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

上世纪初,一位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科尔文来到内蒙古地区。在一座被盗墓贼洗劫一空的古代墓葬中,科尔文发现了一块沉重的石板。在这块石板上,出现了一种与蒙文、满文、汉文截然不同的古文字。传教士将这些文字抄录后,四处寻访专业人士,然而,没人能说出这些文字的由来。

之后,这些文字,被比利时传教士公诸于众。一时间,海内外史学家纷纷对这些离奇的文字符号产生兴趣,想要解读隐藏在石板上的秘密。据我国史学家考证,科尔文发现的是一座十二世纪的契丹古墓。那么,这块石板上的文字,是不是失传已久的契丹文呢?

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1)

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2)

结合文献的记载来看,在辽国建国后,契丹人已经拥有自己的文字。遗憾的是,这些文字在契丹民族消失后逐渐失传了。一块石板,让人们重拾关于契丹民族的记忆。在后来的岁月里,考古人员在我国北方先后发现了多座契丹墓葬,并从中发现了记载着契丹文字的随葬品。

八十年代末,考古队在通辽市有了重大发现。在一座埋葬着契丹公主的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大量有八百年历史的契丹文物。虽然,这座古墓中的墓主人遗骸已被岁月侵蚀腐朽,但在墓主人身上穿着的银丝服装及黄金面具,却在向人们诉说着墓主人生前的高贵地位。

此外,在这座古墓中,还有大量玉制品、金属制品,这些做工精湛的工艺品,无不在证明当时的契丹人拥有世界领先的锻造、雕刻技术。在此之前,人们印象中的契丹,是靠游牧、战争起家的野蛮民族。显然,墓室中的发现推翻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契丹王朝拥有不逊于同期其他文明的繁荣文化。

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3)

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4)

像石板上那些难以解读的符号一样,契丹民族极具神秘感。语言学家解释,“契丹”一词就是汉人音译的契丹语,这两个字的本意是“镔铁”。在契丹文中,“契丹”二字也代表着坚固、忠贞。

在《魏书》中,首次记载了这个寄居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根据文献的记载来看,契丹人与蒙古人的生活方式高度相似。何曾几时,在契丹部落林立的北方,各契丹势力各自为战,为土地和资源打得不可开交。直到阿保机横空出世,这些北方部落才得到统一和整合。

从这以后,契丹人不再是散沙一盘,而变成了一个整体——契丹族。公元916年,阿保机以民族为基,建立国祚。三十一年后,契丹国正式更名为“大辽”。不论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还是武侠小说里,这个国家都曾拥有过一段繁盛期。大辽最强大的时期,其疆域北起贝加尔湖,南达河北。

大辽地处中原以北,与位于南方的大宋分庭抗礼。在两百年的时间里,这两个国家曾数次决裂、和谈。哪怕强如北宋,也曾被契丹一再压制,只能靠每年上缴贡银换取和平。

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5)

当时的契丹,究竟有多强大呢?

由于占据了古丝绸之路,以至于地处欧亚大陆的外国与中原通商时,无法与宋朝建立沟通,只能跟契丹人做生意。所以,当时绝大多数的欧亚中西部国家,都误以为中原王朝已易主,契丹已成为中原大地上真正的主人。所以,时至今日西方国家仍称中国为“China”。要知道,这个单词在诞生之初,便取自“契丹”的谐音。故此,契丹民族与中华文化极有渊源,它亦是中国古民族的一部分。

虽然,契丹曾一度强盛如斯,但在此之前契丹民族的崛起之路颇为波折。早在隋唐时期,契丹民族就曾在北方落脚。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不安分的契丹人觊觎中原的丰饶物产,经常劫掠边境甚至入侵中原。然而,隋唐两朝国力强盛,契丹未能在这两个中原政权手中占到便宜。隋朝时期,契丹人曾试图入主中原,然而契丹人的野心却被隋军扼杀在摇篮中,出师未捷。

唐朝时期,虽然契丹趁着大唐刚刚建国,一举夺取了幽燕之地。不过,契丹人却像大多数游牧政权一样,擅长攻城略地却不善于守成。虽侵吞了大唐领土,但契丹民族未能在中原站稳脚跟。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各地军阀乱战,中央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力。值此之际,契丹人终于获得了机会。在对契丹部落完成整合后,契丹人开始扩土开疆。

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契丹人击败了渤海国,取得了逐鹿中原的资本。

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6)

可以说,李克用和朱温顺之间的内战,给了契丹人绝佳的发展机会。耶律阿保机逐渐坐大,成为雄踞北方的统治者,他手中的契丹军亦发展成足以撼动中原大地的力量。

李克用弥留之际,再三叮嘱李存勖一定要重视契丹,能灭则灭,切莫给这个国家留下喘息之机。然而,李存勖治国乏术,自顾不暇,根本没有余力对抗契丹,未能实现父亲的遗愿。

李嗣源即位后,契丹国的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李嗣源手下的大臣石敬瑭包藏祸心,在李嗣源死后打算篡夺政权。为获得与后唐军抗衡的军事力量,石敬瑭竟不惜认贼作父甘愿成为契丹皇帝的义子。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作为筹码,成功地换取了契丹军的帮助,一举夺得政权。

石敬瑭驾崩后,其侄石重贵继承大统。不过,石重贵亦有政治野心。他虽然愿意成为契丹帝名义上的孙子,却不愿成为契丹的附庸。没想到,此举竟招致契丹帝耶律德光的不满。盛怒的契丹人大举南侵,一直打到了开封城。从辽国覆灭后晋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出的此时的契丹已成为庞然大物,有和整个中原文明叫板的实力。

公元960年,赵匡胤横空出世,黄袍加身平定乱世,建立大宋政权。在宋统建立之初,契丹曾多次出兵试探宋朝的军事实力。不过,在短暂的试探后,契丹人发现大宋王朝竟有能力与自己抗衡。于是,在赵匡胤在世期间,契丹人未敢轻举妄动。赵匡胤驾崩后,其弟赵匡义好大喜功,发动北伐战争,御驾亲征。然而,赵匡义本身不是一块打仗的料,以至于在最初的宋辽战争中大宋一再落败。

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7)

所幸,宋真宗忍辱负重,以身后名作为代价,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份看似屈辱的盟约,换来宋辽之间百年的和平光景。再后来,女真民族异军突起,在白山黑水之地杀出,不但打得辽国失去国统,更逼得大宋迁都至南方,仅剩半壁江山。

虽说,女真人一度成为北方霸主,但女真人口稀少,中国北方人口仍以汉人和契丹人为主。由于,在北方的土地上,汉人和契丹人同受金人的统辖,所以,生活在北方的两族人民彼此之间不再存在隔阂。这种“难兄难弟”式的同化,是一种历史惯例,在五代及五胡时期均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并不算罕见。

不得不说,历史是一个怪圈。眼看着金人就要成为中原大地最终的胜利者,崛起的蒙古人粉碎了金人的幻想。随着金朝、宋朝相继覆灭,蒙元统治入主中原。在这段被压迫的日子里,汉人、契丹人、女真人相互交融,契丹人被彻底同化。从这以后,契丹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民族,而成了一段回忆。

不论是文献的记载,还是考古发现,我们都能看到契丹民族有一套先进的文化。

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8)

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9)

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10)

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11)

那么,为什么这种文化没有流传下来呢?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首先,契丹王朝自建立开始,总共传承了三百余年。在这几百年里,中原大地上相继出现了两宋、金朝、西夏及蒙元几个政权。我们知道,这些政权的主体民族各不相同,每个政权的统治阶层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进行了交融(由于各民族人口差距较大,绝大多数民族被汉化),一些少数民族本身的文化被遗弃。由此看来,当时契丹文化没有被传承下来的主因,就是契丹人被其他民族同化,失去了自身的文化。

其次,金朝崛起时,由于女真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们只能使用外民族文字。在当时,可供女真人选择的文字有两种,分别为契丹字和汉字。因为,汉字比契丹字更易于书写,所以被金朝改编成女真文。此后,汉字和女真字成为金统地区的“官方文字”,晦涩难懂的契丹文被金朝统治者遗弃。我们知道,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失去了本民族文字的契丹人,文化亦在不停流失。

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12)

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13)

内蒙古发现的古墓(传教士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古墓)(14)

总而言之,这个曾让大宋王朝深感忌惮的契丹民族,就这样消失在中原大地上。不过,由于契丹文化消弭的速度有些不符常理,时至今日,契丹文化消失的原因仍是未解之谜。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和国家观念》、《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辽史》 、《辽朝兴衰的历史启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