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访华13次(平均每14个月来一次)

德国总理默克尔于9月6日至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她三次连任政府首脑至今第十二次访华,平均每14个月一次,有的年份是一年两次。这是一组世界外交关系史上创纪录的数字,对一个欧洲大国的政府首脑来说出访同一个国家的频率之高更是绝无仅有。这位叱咤国际风云的女政治家在中国民众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受欢迎度,这是因为她是一位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善于洞察大势,能够顺时而谋;她是一位有魄力、敢担当、说真话的领导人,敢于对危害世界的倒行逆施说不,敢于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她是一位重诺守信,严谨务实的合作者,朴实无华,不尚虚夸。

默克尔访华13次(平均每14个月来一次)(1)

她几个月前发表的“告别演说”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从美国延伸开来的所谓民族主义,就像瘟疫一样迅速波及德国”“孤立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摧毁着世界的一切”。她认为,欧洲与德国不能再被“耍弄”,应当跳出老套的旧世界思路,不能再次回到那道“柏林墙”。为此,德国与欧洲的命运应由自己做主,“因为正如歌德所说: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奴隶”。

因此,她力挺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主张,力主“欧洲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欧洲军队。只有一个更强大的欧洲才能保卫欧洲”。这个“标新立异”的主张使她和马克龙一起获罪美国。

她是欧洲各国领导人中积极发展与中国合作关系的“促进派”,早在2014年中德就确立了“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双方努力下,中德在各领域的合作迅速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2018年双边贸易额为1800多亿欧元,德国继续保持中国在欧洲最大伙伴地位,中国连续第三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默克尔顶住了美国的压力,继续与中国高科技企业保持甚至扩大合作。她说,“我们也应当与中国谈谈未来,不分东方西方,不分意识形态,将所谓对华武器禁运抛开。我们务必与中国开展太空空间合作,开辟宇宙,走向人类的美好明天。互利共赢才是王道,而不是那道若隐若现的‘柏林墙’。”

正是在上述思想驱动下,德国在欧洲大国中率先与中国发展高科技、新领域的创新合作,双方在自动网联驾驶和汽车工业、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战略对接,把各自优势紧密结合,抢占未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制高点。这也正是此次默克尔来访的“亮点”。此次有大批企业家随行,其中不乏博世、西门子等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的决策者,默克尔的远见和勇气可见一斑。

正是在这种远见和勇气的支撑下,默克尔政府积极开展与中国的平等对话,双方对话合作机制达到70多个。在中欧合作层面以及在联合国、G20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框架内协调和配合,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在维护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和“伊核协定”等领域继续合作,使中德合作的意义远远超出双边范畴而有利于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德关系以及中国同欧洲其他大国关系的新发展是世界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默克尔14年来第十二次访华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前夕,是人们热议的“国庆外交”重要一章。我们热烈欢迎她,期待她的访问取得丰硕成果,造福于两国,造福于世界,也给她本人的成绩簿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驻外大使)

原标题:默克尔第十二次访华的启示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王珍

流程编辑:王梦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