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驼毛全过程(10多年前我拍二月二)

刮驼毛全过程(10多年前我拍二月二)(1)

剃过头的杨倩


特别提示:观看更多、完整的剃毛头过程图片,请移步本头条号关于“二月二,剃毛头”图集。


二月二,剃龙头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图文

在中原腹地,河南省与安徽交界的地方,现在还盛行着一种“二月二,剃龙头”的奇特汉族民间风俗。当地的这一农家盛事甚至和婚丧嫁娶一样隆重。 农历二月初一,天气阴冷。我提前一天来到了新蔡县顿岗乡顿岗村,听说二月二这里将有3个儿童要剃毛头。

剃毛头,也叫剃“喜头”、剃“龙头”,是在6岁时和12岁时。过去主要是看家庭条件好坏决定,如果6岁时家庭条件不允许就要等到12岁时再剃。至于剃头的日子,一般放在春节后的二月初二,故有二月二,剃龙头一说。其主要情节有贴对联、花轿接干亲、闹干亲、编花辫、剃头、下河捞盆、送花辫、宴请宾客等,表达加强友谊、祝福孩子健康成长、成才之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这里的人们也会简便而行,为了不耽误春节后出去打工或做生意,也就不拘泥于时日,会在春节前后选一吉日把头剃了,不过都会在二月二之前。

杨家明剃毛头的隆重场景


接着便是剃头。男孩子剃头要按几岁找几个女孩子先把头发编成几个小辫子,一个女孩子只能编一个。剃头师傅也是按岁数找,6岁找6个,12岁找12个。现在为了方便也就只找1个。说要把自己的小辫子都给剃掉,小家明是怎么也不愿意,最后还是在父母的“软硬兼施”下不得不就范,几个小姐姐为他编小辫时,还是费了好大的劲。

小家明的父亲把蜡烛点上,三炷香敬上,又把纸烧上。顿时,门外鞭炮齐鸣,唢呐吹起。剃头师傅开始剃头。剃头时的披布自然是主人家亲自新买的三尺红布。

头剃过后便是下河。小辫子剃掉后,和一面新镜子、一把新电灯、一把新剪子及新的香皂、毛巾等一起放在一个铺了三尺红布的新脸盆里。下河捞盆时,脸盆还要放在一个更大的新洗衣盆里,为的是下河时盆便于浮动。这个村的村边就有一条不小的河流。下河的队伍中比接干亲时又多了一张被双棍抬起的供桌,供桌上放着香、烛、烧纸和四个果盘。

村西河边,杨正学的女儿杨倩剃过头刚刚捞完盆回家。遇见杨倩的人们都笑着喊她为“龙女”。这就是许许多多“龙抬头”传说在乡土中的潜移默化。

刮驼毛全过程(10多年前我拍二月二)(2)

下河捞盆


河边已集聚了好多看热闹的人。杨从斌夫妇把供品放入河中,剩下的便被孩子们一哄而抢。他们又点香、烧纸、磕头,祝福儿子前途无量,一生平安,之后把盆放入河中。因风大河宽,盆需要有人在岸边用长竹杆掌控着,以免被风吹得太远。为了让唢呐班吹得时间长一些,撑竹杆的人就故意地走得很慢。小家明的干爹在下游等着捞盆。他怕相近的人在他捞盆时把他“闹”入河里,就把干儿子抱在怀里,在如此冷的天里让人们有所顾忌。果然,人们不敢在他捞盆时与他乱“闹”了。待盆捞上来后,主人会向人群撒上一通香烟和糖果,又一挂鞭炮响起来,接着是把捞起的东西送到干亲家,以示永世修好,大队人马再回到主人家大宴宾客。

二月二中午的这顿招待干亲的宴席是两天来最为丰盛的。这两桌男女分开的主席都要放在主人家的正屋吃,同时每桌都要有7个人相陪,每桌8人,中间还不能退席,表示发财与圆满。席间,干亲还要给一直吹奏的唢呐班与忙和的厨师封“红包”。一般情况下,这两桌宴席都要吃到很晚才散去。至此,一次“剃毛头”的人生礼仪方告结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