愈《读东方朔杂事》诗:“瞻相北斗柄,两手自相捼。”“自相捼”就是“两手相互搓揉”。《南史·王志传》:“因取庭树叶捼服之。”“捼服”就是把树叶揉碎吞服。

我家女儿正读高中,学习压力大时,回家就想“捼狗”。我家狗儿呢,平时脾气虽大,不过为了给姐姐解压,似乎每次也都甘心被“捼”。为了让姐姐发泄戾气而甘愿忍气吞声,算是一只通情达理识大体的好狗儿

(三)奓 zā

“奓”在普通话读“zhā”,四川话只有平舌音,就读作“zā”,是“张大”的意思。这也是一个鲜活地保存在四川人口中的古字:

1)一点儿证据都莫得就奓起嘴巴乱说!

2)这个娃儿哪里能把腿杆大奓起坐在沙发上嘛!像啥样子嘛!

3)妈老汉儿都长的高鼻梁啊,生个娃儿咋是那么个奓鼻子哦。(“奓鼻子”就是鼻梁塌而鼻孔张大)。

“奓”字至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广泛使用。《玉篇·大部》:“奓,下大也”。“下大”就是下部张大,明代陆容《菽园日记》:“马尾裙始于朝鲜国……大抵服者下体虚奓,取观美耳。”可以想象“马尾裙”是一种下摆张大的裙子。《广韵·麻韵》:“奓,张也。”东晋王嘉《拾遗记》:“ 其国使者,皆拳头奓鼻。”“奓鼻”就是四川话的“奓鼻子”。

(马尾裙,原来是男人的服装,下摆“奓开”)

我曾经怀疑过“奓zha ”就是“张zhang”在语流中脱落了韵尾,二字实为一字。不过细想想,“奓”的意义和“张”还是有区别的。“奓”在四川话中不仅仅是“张开”的意思,而是特别强调“张大”,用法上也有一些不同。所以它们是否是同一个字我不敢肯定,但是二字同源是很有可能的。

四川人把喜欢嚼舌头根的疯疯癫癫的大嘴巴叫做“cābā”,也可以用作形容词,比如“那个女娃子cābā得很”,大概就是话痨、爱八卦、大嘴巴的意思。我一直记得这个词的读音是cābā,但不知道本字是什么。今天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想到,cābā是不是就是“奓巴”?就是张着大嘴巴乱说话?不过把嘴巴称为“巴”的用法好像是很少见的,我不能确证。就先写在这里存疑吧。

(四) 躴躿(狼抗、榔槺) lángkāng

“躴躿”在四川话中读音与普通话略有不同,读作lángkuāng(郎匡),是笨重、不灵活、不方便的意思。这本来是一个连绵词,不属于“字”的范畴,不该放在今天写,不过我对这个词有点难忘的情结,就插个队提前写一下。

整整20年前了,还在读硕士的时候,导师董志翘先生要求我们要读古籍并交读书报告。我选择《世说新语》作为阅读材料,试图对书里的一些疑难词语进行解释,阅读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个词:狼抗

“狼抗”在《世说新语》中一共出现了两次,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性格。但是这个“狼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呢?众说纷纭。

大部分的人都是从上下文去猜测“狼抗”的意义,有人说是“傲慢”的意思,有人说是“贪残”的意思,甚至有人理解为褒义,说是“抗直”的意思。

浙江大学的徐震堮教授却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狼抗”在古代汉语应写成“躴躿”,是一个连绵词,本来是身体长大、运动不便的意思。由此进一步发展,就可以指性格的“不圆融”。

徐先生的观点让我这个四川人马上想到了四川话中的lángkuāng。四川话中的lángkuāng不但与“狼抗”读音相近,而且也有“物体笨重不便”和“性格不圆融”的意思,比如:

1)你背上背的啥子那么lángkuāng?

2)你今天穿得太多了嘛,lánglángkuāngkuāng的。

3)这个人做事太lángkuāng了。(不灵活)

(穿上这身铠甲,恐怕就会觉得特别“躴躿”)

我当时感到很惊喜,1500多年前的《世说新语》中的词,在川方言中还保留着;我一直只知其音不知其字的lángkuāng,今天寻到了“根”。这也让我坚信,所有对“狼抗”的理解中,徐震堮先生的解释是最可信的。我由此对徐先生的观点进一步考证、说明,写成了一条读书笔记。

一个学期下来,我读完了《世说新语》,写了大概20条笔记交给董老师。老师鼓励我把这些笔记精简一下用于投稿,我就顺势请老师帮我挑选一下他觉得质量还可以的条目。最终从20条笔记中选出了9条,让我特别高兴的是,“狼抗”这一条也在其中。

这9条笔记凑成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世说新语》札记”,发表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上。这是我这辈子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所以对“狼抗”这个词,恐怕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后来在读《西游记》时,又看到第三回里孙猴子说:“奈我这口刀着实榔槺,不遂我意,奈何?”显然,这里的“榔槺”与“躴躿”“狼抗”都是同一个词。

1500多年前《世说新语》里的“狼抗”,在千年之后化身为“榔槺”“躴躿”出现在《西游记》中,而到了今天,它还以“lángkuāng”的语音形式存活于川方言中。

汉语的传承与发展,真是奇妙无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