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静雯采访我们与恶的距离 贾静雯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凭什么冲上豆瓣9.3
虽然拆妹妹各种ddl拖身,但这部剧还是要追的,因为它实在是太太太精彩了!
才四集就冲上豆瓣9.3,要知道很多剧上8就被追捧了,这部剧简直一骑绝尘,怪不得哪里都有着对它超高的评价,哪里都在求资源。
“台剧的新高度”“金钟奖预定”“年度华语最佳”这评价光一个分量就够重了,三管齐下,可见此剧之优秀,比起情情爱爱、家长里短的泡沫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有着超越的深度,确实是不容错过的好剧。
而且抛开剧情不说,这剧从导演编剧到演员阵容都能称得上“复仇者联盟”了,金钟导演林君阳,两次金钟最佳编剧吕莳媛,时隔15年再接新戏的贾静雯,一揽“金钟奖”、“亚洲电视大奖”的吴慷仁,“金钟奖新进演员奖”陈妤,还有熟面孔温升豪、周采诗、曾沛慈,这阵容太高配了。
精彩的剧情加上好的演技加持,我心甘情愿为此剧献上膝盖。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讲讲这剧情究竟哪里吸引人?
剧情简介如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多个立场来讲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发生以后其生活、心态各方面的变化,来讲述人性的黑暗。
无差别杀人案指的是受害人和加害人之间并没有仇怨,加害人随机选择杀人对象,在现场见谁杀谁的杀人案件,会造成强烈的社会恐慌。光耳闻就令人毛骨悚然,而从2012年至今,台湾发生了6起以上这种恶劣的案件,《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是由这些社会焦点案件为核心,在探究人性方面是很有意义的。
剧中也发生了一场无差别杀人案件,凶手李晓明在电影院持枪造成9人死亡,21人重伤。
通过这个案件展开多条线索的叙述,分为受害人家属、加害人家属、凶手辩护律师、舆论、媒体等多个角度。
1.受害人家属角度
宋乔安(贾静雯饰)是一位新闻女主播,在职场上叱咤风云,加上儿女双全,本该是令人羡慕的人生赢家,而那场无差别杀人案带走了她的儿子,改变了她的生活。
她试图通过高强度的工作来麻痹自己的痛苦,也因此拉远了自己和老公、女儿的距离。甚至连女儿的生日都不记得。
女儿觉得妈妈并不爱自己,只爱哥哥。当家人也不能理解自己的痛苦时,宋乔安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2.加害人家属角度
自己的儿子做出了这样的事,所有人都在指责他们怎么会教出这样的儿子。父母就连正常的生活都过不上,更别说开门做生意了,原本经营的面馆天天都有人闹事。
当所有人都在指责加害人的家属为什么不出面道歉的时候,他们害怕、内疚,他们不知道做什么才能求得原谅,而做什么都无法弥补。
为了让妹妹(陈妤饰)过上自己的生活,妈妈给她改了名,叫她对外声称自己父母车祸过世。
而事实上换了名字的李大芝并没有走出“杀人犯妹妹”的阴影,她的心灵上仍然背负了加害人家属的愧疚,她害怕和人打交道甚至不敢看别人的眼睛。
3.凶手辩护律师
王赦(吴慷仁饰)在剧中是一位刑事辩护律师。因为给这个十恶不赦的凶手辩护,他被公众迁怒,被受害人家属当众泼粪。
不光旁人不能理解他,说他是恶的帮凶,甚至是他的妻子也质疑他工作的合理性,不想再因为老公的工作而遭到恐吓,希望他不要再接相关的案子。
而面对亲人的质疑,公众的恶意,他还是坚持他心目中的正义。他是剧中少有的三观很正的人,他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应该获得司法上的保障。
为李晓明辩护不是他的职责所迫,他自身也想查明无差别杀人案背后的原因。
他认为这种案件发生以后,对家属一味的谩骂、对杀人犯的死刑并改变不了什么,一个李晓明没了,不保证不会有下一个李晓明的出现,恐慌是持续的,只有知道李晓明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事,才能警醒社会,防微杜渐。
4.舆论角度
剧中有一个关于在社区设立精神病院的情节。社区里的大多数人因为固有的偏见,以房价、儿童为由,拒绝帮助这些精神病患者,在他们心目中,精神病患者会对他们造成威胁。
不光社区居民,还有那些在网络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键盘侠,都是冷漠社会的真实写照。正因为这样,对精神病患者仅有片面认知的公众把自己相信的一面当作真相,以致于对精神病患者的恶意越来越大。
一个精神病患者因为想要拍摄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幼儿园,在什么都还没确定之前,围观群众就看热闹不嫌事大,开始传播一些会引起恐慌的言论,殊不知他们不计后果讲出的话对别人的杀伤力有多大。
5.媒体角度
剧中的媒体反映了如今很多媒体的现状,夸张、放大事实,报道能吸引观众点击的新闻,就算闹乌龙也要争头条,剧中就有很多媒体报道了泰国爆炸事件的假新闻。
对于社会焦点事件,不管会不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反正观众想看的就是我需要做的新闻。瞧瞧下面这张图多讽刺啊,媒体什么时候也成了凑热闹的领头羊。
媒体插上大众舆论的是翅膀,成了达摩克利斯之剑。媒体是应该为正义发声的,而不是为了收视率。剧中也趁此批判了那些为了热度而报道,为了抢头条不顾事件的真实性的媒体。
这部剧就是从多个角度,抽丝剥茧,用一个社会性的题材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给编剧跪了。
——————————————————————————
最后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有关这个人性的主题。杀人案件发生以后,他人把杀人犯的过错强加到家属头上,质问他们为什么教养这样的杀人犯?而这个问题是无解的,除了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之外,跟提问者根本无关痛痒。
因为是他们亲人的过错,他们就得用余生来还债;因为是他们亲人的过错,他们就得陪葬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案件中,这些一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加害人家属有错吗,这些一次次被揭开伤疤的受害人家属有错吗,这些职责正义所在的律师有错吗,司法所要保障的平等性在现今社会究竟实现了多少呢?
这部剧中不同人有不同的立场,对整件事也有各自的看法,司法、媒体、公众每一部分都游走在善恶的边缘,当他们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就造成了混乱的局面。真实社会中也如此,人人都站在所谓的正义制高点,对别人指手画脚的同时丝毫看不见自身存在的问题,恶往往就由此产生了。
我们与恶的距离其实是若即若离的,什么是好人什么是恶人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候恶的发生只在一念之差,当我们冷眼旁观受害人时,当我们谩骂加害人家属时,不也是恶的行为吗?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动动手指,就能改变他人的人生,对于随时随地可能产生的恶,我们不该谨言慎行吗?
就像剧目书中说的“我们对善恶的沉迷,对恶的着迷与追打,是疏离社会的附魔群像。我们与恶的距离比你想象的近,因为我们往往假善恶之名,行自我证明之实。只要是快意恩仇都是充满了一念无明,哪里来的善恶”。人性是极其复杂的,不是一个恶字,一个善字就能够概括。在这个如此复杂的社会,面对复杂的人性,我们只能做好自己。
总之,《我们与恶的距离》是部很有深度,适合仔细思考的好剧,媒体、司法、人性都有涉猎,多线并行还有清楚的叙事结构,不该错过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